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北市府護航大巨蛋趕工? 樹保人士狀告監察院

2014年5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我們要為樹木討回應有的公平正義!」在「松菸護樹佔領行動」超過1個月的駐地觀察下,樹保人士發現大巨蛋案有許多弊端,尤其違法虐樹行為更是罪證確鑿。30日下午,他們前往監察院,為松菸大巨蛋區域內的樹木們陳情,請求監察院主持公道。
雖然2009年9月監察院曾對大巨蛋提出糾正,但大巨蛋仍在2011年7月起開始動工。此次陳情案由監察委員吳豐山負責接待,據前往陳情的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游藝轉述,吳豐山相當認同他們的意見,直說護樹是應該的,因為一棟房子兩年就蓋得好,可是一棵樹卻得要好幾十年才會長大。由於此屆監委7月卸任在即,吳豐山承諾,會儘快簽核並成立調查案。
樹保人士齊聚監察院,狀告遠雄和市政府違法移樹;圖片來源:取自「松菸護樹」專頁
台灣護樹團體聯盟成員張美惠與游藝表示,由於4月20日起遠雄所進行的移樹工程殘暴不堪,不但移植的手段與程序亂七八糟,多株樹木在移植過程中遭嚴重毀損,移到南港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後大多奄奄一息。因此關心樹木保護的民眾從4月23日起展開佔領行動,期間更發生肉身擋車等衝突,至今已經超過1個月。
在這場台灣護樹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護樹行動中,志工們親眼見到許多弊端上演,因此決定向監察院陳情。

夜間砂石超量運輸  違反環評承諾

護樹志工出示遠雄夜間粗暴搬運樹木的紀錄照片,賴品瑀攝志工們指控,不僅遠雄集團至今未對相關違法暴行公開道歉;連台北市府的體育局、公燈處、文化局、市警局,都對大巨蛋廠商採包庇護航的態度。
他們表示,這些相關過程都有錄影存證,將當成證物提供給監察院參考,請監察院主持公道,嚴懲這些違法失職的官員。
游藝指出,志工在日夜守候之間,發現大巨蛋工程夜間運輸的砂石車車次明顯偏多,每小時高達18~20趟。於是志工開始查詢當時的環評審查資料,發現現況遠高於環評承諾中的每小時來回合計8次。

為世大運護遠雄?  北市府不理檢舉

志工們多次檢舉,警察或環保局卻都未積極處理。因此他們痛批,遠雄明顯違反環評法,北市府卻不做任何處理,擺明為了世大運而護航。
除此之外,志工們更發現,依照環評審查資料,遠雄在3月16日後就不能運送任何一車廢棄土,但事實上,佔領1個多月來,遠雄幾乎每天不間斷地疏運。張美惠指出,若北市府依法開罰,單論2個多月來違法運送砂石,即可進帳1,800萬元以上的罰金,但市府卻不曾開罰,他們認為相關公務人員違法失職,並涉嫌圖利財團。

未提修正規劃申請  霸佔車道也惹議

除了夜間運輸砂石,尚有遠雄霸佔車道的爭議。
松菸護樹志工團表示,2011年6月16日北市大巨蛋重辦環評替代方案審查結論中,第三點敘明「本基地忠孝東路側應再退縮一車道。」但大巨蛋卻未依此在基地忠孝東路側進行完整的道路退縮,亦未提出修正相關規劃設計內容的申請,志工們認為相關公務人員在此事上同樣失職。

