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紀錄片雙年展 多部環境作品入選 再掀「綠色浪潮」


2012年8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日前公布入選名單,包括本土作品《退潮》、《沈沒之島》與《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等,多部關注環境議題的紀錄片都將於10月在中台灣捲起一陣「綠色浪潮」。
紀錄片雙年展今年在「綠色浪潮」專題收錄的作品當中,有多部聚焦於福島核災與核電相關議題的作品如《石卷小學避難所》、《一切都在控制中》與森達也小輯。
一切都在控制中,2012紀錄片雙年展提供石卷小學避難所  2012紀錄片雙年展提供
德國作品《一切都在控制中》,帶領觀眾深入彷彿科幻片場景的核電廠工作區,窺視這些精密高端的設備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流程,並且詳細紀錄廠內的危機管理。廠內員工認為人不可能不犯錯,因此標榜核能安全設施能有效防堵人類操作的失誤。影片以客觀節制的鏡頭,讓觀眾思考,人與科技的關係究竟該由誰控制誰?核電廠員工對精密儀器的安全掛保證時心中真的毫無隱憂?
遭受福島核災的日本,由知名導演瀨瀨敬久監製的紀錄片《石卷小學避難所》,描述在311遭到重挫的宮城縣石卷市,有5萬多人被迫離家,移往避難所。石卷小學避難所住著許多痛失了親人的家庭與民眾,但他們依然打起精神生活,當中的溫暖故事。
苦澀的種子 2012紀錄片雙年展提供
影展片單也有跟上國際脈動的「全球化三部曲」,《我們不要大賣場》、《中國正藍》、《苦澀的種子》分別訴說三個新興經濟大國,美國、中國以及印度在全球化下的巨變。
海上動作環保紀錄片《環保恐怖份子》更揭露環保人士變身橫行各大洋的「海盜船」,如何暴走阻擋非法流刺網、屠殺鯨豚、獵海豹等不法行為的戰役。
本土導演的作品也有三部影片被選入此單元,包括柯金源的《退潮》,關注南彰化海岸一帶的泥質潮間帶面對開發壓力。《沈沒之島》黃信堯前進曾被國際評估為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後將第一個淹沒的小島國「吐魯瓦」。羅興階與王秀齡聯手推出《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正視三年前的八八風災留下的傷痕。
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將在10月19日至10月28日,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與萬代福戲院舉辦,詳細購票資訊及活動訊息請上官網 http://www.tidf.org.tw 及部落格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 ,或直接加入FB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TIDF.info。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用一張畫反核 本土插畫家好圖齊發


2012年8月2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今年6月,享譽國際的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發表了一幅反核插畫作品,並且將原始圖檔開放下載,授權公眾任意的列印使用。此舉,不但得到熱烈的掌聲,更成為一顆飄洋過海的種子,在台灣的插畫界繼續萌芽。在25日震撼人心的反核音樂會之後,The Wall目前正在展覽著「反核城市插畫展」,當中共有50多幅台灣插畫家的作品,展期將持續到9月23日。
發起的小路映画負責人黃米露表示,這波「用一張畫來反核」的行動,的確就是受到奈良美智的啟發,他認為台灣的插畫家具有國際水準,應該也將台灣人的主張用自己的插畫發聲,因此,他從號召旗下插畫家創作開始,也在網路上廣邀知名創作者提供作品。在短短一個多月內,便徵集到50多張。透過社群網站,小路映画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接上線,開始一起策劃「反核城市海報聯展」。有趣的是,他們選擇讓各個空間與團體,可以用自由輸出、自行策展的方式共享這些作品,不管是任何店家、藝廊、學校、公司行號、公私立空間都可以以非營利的方式加入展覽的行列,以求這些畫作可以繼續在全台各地接力展出,串連出更廣泛的反核行動網絡。
小路映画臉書
一向低調創作的插畫家,也到展場當面講解自己的創作理念。作品獲選為此次聯展主視覺的57,運用帶著童趣的筆觸,畫下一個捍衛家園的赤子,畫中人戴著拳擊手套,一手寫life、一手寫love,守護著一棟小巧可愛的房子,57表示,他認為凝聚「家」的概念,讓守護家園與反核劃上等號,將是行動力的來源。
小路映画臉書
插畫家包大山本尊是一位年僅23歲的甜美少女,她的畫風也是如此,包大山表示,自己的作品大多以「夢想、愛情,甜美的日常生活」為主,一向創作以讓人感到愉快為目的的作品。然而此次她畫下了一位木馬上的小女孩,不但流著鼻血、頭髮散亂,身後許多小小的幸福也一個一個掉落。包大山在這幅作品中,表達擔憂兒童的未來,「在核災面前,所有的幸福快樂都不堪一擊。」她眼眶濕潤的說著。
小路映画臉書
Ray的創作不但搶眼也暗藏不少玄機,畫中兩個端坐的西裝筆挺人士,眼中卻只有數字的進出,而頭上又頂著排放黑煙的工廠,Ray加上了一條虛線與剪刀圖示,希望觀者能將頭腦裡污染世界的念頭剪去,「剪掉自私的想法後,你會發現,這兩個人之間有朵善意的小花。」
此系列的畫作,都在小路映画的臉書上可以看到,但插畫家表示,實體展出將給人更真實有力的衝擊,因此希望能有更多團體能加入巡迴展的行列,不但散播反核的想法,更讓大家知道,台灣的插畫家們其實創作力驚人,有意加入巡迴展者請見:http://e-info.org.tw/node/78349

