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剝開香蕉皮 尋找食物正義 公平貿易影展六月展開巡迴


2013年5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鮮黃的香蕉,散發著甜美的香氣,美味的背後怎麼會包藏禍心?2013年的「公平貿易影展」,台灣公平貿易協會將在六七月推出以「食物要公平」為主題的影展與書展,包括紀錄片〈香蕉戰爭〉、〈全面蕉戰〉以及書籍《香蕉戰爭與公平貿易》,希望推廣「吃得安心,更要吃得正義」的理念。
在2013年,「食物要公平」成了全球最潮最新的食物運動。
從古至今,從早餐到宵夜,人類每天的日常生活都與食物息息相關,但除了好不好吃,便不便宜,還有多少與食物相關的議題讓我們給忽略了呢?生活富足遠離飢寒的台灣人可能很難想像,全球有一半的飢餓人口,正是沒辦法從自己種植的作物來餬口的小農;而富裕國家每年所浪費的糧食,等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糧食總生產量。
台灣公平貿易協會祕書長詹慧珍表示,凡舉地球上發生的所有消費行為,現在已走向只看價格不問價值的情況。以每人每天都面臨的食物來說,當消費者只追求廉價,不去問餐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背後有什麼故事時,不但造成如塑化劑、三聚氰氨毒奶粉等等食品醜聞而威脅人體健康外,也間接助長了犧牲環境、剝削勞工的生產方式。
目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貧窮國家的農地卻遭到大量出售,無數農民不斷的非主動離農、富裕國家卻無視浪費,持續擴大已經過剩的生產。詹慧珍認為,關心世界的第一步,也許可以從加入「公平貿易」的行動,從自身的一餐開始做起。
詹慧珍解釋,「公平貿易」,倡議消費者應該以「合理價格」購買通過公平貿易認證的商品。更希望藉此,從簡單的經濟交易行為開始「建立購買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長期夥伴關係」,讓農夫、工人能用永續的方法來改善生計,而打擊貧窮。
這一屆的公平貿易影展以台灣的驕傲香蕉為主題,推出了紀錄片〈香蕉戰爭(Bananas)〉、〈全面蕉戰(Big Boy Gone Banana)〉以及〈香蕉戰爭與公平貿易〉一書與民眾見面。詹慧珍表示,台灣是享譽國際的香蕉王國,但便利商店賣的香蕉卻來自全球最大跨國蔬果商都樂(Dole Food)。消費者渾然不知,自己手上的一支香蕉不但打擊了本土的農民,都樂公司在中南美洲長期使用非法有毒農藥,更使得遠方國家的農人面臨不孕等疾病,健康受到了損傷。
在紀錄片〈香蕉戰爭〉中,瑞典籍導演Fredrik Gertten用鏡頭,紀錄了美國洛杉磯知名拉丁裔律師多明奎斯,帶領12位尼加拉瓜蕉農,對都樂展開漫長而艱難的訴訟,為自己奪回正義更為弱勢農民開啟正義之門的經歷。
然而當2009年〈香蕉戰爭〉參與洛杉磯影展前夕,導演Gertten卻收到都樂寄來的存證信函,以提告要脅禁播,甚至讓影片從影展的正式競賽中除名。
不甘示弱的導演決定運用他所有的資源奮力反擊,連瑞典國會都捲入其中,這些奮戰都紀錄在〈全面蕉戰〉一片中,本片更榮獲2012日舞影展國際紀錄片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提名。
除了熱血的香蕉大戰外,公平貿易影展也將播映〈可樂殺人事件(The Coca-Cola Case)〉〈黃金的代價:瓜地馬拉礦業祕辛(Business of Gold in Guatemala)〉,包括CHEFFRSH、小路咖啡、小路映畫、文山社大、白堊紀、阿布籽香草工坊、阿原淡水天光、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屏東環盟、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旗美社大、綠農的家、愛鄉護土自救會、穆勒咖啡館等場地,影展將在六、七月間,在全國北中南東各地巡迴。詳細的場次與報名請見連結:http://www.okogreen.com.tw/blog/?p=2669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全教總」 表態廢核 會員涵蓋全台10萬教師