不當下個恐龍、長毛象 環署聯合島國友邦籲氣候調適

2014年5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在恐龍、鯨豚、長毛象標本與化石中,人類省思氣候變遷,並誓言減緩與氣候調適行動。下月5日即為世界環境日,環保署與臺博館30日選在藏有恐龍等生物化石的土銀展示館舉行記者會,以歷史上的大滅絕為鑑,提出「升高聲浪而非海平面」的主題,也宣告展開一系列相關活動。
環保署長魏國彥與吉里巴斯、吐瓦魯、馬紹爾、帛琉及斐濟等國大使或駐台代表合影。強調同為島國,將會在海平面上升首當其衝,亟需更多人著手改變現狀。攝影:賴品瑀。
包括吉里巴斯、吐瓦魯、馬紹爾、帛琉及斐濟等國大使或駐台代表出席記者會,強調同為島國,將會在海平面上升首當其衝,亟需更多人著手改變現狀。
環署溫減辦公室執秘簡慧貞指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在2013年9月公布的氣候變遷報告第5次評估報告中,明確指出若不採取行動,2100年時全球平均溫度恐增加攝氏3.7至4.8度,也因此,聯合國已經提出呼籲應該立刻採取行動。
環保署長魏國彥表示,今日出席的友邦多為島國,因為地勢較低,將會是氣候變遷下最快受到衝擊的受害者,但其實,他們卻非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兇,台灣同樣身為太平洋島國的一員,今年選擇關注海平面作為主題,為的也是這些友邦與台灣自身的安危。
魏國彥表示台灣一向有參與氣候變遷會議,雖因外交困境直接無法參與大會,雖然友邦也都有幫忙發聲,但環署仍會繼續爭取進入體系之中,和世界各國一起面對。「畢竟大自然不會問你是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魏國彥強調,災難不但不會分別聯合國會員與否,同樣也不會過問一個國家為此有沒有做過多少努力,因此台灣還是責無旁貸。
「上一次的大滅絕起因於大自然,但下一次的大滅絕是否將是人類所致?」魏國彥指出博物館現場展示的化石與標本,牠們就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尤其的長毛象為例,原本在2萬年前長毛象數量相當多,但隨著溫度不斷升高、且遭遇人類活動,最後一隻長毛象已經2000年前死亡。
記者會中邀請沙畫藝術家范學文當場演出,展演地球從誕生、歷經大滅絕而結束恐龍時代,現在是人類當家的時代,卻見工廠、汽機車等不斷排放污染與二氧化碳。攝影:賴品瑀。
記者會中邀請沙畫藝術家范學文當場演出,展演地球從誕生、歷經大滅絕而結束恐龍時代,現在已經人類當家的時代,卻見工廠、汽機車等不斷排放汙染與二氧化碳,亟需改變現狀。
世界環境日活動「氣候災變 以古鑑今」,一連4天將在臺博館館前廣場舉行,將提供民眾從展覽、闖關等瞭解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成因,進而正視大環境的改變與環境資源的衰減,起身以低碳永續的日常生活來守護地球。環保署表示,在6月5日與8日也都還會再舉辦活動,帶動國人關注氣候變遷。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山上劇場」變更保護區 優人神鼓自行撤案

2014年5月2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北市都委會29日上午召開659次委員會議,其中包含「優人神鼓」申請將保護區變更為文化景觀保存區一案。此計劃遭民間批判為「下一個慈濟」,痛批與內湖慈濟案如出一轍,以慈善、文化之名,大開變更保護區之門。在此爭議下,優人神鼓在會議開始前,便發出撤銷申請聲明書,表示基於保護區變更的敏感性與完整性等問題,願意撤案,但也懇請市府與各級單位協助其另覓新地點。
慈濟內湖保護區變更案在爭議十多年後,才在4月大會決議納入通盤檢討,「在不違背通盤檢討的前提下,可優先審議此案」。因此優人神鼓的提案受到民間團體關注,擔憂相關效應將起,保護區陸續以個案方式變更,衝擊大台北地區的生態與安全。針對此疑慮,擔任會議主席的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也順勢要求都發局研討,是否該通盤檢討台北市的保護區,並於下次大會討論。

文化局提案  為優人神鼓變更保護區

優人神鼓的撤案聲明;攝影:賴品瑀。優人神鼓在1988年由創辦人劉若瑀於木柵老泉山區創立,藉此讓成員理解人與自然山林間的深厚關係,以「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的哲學理念,將修行與藝術融合為一而享譽國際,更協助不少更生人、偏鄉青少年重獲新生,因此2008年更以「優人神鼓山上劇場」獲公告登錄為台北市文化景觀。
至今團員仍在當地持續進行訓練與排演,優人神鼓強調,山上劇場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場域更是他們的根源。但從2010年開始,文化局除了為其完成「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外,亦提出都市計畫變更,將原屬保護區變更為文化景觀保存區,並提出擴建計畫。
此計畫佔地約8,346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則為1,241平方公尺,約佔基地26.12%,規劃為表演空間、宿舍區、觀眾體驗區、機電及動線空間、行政管理區等。但這樣的擴建,將面臨該基地73.88%的土地位於平均坡度大於30%的三級坡之上、使用土地緊鄰陡坡,且為陡坡所圍繞等問題。