以「決心」作門票 反核音樂會十組歌手接力唱 大爆滿


2012年8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張鐵志拍攝
311核災震驚全球,在日本各領域大師包括宮崎駿、村上春樹、阪本龍一、大江建三郎與奈良美智等紛紛出面表達反核後,24日晚間在全日本40個縣市、共74個集會地點大串連的舉行反核晚會,訴求「零核電」之際。在台灣,近年各項社會議題中也見到大量的名人勇於聲援甚至親身參與,25日晚間,台北Live house重鎮The Wall也舉辦了「核電歸零音樂會」,包括濁水溪公社、拷秋勤、林生祥、滅火器、1976與陳綺貞都加入了義演的行列,號召民眾聽音樂、聊核能,而樂迷也非常捧場,當天早上六七點便開始排隊,塞爆了會場。
傅鉛文與張鐵志雖然卡司堅強的教樂迷咋舌,卻不收取門票,訴求「只要帶著反核的決心」便可入場。發起這場音樂會的The Wall Music執行長傅鉛文表示,其實這起於員工的共識與構想,因此身為老闆的他,也就發揮舉辦音樂會的專業,從善如流的辦了這一場,也期待更多團體能加入。他其實也很驚訝這些知名的樂團都義無反顧的響應這場義演,「要知道,我以前跟他們邀商業演出的時候,還沒那麼順利呢!」包括四年前的人權音樂會,The Wall不畏當權,只願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他更嗆聲「其實我們才是主流,只是大家沒注意到!」樂評人張鐵志也呼應,表示搖滾樂的說真話與對抗僵化的主流社會價值,都與社會運動的態度不謀而合。
張鐵志回顧從1991年的豬頭皮、黑手那卡西,再到交工、再到現在的吳志寧,參與反核的歌手們代代相傳。然而,近二年從國光石化一案,不只是核能議題,還有中科四期、美麗灣等等與土地正義有關的事件,甚至旺中案,都有許多藝文界人士及藝人們關注並挺身表態,也顯示全國已被一股「再不作就來不及」的焦慮感籠罩。
「我的音樂不插核電」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強調,比起日本,台灣更有可能達到零核電,因為日本的核能發電佔了約1/3,台灣目前只佔了16.8%左右。因此,如果政策能轉向節能與再生能源,並且將產業作轉型,發展永續的社會,台灣是可以達到零核電、零核災、零核廢的。然而這一切需要台灣人自己爭取,而不能再「對正義無感」。因此,她非常感謝此次參與義唱的十組歌手:濁水溪公社、拷秋勤、農村武裝青年、林生祥、吳志寧、ECHO柏蒼、滅火器、1976、巴奈、陳綺貞+鍾成虎。
音樂會從公認「骯髒」的濁水溪公社唱到清新柔美的陳綺貞,各組風格十分迥異,卻也相映成趣。在核四興建之前就反核的濁水溪公社主唱小柯,淡淡說著「那時人手不足,所以現在快蓋完了」,以此表示急需更多新血加入,讓反核聲浪能有向當局權威施壓的力量。
以〈官逼民反〉一曲在全台東西南北各處聲援的拷秋勤樂團則以〈詐騙集團〉,說明政府與台電以「經濟發展需要重工業,而重工業需要電力,而不用核電將會沒電可用」的說詞來欺騙社會,真是最可怕的詐騙集團,對此,他們說「這根本是bullshit!」他們更提醒,核廢料會存在十萬年,人類怎可為了自己在十萬年中不到千分之一的歲月,剝削環境?
濁水溪小柯拷秋勤
農村武裝青年一向為了土地正義奔走,主唱阿達表示,通常他們都在總統府前歌唱,聽眾大多是面無表情的警察們,其實鮮少踏進live house演出。他們特別在乎世代間正義問題,演唱了〈囝仔你甘知〉與〈魔鬼的禮物〉,分別是給下一代的年輕人,對留下了核廢、環境污染及糟糕的社會感到抱歉,與以孩子的角度訴說爸媽留下了核電廠當禮物,使他們終生都將受核廢料的糾纏的警世預言。阿達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這一代趕快起身行動,從教育著手,以免一再重演菁英與有錢人把持著整個國家社會的歷史。
林生祥林生祥分享了他在〈車諾比的悲鳴〉一書中讀到遭受核災的小孩再也無法哭與笑,可怕的情景讓身為爸爸的他揪心,而他的日本友人更告訴他,由於再也無法回到自己的土地,許多的福島人選擇了自殺一途,因此,他認為反核是為了孩子,更為了父母,「而且我要告訴我的孩子,以後你們還要繼續反核!」而當他唱起了2001年交工樂隊時期的作品〈非核家園進行曲〉時,許多年輕的樂迷也跟著大合唱,場面感人。
吳志寧每當吳志寧唱起〈貢寮你好嗎〉,總是讓大量的年輕人跟著開口大聲的唱出「我們不要核電廠!」他回憶起多年前在貢寮海洋音樂祭演出時,接觸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瞭解了核四對當地的傷害,而開始更積極的參與包括「no nuke音樂祭」、「愛音樂救沙灘」的串連等行動。