2013年5月1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在志玲姊姊領頭,上百位名人合唱反核歌曲「孩子的天空」同時,擁有10萬會員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近日表態反對核四運轉,除將參與「廢核電」行動,更願意將相關的訊息轉發給各級學校的教師,讓師生可以在校園用開放勇敢的態度,正面討論核電議題。
取自:【2013 台灣反核插畫,繼續站出來!】  創作者:Daydreamer's 創作理念: 氣氛已經沸騰。 擠身在小小的島嶼裡的我們, 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表態。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啊! 沒有什麼能夠再失去的了。全教總成員任教於全國各級學校,第一線感受學生對社會的關心程度,全教總鮮少對教育以外的公共政策與社會議題有如此明確的表態,但教師們其實都相當關心社會脈動。此項表態是經過4月20日的理事會作出決議,日前發出公文給各反核團體,宣佈今後將把廢核電列入全會的行動中,未來民間團體發起相關的宣示、宣傳、遊行、拜會政府官員民代與會議等大小行動,他們都樂意參與。
公文中明確表示,該會「反對核四裝填燃料棒」,並支持「訂出廢核電之時程表」。
教師工會社會發展部主任詹政道表示,工會中的10萬名會員,皆為大學畢業的高知識份子,理當關心社會議題,早在福島核災之前,許多成員早有反核意識。而在福島核災後,各界的關注營造出氣氛,因此在理事會中,這項決議很快的通過,並沒有太大的爭議。
詹政道觀察,有些老師認為教師在學校應該要保持中立,不該正面表態。但也有老師認為,在向學生提供核能知識時,選擇資訊的動作便已經有所主觀意識,因此應該追求的是提供全面的資訊,而非只是片段、片面的。
身為人師,詹政道擔任社會科老師,目前帶的學生已經是國三生,從國一時福島核災發生開始,課堂中不斷的對核電議題、如何節能都有大小討論。詹政道提起,曾有學生問「繼續用核電,那我們的未來呢?」讓他印象深刻。
詹政道強調,台灣的環境承受度很低,不論有沒有核電都應該儘速調整產業結構。而如果著手面對,那麼目前對「2025年是否會缺電」的討論便會有些新想法。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人力陸上行舟 竹船「還我傳統領域」號立台大校園