民間質疑  變更有違藝文與環保共存初衷

除此之外,變更保護區一事更遭到民間團體與審查小組的質疑,擔憂變更為非保護區後,其土地使用形態與強度便無法再以保護區功能來規範,甚至未來再透過細部計畫或再度申請變更,一再強化其土地使用規模,造成破壞與災難。
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指出,既然本案計畫目標提出了「提供展演藝文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育共榮共存」的思維,那麼為了「生態環境保育」的目標,應繼續以「保護區」的等級來管制為宜。
山上劇場地圖;攝影:賴品瑀。

文化局尊重撤案決定  思考以其他方式輔導

優人神鼓決定主動表達希望撤案,張金鶚表示肯定其對保護區的尊重,更誇讚其聲明稿足以成為典範。北市文化局則表示,雖然相當遺憾但也尊重其意願;反倒是多位審查委員擔憂優人神鼓將因此離開台北市,委員們強調優人神鼓是北市罕有的文化觀光活動,更是北區國際光點,因此紛紛要求文化局積極處理,不能讓優人神鼓離開台北市。
台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股長王秉五回應,優人神鼓的山上劇場特色就是與山林融合,因此如民眾與委員李永展等人提出的利用廢棄校地恐怕不適合,但文化局將會繼續思考以其他方式輔導,不會輕易讓優人神鼓從台北市離開或是消失。

優人神鼓創辦人:最需要的是山林、非大量建築

劉若瑀表示,優人神鼓創辦至今,就是從找回自然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出發,優人神鼓只是藝術團體,對相關制度法規並不了解,對於此案竟引發這些疑慮,她感到汗顏與歉意,在不願自己成為破壞環保、行政程序惡例的心情下,選擇撤案。
劉若瑀強調,「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山林而非大量的建築」。對她而言,計畫中的定幕劇表演場地、觀眾體驗區等,都可以另覓地點。劉若瑀更坦言「山上不適合做為觀光點」,而是走心靈沈澱、深度之旅的路線。她其實也希望老泉山維持寧靜,在那裡繼續進行訓練、排練、修行等,訪客進入則是做禪修體驗。
「站在優人神鼓的發展上,我們的確也需要一個演出定幕劇的場域。」劉若瑀也請求市府與各級單位提供協助,另覓演出新地點。對於都計委員擔憂優人神鼓出走,劉若瑀承諾,就算定幕劇的劇場落腳在其他縣市,但優人神鼓還是會將老泉山視作根源,不會離開台北市。
優人神鼓目前雖然選擇撤銷變更保護區的案子,但仍可維持現況、繼續以低度使用保護區的方式在老泉山營運。李永展建議,雖然此案以變更保護區的方式行不通,但在維持保護區的前提下,回到「文化景觀保存計畫」仍可以從友善環境的思維,提出「適地適性」維持小而美感動人心的改善計畫。
委員脫宗華也指出,目前的計畫中的確有些因陋就簡部分可以再考慮,例如既然要做綠色旅遊,是否還需要開6米道路?或是可邀請旅客慢速穿越山林,進入優人神鼓的境界等。
劉若瑀與林子凌合影

北市保護區快速流失  需檢討變更原則

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林子凌相當感謝與感佩劉若瑀在會議前踩煞車的舉動,直誇這才是真正尊重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兩人會後合影留念,林子凌表示將盡力協助優人神鼓找到適合的場地。
林子凌更表示,從慈濟案到優人神鼓,這些保護區變更的申請案讓台北市必須檢討與面對現今的保護區政策。她重申,台北市的保護區正在快速流失,應進行全面檢討。民間自慈濟案開始即不停呼籲,張金鶚也在此次會議中有了回應,要求都發局檢討保護區變更原則、保護區通盤檢討的必要,並在下次大會討論。