對此,綠盟的洪申翰也帶來影片,讓樂迷看看貢寮當地老人的容顏,洪申翰表示,隨著反核四的議題漸漸被人遺忘,當2000年核四工程重啟,這些當年參與抗爭的地方老人在忽略與嘲笑中,也曾失去了熱情與堅定,然而在福島核災發生後,開始有人感謝他們20多年來的堅持,使得台灣擴展核電的計畫遭到中斷,否則也許目前台灣早已坐擁核五核六核七,甚至更多。
echo柏蒼滅火器滅火器
曾與人權團體與環保團體合作過的ECHO樂團主唱柏蒼,提出了頗有哲理的呼籲。他回憶在高中時的課堂中,同學們為核四辯論,然而也許是為反而反,或只是複製從電視上看到的說帖,他將當時老師的教誨與在場歌迷分享:「不該對不了解的事情發表評論,若是關注某事,便該盡力去瞭解,並且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希望歌迷們不要只跟著偶像們反核,而是應該自己獨立思考,才能從源頭讓世界變得美好。
而滅火器楊大正則簡單明瞭的說了他對於「我是人我反核」一詞的見解:「因為,如果核電廠爆炸了,我們就都不是人了。」此話聽來不羈,卻也說出了核電造成的恐懼,一旦死亡,一切的美好都不具意義。
閃靈主唱Freddy忽然現身造成轟動,他在台上示範如何以手機簡訊連署反核,他大聲的宣佈自己所傳的文字為「拎北是人,我反核!」他也分享自己在國際巡迴演出所見,他表示日本目前小型輻射偵測器熱賣,不少人每天出門前必須測量後再決定自己要不要出門,而再三於電視節目公開吃下災區農產的主持人大塚範一也因此得到血癌,這樣的生活讓人難以想像。目前在北歐國家當中,零核電早已是不分黨派的共識,Freddy說,他的國際友人都對於台灣將核電當作政治議題來操作,感到不可思議。但他也正面看待,呼籲在場年輕人身為台灣的希望,「這些問題,我們這個世代就來搞定吧!」
享有「台灣最美麗的聲音」美譽的巴奈,吉他上貼滿了各種社會議題的貼紙,雖然住在台東,但是有需要她的地方,她總是拼命趕到現場聲援,一上台便訴說在台東機場所看到的廣告看板:「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的興建,將配合地方人文與環境,帶動地方產業、公共建設、社會福利、公益活動、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等,目的在增進場址所在地及周邊地區居民福祉為主。」她越唸越小聲,聲音也顯得哀傷。台東除了面臨東海岸的全面開發,核廢的公投更是直接威脅生命,而且就算能成功阻擋,三年後又能重新再一次提案,三年又三年,直到通過。她對於廣告看板所寫的字句疑惑,「前半段,不是本來就是政府該作的嗎?」因此,她以〈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一曲希望大家打開雙眼,仔細的檢視謊言。
巴奈的伴侶那布則以「我很小,但是我是我!」一語來鼓舞士氣,表示必須堅定,而不能失去自我,自願成為大機器裡的小螺絲。他們合唱了〈也許有一天〉,並強調,必須實踐,才能有那麼一天。目前的燃眉之急,便是需要更多人鼓勵台東人回鄉參與公投。
陳綺貞
音樂會的壓軸,便是首度公開表態反核的文青界女神陳綺貞。陳綺貞感於前位表演者巴奈美好的歌聲,表示台東不需要核電便能帶給大家那麼美好的音樂,卻要承受核廢料的威脅,「如果台北人不關心這件事,那真是太可恥了!」
曾經陳綺貞也因自認無法過原始人的生活而對核能議題噤口,然而當她在國外表演時,發生了福島核災,看著那恐怖的畫面,陳綺貞想,要是這發生在台灣怎麼辦?她將永遠回不了家。於是她開始去瞭解包括核能用電只佔全國用電量的16%,與台灣每年擁有上千次地震等等的事實。
她邀請更多尚對核電議題無感的歌迷一起反思,陳綺貞說,「反省才有機會改變世界!」她更感謝「走在前面的人」。搭檔演出的鐘成虎唱了1998年時與陳冠宇、林生祥合組「觀子音樂坑」時的老歌〈一起去游泳〉,邀請台北人「脫掉西裝、勇敢跳下去!」
陳綺貞以「我從你們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勇氣」作結,她的資深歌迷謝先生表示,陳綺貞的作品內對「人的意義」多有批判,因此陳綺貞首度對社會議題表態,讓他驚喜卻其實也不太意外。謝先生認為,陳綺貞的加入,將使反核的格局與廣度更加延伸,相當值得期待。
1976
為了各種社會議題而唱的演唱會不斷展開,包括26日羅思容等客家歌手將為華隆工人而唱,1976樂團也號召了陳昇、黃連煜、熊寶貝、Tizzy Bac等樂團在9月7日的屋頂音樂節為了土地正義再一次的免費義唱,訴求「明天會更好」,並邀請多組NGO團體設攤,協助他們募款。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陳綺貞壓軸 周六搖滾夜邀您一起「核電歸零」