2013年5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我們不能告別東海岸!」12日午間,數十人在雨點中,輪流扛著一艘竹船,行走在台北街頭。如此路上行舟,是為了將「還我傳統領域」號送到台大校園,進行文件展的下一站,以求更多人可以看到、進而瞭解東海岸面臨的開發危機。
台大椰林大道
上月20日為守護東海岸遊行至凱道,當時「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小組,希望能以「船(傳)訊息」的形式,將這艘來自東海岸的竹船「還我傳統領域」號作為陳情信,上面載滿東海岸與徒步行經的各部落所託付心聲的信物。由於遭到總統府拒收,遂轉向大眾開放邀展,希望能以裝置藝術與傳統工藝的竹船吸引目光關注,進而理解東海岸目前面臨包括美麗灣等大型開發案,將對環境與部落文化產生難以回復的傷害。
首站在華山藝文特區與台北市民相見後,竹船第二站到達了全國最高學府台灣大學的校園內,除了出面邀請的台大學生社團「原聲帶」社員們,還有不少經由網路得知消息的民眾,總計3、40人,前往將竹船以人力扛至台大。「反反反行動聯盟」藝術家們也特地趕來台北佈置,希望能確定展出的每一個細節。
前者:laway竹船在大雨中吸滿了水,變得相當的沈重,短短的3、4公里路程,必須由三組人馬不停換手才能走完。離開了大海,走在都市中顯得舉步維艱,必須步步為營地越過電線、招牌、行人、車輛等重重阻礙。製作這艘船的阿美族人Laway感嘆,「船應該是在海上的!」如此路上行舟真是不得已,就如同東海岸部落目前的困境一樣。
Laway講述,竹船本來是部落生活的一部份,在傍晚時分出海,採集一些食物,然後回到岸上時,在沙灘上以竹枝、茅草搭蓋talu'an(工寮)來休息。但是目前由於東海岸遭開發案大舉入侵、劃為私人所有後,想要停船靠岸休息卻再也不被允許。「船無處可去了,我們原住民也是。」對此,Laway悲傷的表示,製造竹船的過程中,總是以嚴肅的態度,不斷與船對話、不斷為船祈求祖靈的祝福,因此船是有靈魂的。「這艘船很難有機會下海,它一定也很難過。」
台大目前擁有270多位原住民學生,社團「原聲帶」社中活躍的社員約有25人,其中近10人來自部落。該社創立約20年左右,社團活動中除了學習、討論外,也聲援大大小小原住民議題,更幾乎年年舉辦自己的年祭,藉此機會,回鄉向部落學習傳統文化與祭儀,並試著自己動手做。在420遊行後,社員們很快有了共識,決定結合社團原訂的活動,邀請竹船到台大「船訊息」。
台大男宿草坪
竹船「還我傳統領域」號在台大的展出時間地點為:台大男宿草坪5/12~5/15,鹿鳴草坪5/16~5/17、5/20~5/25原聲帶年祭場(舊體旁籃球場)5/18~5/19。
左一:Giyav其中13至18日,便是「迴流」年祭系列活­動,活動包含了文化靜態展、音樂座談會,社員趣味競賽等。16日晚間六點在鹿鳴廣場將有「恆衡音樂會」,卡地布青年 Mavaliw Kakimi、Sangpuy 桑布伊、拉瓦克部落自救會 Ngerenger、Anukaliting、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都將參與。18日下午2點至­9點半則是台大原聲帶年祭。
原聲帶社社長Giyav表示,竹船到了台大,將會是一個可以自由的傳訊息、也願意傾聽的地方,他相當希望更多的原住民學生、非原住民學生與民眾都能前往,實際看看這條船。
永源除了前來迎接竹船的台大學生外,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永源也加入了扛船的行列。永源目前就讀於政大新聞系,在教授柯裕棻的號召下加入。永源表示,來台後不但看遍美景,更愛上了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哲學,因此對原住民的議題也非常關注,時常聲援議題的,更到靜浦部落參與社區營造的工作。
永源更說,其實自己即將畢業回國了,而馬來西亞不但也有原住民、民眾們目前更正在勇敢的爭取民主。對此,他將會把在台灣所見聞的原住民議題與民眾爭取權利的經驗傳回去,做些分享與交流。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核工專家卓鴻年:美國核廢料退回到「無解」的困境


2013年5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核廢料真如反核人士所說的是個無解難題?人類對於核廢料處理問題真的一籌莫展?曾參與美國國家的實驗室核廢專家卓鴻年8日上午表示,不但美國國家科學院早在1995年,便已經要求將核能廢料最終處置場法規安全訂為「100萬年」,而且台電、原能會等一向視為標竿模範的「育加山(又稱猶卡山,Yucca Mountain)核廢場計畫」也已在2010年遭到撤銷執照,走進歷史裡。
2007年育加山永久核費儲存場的施工狀況。(美國核管會提供)
卓鴻年曾在美國從事核電安全分析工作、包括核廢料處置計畫、Yucca Mountain Projet、超鈾廢料處置計畫等。他選擇現身,與學者賀立維召開記者會,以親身經歷將國內核能工業決策者避談的美國失敗經驗一一揭開。其中包括了美國國家科學院要求將核能廢料最終處置場法規安全訂為「100萬年」、「育加山核廢場計畫」為何遭到撤銷執照、美國目前的核廢料管理策略等。