來自深海的你?反核吉祥物? 也談哥吉拉

「看完哥吉拉,突然有個感想,核四還是蓋一蓋好了!...說不定,會把哥吉拉引來...」,搶先看了哥吉拉首映的好朋友忽然給了我這樣的訊息,真是嚇壞我了,他不是一向熱心社運,街頭行動幾乎無役不與的好憤青一枚嗎,這席話是什麼意思?是被盜帳號嗎?於是我回他「已經有核一二三了還不夠嗎?」
懷著這樣的驚訝與好奇走進戲院,看看60年來已經搬演了幾十次的哥吉拉,在最新的版本會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會是一部讓人討論起反核話題的電影?我期待,在2014年所推出的哥吉拉,身為日本國寶,想必除了有長期以來日本對戰爭記憶、原子能愛恨交加的矛盾情緒外,應該也會回應2011年的福島核災。

哥吉拉代表的虛幻與現實

哥吉拉的出現總伴隨人類的尖叫與哀號。圖片來源:Yasuhiko Ito on Flickr
回首1954年「誕生」的哥吉拉,在人類的尖叫與哀嚎聲中,牠巨大身軀與噴出的火焰彷彿只是為破壞而破壞般的蹂躪船隻與城市;但其實許多影迷相信,這個故事來自於二戰原子彈轟炸以及第五福龍丸事件的影響,因此哥吉拉代表著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電影其實充滿著反戰反核的意味。
在一次一次地摧毀大都市、甚至與美國的金剛打鬥後,10週年紀念作《三大怪獸 地球最大決戰》開始出現「哥吉拉為保護地球而挺身對抗反派怪獸」的情節,還漸漸了出現「有親情」等擬人化的設定。
哥吉拉一度因為商業考量,走向與各種怪獸對打的兒童娛樂電影而沉寂,但1984年回歸大螢幕時,又將哥吉拉重新定位為一個破壞者。哥吉拉正式開始以輻射線為食物,也為了覓食而襲擊核動力潛艇與核電廠,而且牠的不可預測,更讓以先進科技自豪的現代人類感到絕望與無力。
也因此,好萊塢在1998年拍的《酷斯拉》,不但造型像是一隻巨型蜥蜴,更代表著將摧毀人類現代文明的威脅、破壞人類自豪的社會秩序安定與生命安危。最後,人類終究以各式各樣的戰爭武器成功毀滅了牠,這樣的劇情遭到死忠影迷與日本拍攝的續作憤怒反對與否認,他們說,「那不是哥吉拉,美國的學者誤認了。」

一切從「核」開始

在2014年版本,開頭便是核子發展的歷史,字幕在出現後又一行一行的遭塗去,告訴觀眾就是1954年的比基尼環礁氫彈試爆喚醒了哥吉拉,一個在充滿輻射的遠古時代中,靠著吸收輻射生存的巨獸。原本隨著環境改變已潛入地心,但隨著人類運用核能,哥吉拉開始出現在人類的紀錄中。
海上核彈試爆,喚醒了遠古生物哥吉拉。圖片來源:vaXzine on Flickr
在劇中的1999年,一座位在日本的核電廠因為神秘而規律的「地震」而發生事故,當時一位在教室中目擊核電廠爆炸的小男孩,失去了在核電廠工作的媽媽,同樣在核電廠工作的爸爸則變成偏執的陰謀論者,但他個人卻健康長大,15年後結婚,且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
然而當年的事故,當局15年來所做的處理,搬演了福島核災後眾人開始理解的核工歷史「由謊言堆砌而成」的新常識。隨著長著翅膀的巨大怪獸「穆透」真實矗立在世間,才知道原來看似獨自打著「真相的孤獨聖戰」、從一個博士淪為瘋老頭所言都是真的。而除了一公一母的穆透在地球上到處肆虐搞破壞,哥吉拉也從海上現身。

哥吉拉是問題、還是答案?

哥吉拉看似較為沈穩,遇上了航空母艦還會下潛迴避,然而一次出現三頭巨大怪獸,對於人類而言還是太恐怖了,握有軍火的軍方盤算著將牠們引到無人地帶後,用核彈一次解決。
研究哥吉拉的學者們則提出質疑,首先,他們提出核彈似乎無法殺死哥吉拉,(原來50年代所謂的「核子試爆」是這麼一回事!!!)。再者,這些古生物以吸收輻射維生,體內擁有大量輻射,他們不知道當怪獸因核彈射擊爆炸後,輻射是否將會散出危害人類。
「現在核武的威力比當時強大了千百倍。」軍方仍是如此信仰著,無法相信科學家提出哥吉拉的出現其實是為了追殺穆透,那本來寄生在牠身上的傢伙。
有趣的是由日本演員渡邊謙(他在311災後還率先為災民朗讀了「不輸給風雨」)扮演的科學家芹澤博士提出了「哥吉拉會是答案。」他深信哥吉拉將會像個賢明的君王般,為地球找回平衡,人類無需插手。也藉此重申哥吉拉電影多年來演進出的「怪獸之王」尊貴地位。