2012年8月2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核電歸零音樂會宣傳海報自從核四廠在貢寮開工興建,海洋音樂祭便成為眾家歌手表達反核理念的場合,日本核災後,台灣社會反核氛圍逐漸擴大,導演們的「我是人,我反核」更在全台激起熱烈響應,台灣音樂圈也決定主動積極檢視核能議題。本週六(25日),台北Live house重鎮The Wall Music拋下商業包袱,與民間團體合辦《核電歸零音樂會No Nuke Concert》,串連了包括濁水溪公社、拷秋勤等9組相當知名的樂團挺身義唱,包括陳綺貞也首度表態加入,號召民眾免費入場聽音樂、聊核能。
The Wall Music執行長傅鉛文表示,「核電歸零」已經是不分層級的全民責任,在邀請義演的過程中,他們驚喜發現,接洽的所有樂團都表達了響應的意願,而不是只有在當天演出的9組音樂人關心核能議題而已。此次參與的樂團,除了有長期關心核能議題的吳志寧、巴奈等等,也有首度公開表態的陳綺貞,這都顯示,反思核能正當性的氛圍已在台灣蔓延開來。
關注核能議題超過10年的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將在現場與樂迷們親自說明核能議題和台灣目前核電密度最高,安全指數卻最低的現況。不管是rocker還是文青,都可以藉此開始好好了解其實與自身未來關係密切的核能發電,到底行不行?
除了音樂圈的全力投入,台灣的插畫家也不落人後,目前也在The Wall位於公館商圈的展演中心佈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供起身號召的「小路映画」負責人黃米露說明,受到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發表反核插畫的啟發,他也號召旗下插畫家創作核能議題的作品,並在網路上廣邀知名創作者提供作品。短短一個多月內,竟然徵集到五十多張水準不輸國外的反核插畫。這些令人驚豔的畫作不但同步出現於音樂會現場,也製作成反核T-Shirt和拖特包,將在現場舉行義賣,讓樂迷們可以時髦穿搭而隨時隨地表達核電歸零的主張。同時,他們也歡迎更多場地可以向他們邀請辦理巡迴展,意者請見:http://e-info.org.tw/node/78349
「台灣不缺電,台灣缺決心!」主辦單位強調,這次音樂會絕非單場活動,而是長期行動的第一步,「你可以,對錯的事情說不!」他們更相信接下來有越來越多團體或個人起身接棒,直到台灣的核電歸零為止。
然而考量到颱風的不確定因素,主辦單位也請大家隨時注意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ewall.tw)發佈的訊息,以免撲空。