美國法院:核廢料存放 需保證安全100萬年

卓鴻年卓鴻年表示,早在1992年,美國國會便開始要求環保署,應該要依據國家科學院之建議訂定放射性保護標準。國家科學院則在1995年完成報告,強調「以最高風險發生時間計算,依據地質穩定性估計」,作出了「安全評估時程為100萬年」的建議。
但美國環保署仍在2001年公布「育加山計畫」的相關規定「40CFR197法規」中,定出了「放射性保護標準為0.15豪西弗/每年,性能安全評估則為1萬年」的規範,因此遭到了內華達州及環保團體提出控告,在2004年,環保署遭判敗訴,於是在2008年在40CFR197中將兩種標準並列:「 0.15豪西弗/每年,性能安全評估則為1萬年。1豪西弗/每年,性能安全評估則為100萬年。」

育加山計畫失敗  美國核廢料退回到「無解」的困境

賀立維而位於賭城拉斯維加斯西北方100哩附近的「育加山核廢場計畫」,曾是我國台電、原能會等核能決策者心目中的標竿模範。2005年甚至有立委考察團前往參觀,希望習得「一勞永逸」解決核廢料問題的方法。但此計畫已在2010年黯然撤銷,決策者不但避談,更將原因歸咎於「政治因素」。
據當時報導,他們宣揚育加山不僅遠離美國西部人口稠密區,地質結構也全部是有利貯存的堅硬岩層。但沒想到,位於沙漠中的育加山下方蘊含水氣,每年有1230萬加侖的水流過,目前人類所有的最好的「22號合金」的封存容器也遭到腐蝕。因此在2010年,能源部長以「Not Workable(行不通)」宣佈撤回育加山執照申請,「認賠」了美金150億的前後投入經費。
育加山的失敗,使美國高階核廢料退回到「無解」的困境。也促成美國「核能未來藍帶委員會」在2012年向能源部長及總統提出建議,美國未來核廢料處理方向兩大要點:新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在選場址時就必須徵得地方的同意、現有以乾式貯存的核廢燃料棒,由能源部選定一至數個集中管理場。
核工專家賀立維補充,育加山失敗後,核能工業又開始講起芬蘭的「安克羅(Onkalo)貯存場」,賀立維批評,安克羅當中其實也大有問題,不但只能保存10萬年,要花多少錢沒人敢去估計,更要蓋200年才能完工,「根本是把問題留給後代」。
賀立維強調,回頭看台灣,目前高階核廢料都還以「濕式」爆量的暫放在核電廠內。而計畫中的「乾式」永久貯存,則將以不鏽鋼、水泥、廢輪胎等材料包裝,露天放置,與德國、瑞士等國在室內維持恆溫恆濕的狀況相較,實在太讓人擔憂。
因此賀立維表示,台灣目前用過的3321公噸的鈾料,根本等於300多顆的廣島核彈。
對此,卓鴻年提醒,他認為台灣在近4、50年首先要做好的是,做好目前已產生核廢料的暫時貯存,不要放任其遭腐蝕與破壞。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以藝術催化 日本大師找回偏鄉老人的笑容


2013年5月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我想,是為了看到老人們的笑容吧!」日本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Kitakawa Fram)在雪國「越後妻有」與「瀨戶內海」的群島上舉辦大型國際藝術祭,以藝術為催化劑,將活力注入到偏遠地區的聚落中,透過與年輕人、小孩的合作,老農民因此重拾早已失去的笑容。「我期待藉由大地藝術祭的舉辦,讓藝術結合都市與農村的人們,一起從藝術再次省思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激起更多的想像力與熱情。」
左,西村,右,北川北川富朗與東京大學副校長西村幸夫(Nishimura Yukio),不但是日本許多地域再生、藝術季的大推手,也是不少台灣社區熱切討教的對象,5日在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力邀下,在台北對「地域再生的多樣性」進行難得的「大師對談」,包括北高等縣市官員、社區工作者,數百位求知若渴的民眾塞滿會場,希望從中尋得台灣的文化觀光與地域再生的各種可能性。