白忙的人類

但畢竟哥吉拉光是上陸都足以引發海嘯,到底憑什麼信任牠?不願相信自己在這三頭怪獸眼中根本連個敵手都不算,不堪一擊的只能不斷尖叫與逃跑,人類仍然派出了航空母艦、核子潛艦、戰鬥機、軍隊。然而除了出動的核彈頭引起穆透搶食外,人類看來就是在白忙一場、徒勞無功的跑著龍套,甚至因此又在離岸不遠的海上又引爆了一枚核彈而自傷。
不同於多年來身材不斷長高長胖一再升級、與當年令人印象深刻的酷斯拉橫掃萬物姿態,此次電影不將怪獸打鬥橋段作為精彩的賣點;相反的,龐大的三頭巨獸的戰役,只能從義無反顧跳下的傘兵護目鏡視線、在地鐵站避難所驚懼的眼神裡,斷斷續續的、片段展現著。
當哥吉拉在成了廢墟的大都會中撂倒了穆透,帥氣地爬回海裡時,電視新聞將牠封為「本市的救世主」。然而叫人疑惑的是,如果哥吉拉真的為了擺平地球上的平衡、秩序而來,比起從遠古時代便一起生存著的穆透,人造的大規模城市不是應該更讓牠疑惑與無法接受嗎?為何電影告訴我們,哥吉拉所要主持的正義中,不包含應該是始作俑者的人類?
反觀這對穆透又何錯之有?牠們因核甦醒後,聲聲呼喚著對方,跑了大半個地球只為相遇,當公穆透將核彈頭送給母穆透的那一刻,不也顯得有點溫馨?當牠們發現愛的結晶陷入熊熊大火之中的悲鳴怒吼,又為何不讓人動容?

拯救地球的那道光?

哥吉拉「赤手空拳」的與穆透打了老半天,甚至因此傷痕累累,最後一刻才使出「大絕招」,豔藍色的火焰。但以一道光束拯救地球的戲碼其實不是哥吉拉獨有,像是1997年法國導演盧貝松的《第五元素》亦是如此,在風火水土四個元素的包圍之中,完美且懂得什麼是愛的外星人莉露將四股力量匯集,從身上發出光束擊退了一顆專門吸收邪惡力量(包括核彈頭,對,又是它!)而不斷擴大將吞噬地球的火熱星球。
沒有哥吉拉或外星人的神奇光束解救,我們還要看顧核廢料幾百萬年。credit:photogreuhphies地球在電影裡一次一次的搶救回來,但在沒有遠古怪獸之王的甦醒、沒有美艷外星人相助的實際狀況下,我們有什麼光束呢?真的有穆透、有哥吉拉可以幫我們把核一二三廠吃了,順道打包那些讓人傷腦筋的核廢料嗎?
我左想右想,是阿我們至少有「島嶼天光」,這道看起來是遜色多了的光,不只是來自青年的熬夜爆肝、拿著手機跟著搖滾樂團搖搖手罷了,更要來自更多公民的關心與反省,否則,誰知道下個因為人類胡作非為召喚出來的怪獸是什麼?
那可能會是不能醒的惡夢、不會散場的災難電影。是的,那些核廢料,人類要自己照顧個百萬年。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淡海二期範疇會議終了 人權兩公約將納入評估