《8.25 核電歸零音樂會》節目流程

15:40    觀眾進場
16:00-16:30 濁水溪公社演出
16:30-16:50 主持人介紹活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說明議題
16:50-17:20 拷秋勤演出
17:40-18:10 農村武裝青年演出
18:25-18:55 林生祥演出
19:10-19:40 吳志寧演出+ 拍「我是人我反核」照片
19:50-20:10 簡訊聯署活動+ 影片播放: 來自貢寮的聲音
20:10-20:40 滅火器演出
21:00-21:30 1976 演出
21:50-22:20 巴奈演出
22:40-End  陳綺貞+鍾成虎演出
今年海祭升起「我的音樂不插核電」大氣球,綠盟提供。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人在草木間」紀錄片發表 茶香飄故宮


2012年8月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人在草木間」組合成一個「茶」字。在莫拉克風災三週年前夕,紀錄嘉義梅山鄉太和村茶農如何藉此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人與茶的關係,以不一樣的阿里山茶來重生的紀錄片「人在草木間」6日於故宮博物院舉辦發表會,片中主角葉人壽、簡嘉文與郭俊男三位茶農也帶著他們所種植的有機茶、自然茶與民眾分享。
紀錄片「人在草木間」紀錄在八八風災遭遇兩處聚落走山、50戶房屋倒塌、4人不幸罹難的嘉義縣梅山鄉的太和村茶農,雖然一夕之間成為氣候變遷下的難民,但痛定思痛,將天災轉化為開始友善環境的契機,在茶園種下了大量的樹木,甚至採行有機與自然農法來照顧茶園,企圖生產與環境取得平衡點,從揹負破壞山林罵名的「土地利用者」轉變為兼顧生態的「土地守護者」。
吳平海與張志聰兩位導演到場出席,吳平海強調,不只是山林或建物的重建,有形的重建計畫或政策有期程終止的一天,但價值觀的重建是永久的、每一個人都在參與著的,不停自省的過程。張志聰則希望能藉此片讓更多人願意開始試著對環境友善,而他本人也在拍攝期間歷經結婚生子的生命歷程,並留在當地開始成為一位茶農。