老人的笑容感動了大家: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理由

「鄉下的老農夫需要懂什麼藝術?」「城市來的根本什麼都不懂!」這樣的衝突相信在台灣也不陌生。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策展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總監北川富朗卻致力將藝術與社會兩者相結合,更企圖藉由文化來作到地域振興。
越後妻有位於北川的故鄉新潟,是日本最多雪的地方,伴著信濃川,易守難攻的地形,4600年前便開始有人居住,目前擁有3萬人口,大多以農業為生。如同許多台灣的偏鄉一樣,開始面臨農業衰敗、人口外流的考驗。
以「效率主義」來思考,「不要住在山上浪費時間了,快下山吧!」20多年前,地方政府甚至開始提供補助,讓居民下山遷往都市鄉鎮,遺棄了家鄉。伴隨而來的則是機關合併、廢校等等後果,讓當地更無生氣,甚至讓人直言「沒救了」。
但北川在那裡所舉辦的三年一度「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去年已完成第5屆,共有200件作品參與展出,12年來不但超過了100萬人次的訪客,更為新潟縣帶來35億日圓的經濟效益,堪稱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戶外藝術展。
憑什麼要讓藝術家將作品放在自己的田地上?北川以俄羅斯藝術家卡巴哥夫夫婦(Ulya & Emilia Kabakov)2000年的作品《棚田》為例,他們利用對面山頭的梯田做為背景,在農地上擺置了數個代表農夫耕種、犁田的大型雕塑,並懸吊了與插秧、播種、荷鋤、收割等與描述四季農作的俳句詩詞。
如此完美將古今與自然人文結合的作品,獲日本國小教科書收錄。但其實藝術家花了很多時間跟著地主每天農作,才終於打動了他。對於老農夫而言,他將畢生的經驗與技術傳授給年輕人與小孩,不但重拾了失去已久的笑容,更了無遺憾的退休,將田地交給藝術家,相信他們能替他好好照料。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將藝術分散在小島 交流國際更重地區獨特

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則在2012年以作品《小豆島之屋-倉廩實》參與「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以中山農村舞台為發想,這項作品由當地社區民眾與海內外學生志工,共同創作出一座高15公尺的竹編劇場,砍竹、修飾、建造到劇場表演,不但跨越語言藩籬,更開啟了島上居民與學生的交流。
北川以一位當地老太太為例,老太太觀望了四天以後,開始在作品旁擺個小攤賣起飲料,有趣的是,她的「貨源」就是旁邊的自動販賣機,她原價或是降價賣給來看藝術品的遊客。她回答北川的疑問,「因為,這樣我就可以跟他們對話!」
 產土神之家周末餐廳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提供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三年才舉辦一次,追尋著當年祖先擴散生根的痕跡,整個藝術祭的展覽地點以直島為樞紐,遍及周圍的大小12個島嶼與2個港口。除了建築大師如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西立衛等的永久性建築作品,還有許多國際知名藝術家的雕塑以及裝置藝術。為了展現四時風情,更將展覽擴大為春、夏、秋三季舉辦,希望透過將訪客分攤於三季的操作方式,甚至避開「黃金週」假期,降低藝術祭對於當地居民及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現代藝術應該更有趣些!」北川認為,除了「在白色空間裡,在哪裡展都一樣」傳統的繪畫、雕塑作品外,就連「食物」也可以是一種更擴張、更寬廣的藝術。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與藝術家楊偉林,便在一座廢校中合作,把台灣的家常菜帶到瀨戶內與社區分享,透過煮食、分享、體驗,一同思考如何因應亞洲國家共同面臨的全球化、少子化、高齡化等議題。

亞洲≡拼貼的都市×無特色的郊外×貧窮的農村?