2014年5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營建署所提出的淡海新市鎮二期計畫於去年7月遭環保署環評大會打入二階環評,自今年2月27日至今,開了9次範疇界定會議,共歷時3個月,27日在全場人員給自己的掌聲中,終於完成討論。
在當地居民、文史工作者與公民團體的爭取下,淡海二期的二階環評,除了將依照環署制式指引表中的大多數項目進行審查,也將加入兩公約等人權概念的社會影響評估。
淡海二期二階環評的範疇界定會議,在環署提出的指引表中,便有物理、化學、生態、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等5個環境類別、共85個細項因子。此案花了9次來完成討論,破了國光石化案4次的紀錄,民間所提出的書面意見合計更有近700筆,可見民間的關注與用心。
且除了民間團體相助,當地居民也自發讀書會每週進行討論,希望就算一定要開發,營建署也必須將其「生態城市」的承諾、足以成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文化資產等當地特色做充分的規劃。
此範疇界定會議原於15日便討論完指引表中的所有項目,但民間團體爭取希望再多討論社會、人權兩項社會影響評估,擔任主席的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教授簡連貴決定27日再召開此「最後一次」會議,用以討論「其他」,以求周全。

防迫遷、引入人權評估項目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表示,此案當時會進入二階環評,就是因可能造成大規模搬遷,將衝擊當地文化與社群生活。因此該協會提出國際特赦組織出版的「防止強迫搬遷指南」、聯合國兩公約人權評估、社會影響評估等書件,爭取於環評範疇內納入人權與社會影響評估,這也是環評首見。
國際人權特攝組織出版的防止迫遷指南(按我可下載)環境法律人強調有關迫遷、迫使居民改變生活方式及習慣等人權議題都應納入。因此他們以聯合國兩公約人權的內涵,提出社會影響評估,當中納入了生存方式、文化與風俗、社群關係、公共衛生、個人權利中的財產與受教權,及程序正義保障等細項因子。
雖然營建署新市鎮建設組組長洪啟源對此大表不滿,大問國內有哪個環評案曾做過這些評估?他認為,土地徵收方面由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處理,按現行法令辦理,主管機關是內政部而非環保署。
但簡連貴認為,包括土地徵收、區域計畫等,開發單位的確應該明確提出將如何落實兩公約的人權概念,因此他認同在環評中納入考量。簡連貴更認為,即便這些項目不能在二階環評中調查,也應由其他單位平行審查,並提供環評委員在審查時參考。

強調人權非反開發  盼更多討論、留在地優勢

環境法律人成員曾雨涵認為,「人」應該是環境、環評裡最重要的因子,但目前卻只談「土地所有人」,其他人也應獲得考量與評估。當地青年王鐘銘指出,還應該包括以租地在當地生活、農作、開工作室、開工廠的人,目前當地以各種模式為生的人都該納入考慮,尤其應該將不易轉業者、不易跟著工作機會遷徙者視為「敏感族群」,進行更完整的調查。
環境法律人強調,他們提出人權議題,並非為了對抗開發,而是他們更重視在地發展,希望居民可以參與討論、並思考自己可以怎樣過更好的生活,而非一心只想到以開發取代其他發展的可能性,改變了在地原有的優點。

居民認真參與討論  會議主席也感動

簡連貴在一系列會議中,總是盡量讓與會民眾充分發言,尤其鼓勵身為利害關係人的民眾表達意見。他認為雖然會議時間那麼長,但是當中看到不同意見的民眾在充分表達意見後,也能心平靜氣地聆聽,這樣的耐心與素養相當讓他感動,尤其當地居民、文史工作者、民間團體提出的意見與資料也總是非常紮實,足以感受他們的用心。
環評委員林慶偉提醒營建署不要嫌麻煩,在開發前多花點心力、先仔細調查、做好預防、並對可能發生的損害進行補償,才能讓計畫順利;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亦指出,許多調查還沒做完,其實營建署不需要急於回應每個質疑,應該先進行完整調查再來考量與安排計畫。