八八風災 危機變成轉機

吾鄉工作坊執行長盧思岳表示,其實在八八風災前,便有一群藝術家在太和村駐村,推動茶產業的行銷與友善土地的行動,但願意響應的人實在不多,但藉著風災這個契機,更多人瞭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包括為了水土保持而在茶園種樹的工作假期等活動,許多人親身出力支持,他也愉快的分享,近日又有兩個茶農願意加入了。
而供應在茶園種樹所需苗木的正是林務局,該局副局長楊宏志回憶,八八風災後,他本人也在嘉義各地執行重建工作,當時便對太和村獨特而淳厚的風土民情感到難忘。他舉例,太和茶春夏秋冬皆有不同風情,而他們主打的四季目前也成為嘉義行銷的賣點,他認為這便是常民文化中獨特的軟實力。他也提及林務局的「自然影像數位化及推廣計畫」透過影音打開自然之窗,而「人在草木間」這部紀錄片,正是將人與土地的關係做了最好的詮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秘書長陳瑞賓對此也表贊同,他說以往生態影片總是以珍貴的野生動物生態紀錄為主,而此片更提升到人文關懷,值得一看再看,相信觀眾將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推行「社區心靈陪伴計畫-推動影像及重建紀錄」的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徐宜君表示,此計畫藉由紀錄片拍攝,陪伴社區找出自己未來的方向,此片能在國內最高的藝術殿堂故宮博物院播出,是非常好的推廣機會,她也預告各地相關的災後重建紀錄片,還有多部也即將陸續問世。

一泡好茶如何來?

葉人壽、簡嘉文與郭俊男三位茶農從追求產量的想法中跳脫,不但關心消費者的健康,更追求與土地的友善關係,也溫柔瞭解並尊重每棵茶樹的特性,將原味還給它們。
葉人壽風災後開始嘗試生產自然茶,也前往中國尋求新市場,他分享所見,觀察目前中國也學習台灣茶的種植方式施用大量的肥料以追求數量,因此他認為,台灣茶的新出路應是種出有「土地的味道」的茶,以高品質取勝。簡嘉文生產自然茶的想法曾受家人反對,看似荒廢而產量大減的茶園更遭心急的父母收回,但他「尊重大自然真正的主人」的堅持,也終得家人接受,目前父母與他齊心維護茶園,也一起面對受到質疑的壓力。
郭俊男風災後在朋友鼓勵下,在曾經流失的茶園重新種上有機茶。他興奮的分享,前些日子,看到自家茶園的茶樹上出現了鳥巢,裡面的雛鳥成長著,讓他相當振奮,因為由此知道自己作的是對的,大自然已經願意跟他結合了。而他的么兒郭秉航克紹箕裘,才要升國一,便泡得一手好茶,已在競賽中勝過大人了。

從飲品到藝術品

吳平海導演表示,在跳脫了產量的迷思,開始關懷大地後,茶便從飲品轉身成為藝術品。故宮博物院目前已率先在院內附設餐廳三希堂開賣三位所製作的茶品,副院長馮明珠歡迎愛茶人從消費端一起實際支持這些茶農的行動。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走過八八風災 紀錄片「人在草木間」揭示太和好茶的生態清香


2012年8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的西南氣流,在遭到中央山脈阻擋下,將區域大雨集中在南中央山脈,五天內將全台一整年的雨量全下在南部阿里山山脈,史稱八八風災。憶及當時災情,當地居民仍餘悸猶存,但他們收起傷痛的眼淚,流下堅強的汗水,開始重建家園。在紀錄片「人在草木間」中,我們可以看到嘉義梅山太和社區的茶農,在漫長的重建過程中對於人與土地的關係、人與茶的關係,有了不同的思考。藉由此片,與駐村藝術家協助行銷的「太和好茶」,感受他們的體會。
紀錄片「人在草木間」紀錄在八八風災遭遇兩處聚落走山、50戶房屋倒塌、4人不幸罹難的嘉義縣梅山鄉的太和村,當地位於海拔700至1600公尺之間,村內大多數人以種茶為生。八八風災時造成走山滑坡、路毀橋斷、家屋傾圯,讓茶村成為重災區,也讓茶農成為氣候變遷下的難民。
吾鄉工作坊提供太和村也像大多數的災區一樣,在心情尚未平復的狀況下,一夕之間開始面臨間連不斷的疑問與選擇。本來散居的居民,為了集中興建的永久屋該如何規劃傷透腦筋,甚至藉著祈福法會來凝聚向心力。在駐村藝術家林純用、曾文邦等人加入,協助建立「太和好茶」品牌進行行銷,用藝術為好茶加值後,協助茶農開始了一條不一樣的重建之路。