台灣人對西村幸夫應不陌生,他不斷協助世界各國文化資產保存以外,20多年來更協助台灣申請世界遺產等,許多地區城鄉發展計畫,他更深以擔任我國文化部榮譽顧問為榮,總將此事列在經歷中的最上方。
迪化街改變前後  迪化街改變前後
西村舉出迪化街、三峽老街、甚至韓國清溪川改變前後的差別,反問「大家真的覺得這些醜陋的建築、招牌,因為來自文化,已經不可能動搖了嗎?或是可能變好?」「我們可以放任與歷史無關的大樓無限度的長高,貼滿廣告嗎?」
「新建案,也可對保存古蹟有所貢獻。」西村幸夫分享了親身參與的東京市中心千代田區「丸之內」,從皇居至車站區域的開發計畫。其中建於1920年的「日本工業俱樂部」會館,由於年久失修、設施陳舊、建築抗震性差等問題,與鄰近的其他大廈,一併被列入再開發的計劃中。
在民間團體與日本大多數國民的眷戀之下,他們不但特別為了這一棟樓,成立了一個歷史研究委員會,更提出了從全拆到全區保存總共數十個方案來討論,希望能盡力保存舊會館的原有風貌。最後選擇多花10億日幣,做了保留大多數的內部構造、外觀仿舊修復、下方加裝避震系統等措施。改造後的新會館,保持原來的功能,繼續作為各大企業家交流的場所。
全拆到全留,20個方案
除了單獨思考該建物之外,西村更提出應「探討與週邊環境的關係」,例如新建物的後縮、新增地下鐵出口等規劃,都讓古蹟在留下歷史光擇的同時,依然是人們可以親近的。
著作〈故鄉魅力俱樂部〉、〈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翻譯成中文,受台灣社區營造者奉為圭臬。西村幸夫舉例,久留米市有間沒有招牌的小食堂,生意很好的原因,是「當地人都喜歡來,所以都市人才會來。」因此西村更提出,地方應該「凝視在地的特色」,每個地方,雖然不見得有很出名的景點、名產,但仍然充滿「別人沒有的趣味之處」,這是外來專家無從告知,而是必須由「原來這就在我的身邊!」在地人自己認識自己開始的。
【延伸閱讀】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拒絕遷葬 卡地布與台東縣府、台東市公所法院首攻防


2013年5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捍衛祖靈、拒絕遷葬」台東知本卡地布部落喊響這八個字,揚言不惜犧牲,都要一次一次用身體實際保護傳統領域,3日卡地布部落由三大家族的拉罕(司祭長,也就是最高首長)領著長老團、青年會、婦女會,30多位成員搭遊覽車遠征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參與他們對台東縣政府、台東市公所提告的第一次開庭。
台東縣政府及台東市公所,在2010年以「都市發展及發展觀光產業」之名,在沒有任何討論及通知的情況下,將第六公墓由公墓用地改成了農牧用地,更要求第六公墓及第十公墓(位於加路蘭)在期限內遷葬,以便興建公園。
卡地布長者容顏,取自:知本 卡地布部落 -悍衛祖靈 拒絕遷葬 祖先位於第六公墓的卡地布部落對此強硬抵抗,從2012年南島文化節的開幕式,官員準備致詞時,衝上舞台拉開抗爭標語布條,便揭開激烈抗爭的序幕。期間不但走上街頭,部落青年更搭起瞭望台,日夜輪班守護,爆發多次衝突。
「捍衛祖靈」專案小組發言人馬捷強調,拒絕遷葬議題已延宕三年多,公所一再以傲慢、無理、欺騙的態度相欺,甚至說出「原住民族固有傳統領域非原住民土地」的言論。
馬捷表示,台東市公所與縣府不但嚴重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當中「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援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同意。」的精神,更濫權引用殯葬管理條例第35、36條中的規定,「墳墓因情事變更致有妨礙軍事設施、公共衛生、都市發展或其他公共利益之虞,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轉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屬實者,應予遷葬。但經公告為古蹟者,不在此限。」
馬捷更痛批,這起事件其實只是台灣廣大原住民議題的冰山一角。由於縣府與公所的處理誠信蕩然無存,族人數度抗爭未果,因此決議以部落尊嚴捍衛原基法與文化根源。
林三加律師雖然此案目前暫停工,但全案尚未如願完全撤銷,卡地布部落委任長久以來對於原住民人權,土地權相當重視的律師林三加,於今年三月向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控告台東縣政府與台東市公所「行政疏失違法」之情事。
5月3日開立的是為「準備程序庭」。卡地布部落凌晨報告祖靈的儀式後,遠征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在長老團的帶領下,青年會、婦女會吟唱傳統出征歌謠,更將傳統信物交予林三加,期盼祖靈同在。由三位「拉罕」為首,部落代表身著傳統服飾進入法庭。
在庭中,法官李協明追問縣府代表,此遷葬案的用途究竟為何、為何一定需要卡地布遷葬?要求必須具體提出計畫書。他更表示,發展觀光與卡地布的祖墳根本不衝突,甚至能成為特色,吸引對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因此勸告雙方應盡快和解協商。
對此,青年會會長朱正富表示這是「1:0」卡地布部落暫時領先,之後部落將會再團結更加油。
台東市公所本次未出庭,本案將在6月7日第二次開庭。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松菸老樹死於三大錯誤決策 老樹「生存之道」何在?