「資源循環利用法」卡關10年 魏國彥與環團會面求解

2014年5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廢棄資源」到底是廢棄物還是資源?再使用跟再利用有什麼不一樣?「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與「廢棄物清理法」兩法欲合併已過10年,這些名詞卻仍未得到明確定義,多個環團向環保署提出民間版「廢棄物減量循環利用法」草案,認為兩法不能草草合一,要能實際解決問題。而環保署長魏國彥選擇親自上陣接招,此法可望進入實質討論。
是資源、還是廢棄物?該如何界定,解決現有因定義模糊而產生的諸多問題?26日環團協同立委與環保署長及廢管處處長會面討論,並提出民間版的「資源循環力用法」草案。圖片來源:sukigo on Flickr ,CC授權。
研擬了超過10年,環署從2004年提出擬將經濟部「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與環保署「廢棄物清理法」二法合一併為「資源循環利用法」,但草案內容至今未推出令人滿意的版本,甚至上月魏國彥還因此在立院衛環委員會遭到立委砲轟
1974年制定公布的「廢棄物清理法」主要在於末端管理,2002年制定公布的「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則加強資源回收利用,但由於二法有法律適用競合情形,因此環保署2004年即開始研議整併成為「資源循環利用法」。
但4月初魏國彥在立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所做的報告,遭立委砲轟「了無新意」,無法有效解決填海造島、廢爐渣管理、生活廢棄物等問題。27日在立委林淑芬的邀請下,包括看守台灣、台南社大、水資源保育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法律人協會等多個長期關注廢棄物問題的民間團體,與魏國彥、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天基等人會面,提出民間版的草案進行討論。
民間版草案改以「廢棄物減量循環利用法」為名,由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起草。雖是基於政院版做修改,但民間版光是立法目的,便比政院版「為促進廢棄資源源頭減量及循環利用,落實環境保護與維護國民健康」多了「為節約自然資源使用」、「確保廢棄物妥善清理再生」兩點。
民間版提出名詞的定義與分類

名詞定義模糊致現況混亂 民間版提「正名」

謝和霖表示,雖然廢清法其實已經相當成熟,已有塑膠袋管制、四合一回收制度、資源回收管理基金、事業廢棄物流向追蹤機制,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也試圖彌補廢清法的不足,看似該有的管制工具都已具備,但目前的實際狀況仍有許多漏洞。他認為問題就是當中的名詞尚無明確定義所致。
「假利用之名、行廢棄之實。」謝和霖指出,首先「廢棄物」一詞就沒有明確定義,讓不肖業者有藉口說他們非法棄置的廢棄物只是暫置的「產品」、「有效資源」,在兩法範疇重疊的狀況下,選擇較寬鬆的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而規避了廢清法的管轄與處分。例如集塵灰等有害廢棄物,就混雜在再利用的廢棄物中。
因此民間版提出諸多「正名」,如政院版為了強調廢棄物也是資源而提出的「廢棄資源」,便讓民間質疑,恐促使有心人為了避免裁罰而強詞奪理,因此提出維持「廢棄物」的意見。
政院版將清除、處理、回收、再生行為用「清理」兩字涵蓋,民間也認為不妥,因此提出以「再生」涵蓋回收、再生處理、循環利用等行為;清除、中間處理、最終處置等行為則使用「清理」一詞。

填海造島入法解決問題? 環團要求實質「零廢棄」

除了名詞定義外,政院版將「填海造島」入法的見解也再次引起爭議,民間認為填海造島前仍在進行政策環評尚未定案,只是處理廢棄物的其中一種選擇,不該寫入法條中。
謝和霖指出,將焚化爐飛灰穩定化物與底渣、有機與無機汙泥、電弧爐渣、營建廢棄物等通通丟進大海後,再說「沒掩埋即達成零廢棄」的說法,根本是自欺欺人。
他強調,零廢棄首重源頭管制,因此民間團體要求在本法生效後的一年內做盤點,調查清楚國內各種廢棄物、源頭減量與妥善清理再生的現況與潛力、最終處置場所的地點與容量,並以此訂定零廢棄目標,邁向實際的零廢棄,而非繼續將問題留給後代。

環署釋誠意  盼打破僵局

民間版亦對生產者延伸責任制、生活廢棄物的垃圾費實際成本與事業廢棄物管理提出許多意見。針對事業廢棄物管理,民間版提出設立「事業廢棄物管理基金」、加嚴管制、重罰等訴求。
魏國彥親自參與會面,民間團體肯定誠意魏國彥感佩民間版對名詞提出完整定義,但認為部分名詞區分不易,例如「再生物」、「再生產品」在處理過程中,受處理過的物質都可說是產品;但投入下一個運用過程時,就又成了原料。
但魏國彥表示,他理解民間要的是兩者該有不同的管理強度,因此也提出看法,例如以管制再生產品、一般再生產品兩詞來區別。
魏國彥本人願意出面溝通的決定讓民間團體感到期待,希望能打破過去幾年的僵局。吳天基亦表示非常期待再利用法的管制權限,能從主管機關回到環保署手上;環團表示,民間與環署同樣希望此法能儘速上路,但更期待兩法不只是草草合一,而是能實際解決目前已有的各種亂象。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如何住的安全、吃的無毒? 原民環境智慧早有解答