「茶,就是要長在草木之間」

片中的三位主角分別為葉人壽、簡嘉文與郭俊男三位茶農。其中葉人壽年輕時不願務農,在台北經商數年後,還是返鄉重新學習種茶,八八風災時,目擊親朋好友在眼前罹難。開始嘗試生產自然茶,也去中國尋求新市場。簡嘉文則是個喜愛自然、寧願在山上務農的青年,風災後不顧家人反對,開始生產自然茶,並整修老屋成立自然茶手作坊。郭俊男在風災中失去了自父親手中傳承下來的茶廠與新經營的餐廳,原本規劃好的生涯與生活經濟來源在一瞬間消失。幸好在朋友鼓勵下,在曾經流失的茶園重新種上有機茶。
以往茶園總讓人有破壞生態與水土保持的不良觀感。重建的太和村,痛定思痛,開始在茶園種下了大量的樹木,甚至採行自然農法來照顧茶園,企圖生產與環境取得平衡點,從揹負破壞山林罵名的「土地利用者」轉變為兼顧生態的「土地守護者」。

從「太和好茶」裡喝出生態關懷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觀影後對於當中生態反思的意涵印象深刻。陳瑞賓表示,故事中的主角們因八八風災的衝擊,而對於人與土地的關係有了不同的思考,並從他們一生志業的茶產業中,從種植與經營來作嘗試與實踐,開始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吾鄉工作坊提供
陳瑞賓更對此重建過程中一連串的期待與落空特別有感觸,對照自己一路為環境發聲、為推廣環保奔走的過程中,同樣每一步都是抉擇。他樂觀看待,認為就像片中人物一樣,不論做出抉擇的過程果斷,或是猶豫而不得不然,人的內心都將因此更加堅強,而終究做出對環境與自己都好的決定。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黃嘉琳表示,主婦聯盟25年來致力於倡議生活環保、綠色消費、安全飲食等,呼籲人人力行環保、永續生態。因此非常欣然樂見太和村從使用農藥、化肥的慣行農法,轉為改種有機茶、自然茶。
她特別注意到,太和村舉辦工作假期,邀請茶客到當地一起幫忙種下樹苗,在品飲茗茶的同時,也做好生產地的水土保持。也期望從消費端開始作改變,選購尊重土地、愛護土地的茶。讓茶農有勇氣與後盾,跳脫出慣行農法中的過度施肥、農藥與砍伐。
林務局合作「自然影像數位化及推廣計畫」。表示就是想透過影音打開自然之窗,為生命、為文化、為城市、為這一片土地寫故事,幫助更多人認識這一片土地!
維護台灣自然,而「人在草木間」這部紀錄片,正是將人與土地的關係做了最好的詮釋,也值得一看再看,讓觀眾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太和好茶 在故宮也喝得到

曾經享有盛名的阿里山高山茶,近年卻與農藥、化肥、破壞水土保持劃上等號而讓人卻步。目前「太和好茶」就將在故宮三希堂推出,故宮也特別在6日結合談灣環境資訊協會、吾鄉工作坊共同舉辦記者會與公開放映會,與大家分享。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年祭「瘋」觀光? 部落青年:初衷不對了