2013年5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原本枝繁葉茂的老樟樹,在市府官員輕忽的態度下,錯失搶救的良機,逐漸枯死。攝影:王毅丰)
「首先是選在10月進行斷根,季節錯了,接著包商用錯了土,黏性重的陽明山土支撐不住它的重量,於是整棵樹往下沉,在春雨中發生積水,根都泡爛了,好不容易進行了搶救,當枝葉開始發生乾枯,應當將枯枝剪去以保命的時候,又有官員堅持不准,最後回天乏術。」
喧騰一時的松菸老樟樹,在移植之後終究死去,徒留欷噓。「樹醫」李碧峰化身「法醫」講解老樹如何死去,聽聞者無不感到遺憾與哀傷。
由於設計、施工不當,類似的憾事在台灣各個角落層出不窮,許多老樹(受保護樹木)遭到粗暴的對待。2日李碧峰在信義社區大學進行演講,將身為樹保委員、家族三代103年照顧樹木的經驗分享,大談老樹的「生存之道」。
李碧峰提出,許多地方都在老樹死去時,舉辦追思會,包括他自己做醫治與移植施工時,都需要挑日子,顯示其實人們早將老樹視為有生命、有靈魂的,對照目前只有「管制」、「限制」消極管理方式,在「列管」之後便沒有作為,甚至「出事才處理」。好在例如江翠肉身抱樹等護樹行動,在樹保人士的堅持下,帶動公民對於老樹有更多關心,「老樹不該遭惡意對待」的觀念也漸成風潮。
李碧峰也曾前往江翠,在技術上提供講解,對於此案,他表示非常遺憾。「設計面應該要與居民充分的公開溝通討論,而營造商毫無技術,造成現在這樣讓人難以接受的糟糕狀況。」
「每次開樹保委員會,都像在幫業者上課,教他們怎麼做,讓他們回去改,好像在改考卷,我們都笑說,應該跟他們收講師費吧。」李碧峰觀察,目前工程單位對於讓「建築與環境」結合的觀念都有所缺乏,更遑論如何善待樹的知識,因此在種植、移植、修剪、維護、管理的個個環節中都錯誤百出,例如將小葉欖仁種在小花台裡、在夏天種植龍柏造成熱死、在樹上掛滿裝飾燈等,都增添不少冤魂。
「為何演變成移植一定要斷根?」「要保護移植的樹要用稻草、不織布哪個好?」的確目前很多知識台灣尚無定論與標準,因此李碧峰也開始與學界合作,希望藉著實驗將家族「經驗」改為實際的測量結果,並與景觀工會計畫推出一些SOP,以減少粗暴的行為發生。
「多種一棵樹、少挖一棵樹」李碧峰認為,老樹可以在觀光休閒事業中發揮很棒的附加價值,例如主題餐廳等。表示,目前不少大企業有認養雨林,除了避免之後遭遇碳稅,也可以提升企業形象。例如高鐵曾為新竹「金山面」的300歲伯公老樟樹更改路線,之後也運用作為重要的宣傳材料。
想妥善照顧老樹,專業技術、經費、人力缺一不可,李碧峰透露,台北市的樹保委員會也提出草案,希望能將所有權人、認養人、技術團隊作媒合與整合。他期待,樹木不只要生存,更需要活得有尊嚴與「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