2012年7月3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又到了暑夏時節,相信不少讀者計畫到風光明媚的花東地區來個小旅行。而由從台東南部一路向北輪流舉辦的「豐年祭」,可以接觸俊美開朗的原住民,有歌舞可看並能享受小米酒等等風味餐,似乎很誘人,許多人甚至使用「瘋年祭」來形容這場狂歡可以盡情飲酒歌舞吃喝玩樂的觀光行程。
2012都蘭年祭,老人在聚會所聚集
花蓮縣政府更強打「聯合豐年祭」,視為每年的觀光重頭戲。來自馬太鞍部落的Ingay Tali,以及太巴塱的Namoh Nofu,兩位阿美族青年卻非常不認同,他們上週五(27日)在「哲學星期五」論壇與公眾說明時,用的是「聯合豐年祭的迷思」這個題目,究竟當中有什麼認識上的落差?他們心目中的「豐年祭」又該是什麼?
馬太鞍部落的Ingay Tali(右),以及太巴塱的Namoh Nofu(左)如果將豐年祭簡化解釋為「原住民的過年」能讓人有初步的認識,那麼請試想,不同文化傳統的河洛、客家族群,如何「聯合過新年」?或是將玉皇大帝、媽祖、關聖帝君、耶穌等神祉合併舉辦「聯合慶生大會」有人能接受嗎?花蓮縣舉辦的「聯合豐年祭」行之多年,將縣境內阿美族、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6族合併辦理,企圖藉此發展觀光,兩位青年認為此舉將傳統祭儀簡化為歌舞展演,等於將文化商品化。
他們表示,每個群族甚至各族群中的每個部落,一年舉辦一次的祭典,內涵大不相同,光是以阿美族為例,北部阿美族普遍稱Malalikit,東海岸阿美族則稱為 Malikoda,中部阿美則稱為 Ilisin。名字不同,祭典的意義自然也大不同,並非都是「豐年祭」字面上的慶祝豐收,Ingay解釋,以「Ilisin」為例,lisin 的意思是「禁忌」,I 則是「在...之中」,也許「忌中」這個詞,還比較貼切一些,但這和漢族所認知的這個詞的含意,可就大不相同。
Namoh表示,傳統的祭典其實非常嚴肅,包括準備、迎靈、宴靈、送靈等階段。除了目前大家熟知的三到五天中的歌舞與儀式,長達一個月以上的準備期,其實才是部落傳承文化的重要時機,這當中包括了政治、軍事、經濟、教育、訓練等功能。他強調,以部落的角度來思考,就像每個獨立的小國家自行依照自己的條件與需求訓練自己的成員。所以有的部落上山學習打獵、戰鬥、有的練習捕魚、也有為了農事,祈求來年的生活能繼續順利運行,而非都是為了慶祝小米豐收。
會中,也討論到抱著觀光「豐年祭」心態的遊客帶給部落的困擾,最讓人頭痛的便屬入侵式的拍照行為,這些遊客可能會闖入祭典的場地中取景,設計場景、要求重演,甚至私自將照片作商業使用,傷害族人的智慧財產權,因此最近如蘭嶼與港口部落等,開始有所管制。再者就是因為將儀式當中為了取悅祖靈與老人的歌舞,誤以為是為觀光客演出的表演,而做出催促,或是大喊「我們不要看屁股!」要求圍圈的族人必須轉身面對他「好好表演」。
目前在花東行之有年、由政府主辦的聯合豐年祭,為了行銷觀光而作,轉變為有著濃厚的政治與金錢色彩,兩位青年認為初衷不對了,也連帶影響許多原有的文化內涵。例如今年花蓮縣政府派人穿著族服,以「報信」的形式,到鄉公所、飯店、車站向遊客宣傳聯合豐年祭訊息,便與原本部落間的報信意義相去甚遠,Namoh對此感到非常憂心,「真正的祭典不見了,留下來的是一個充滿了刻板印象的、只給觀光客看的表演秀,使唱歌、跳舞、喝酒的原住民形象深植人心。」
2012都蘭年祭,青年的護衛舞,此舞的意義嚴肅,而需要經過訓練,亦非常辛苦。
由於有民眾在會前表示希望能當場學習原住民豐年祭歌舞,Ingay論壇終了時回應,「不行不行,現在你知道歌舞是為了取悅祖靈,請神容易送神難,這不能亂跳的!」對於這兩位部落青年而言,他們歡迎大家接觸原住民文化,但更要呼籲,請不要將自己的想像與刻板印象強加在別人的文化傳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