2014年5月23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因應極端氣候與資源短缺的未來,我國在2010年推動環境教育法,並師法世界各國經驗求解答;不過人類學家認為,更應該向島上原住民學習傳統的環境智慧,因為這些寶貴的經驗,可能才是最貼近這塊土地的實際狀況。
羅永清解釋原民選擇居住環境的智慧;攝影:賴品瑀。

「河流喜歡惡作劇」 選址依傳統  經得起考驗

年初環保署與人類學家羅永清、莎伊維克給莎莎合著書籍《台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將島內各族群的智慧集結,以部落遷移與環境選址、部落農業行事、部落漁獵採集、部落動物物語與部落植物物語等主題,集結為5個篇章、分25篇故事與旅程,深入淺出介紹原住民擁有的環境智慧。
目前由於極端氣候,居住於山區的原民部落該不該搬遷時常成為爭議,羅永清提出,目前有受災經驗而需要遷村的部落,絕大多數是日本時代「集團移住」與之後國民政府所安排的搬遷;但反觀經過傳統智慧經驗選址的,則較經得起考驗。
羅永清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漢人的神木區在大雨、土石流幾乎整村慘遭淹沒,但鄰近的布農族部落不分老舊皆絲毫未損。「不要在斜坡上玩,因為那是石頭的孩子溜滑梯的地方,不要去搶他的遊戲場,否則石頭爸爸會生氣,會用石頭丟你。」布農族有這樣的傳說故事,隱藏著選址的經驗與智慧。
羅永清指出,在布農族耆老的想法中,「河流是一個很喜歡惡作劇的人,你不能把房子蓋在他走過的地方,哪天他心血來潮,又會回來把他走過的路再走一次。」這樣的思維其實正在警告部落面臨遷村選擇時,除了考慮部落需要,也該參考傳統智慧來選址,也免悲劇重演。

他山之石可攻錯  本土原民農業智慧更需關注  

「與其學澳洲來的樸門農法、日本來的秀明自然農法,為何不直接看早已適應台灣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智慧?」羅永清解釋,跨海而來的農法雖有其長處,但由於身處不同環境,是否適用於台灣還有待驗證,但其實台灣早就坐擁非常豐富的農業智慧。
羅永清以卑南族作家巴代在小說《薑路》中所描述「比令媽媽的樹豆田」為例,不但以石牆保護樹豆田,防止水土流失,更在樹豆下栽種了落花生、生薑與小米,利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產生固氮作用,供給養分的同時更能改善土壤,而且樹豆更可以作為劃定界線的樹籬,可說身兼多少好處。而各種植物之間,誰可以跟誰當好朋友,便是需要經過長期而仔細的觀察而來。另外還有如太魯閣族將旱芋和香蕉種在一起等,都是珍貴的智慧。
蘭嶼農業與生態結合的景觀,翻攝「台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內頁插圖
目前台灣濫用除草劑的狀況嚴重,但其實在蘭嶼達悟族的水芋田間便有解答。羅永清指出,蘭嶼的智慧將雜草分為好草與壞草,例如小毛蕨可以幫助鞏固牆垣,更將馬尼拉芝刻意留在田埂上,用以阻擋其他雜草入侵。
達悟族將利用馬尼拉芝耐寒耐旱但很怕浸水的特性,將它留在田埂上,不但自身不會蔓延到水芋田內,更阻止了其他雜草的入侵;而留在田埂上的馬尼拉芝還可提供青蛙、水黽、蚱蜢等生物棲息,也能發揮益蟲捕食害蟲的效果,不需除草、用藥就能輕鬆去除壞草、維持生態,且讓田園更加美麗。
羅永清指出,例如宜蘭縣在禁止境內使用除草劑的同時,也推廣鋪植「蠅翼草」作為環保田埂的作法,便與在蘭嶼發現的智慧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若想發展有機、無毒、環境永續的農法,可要繼續向原住民豐富的傳統智慧取經才是。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另類小旅行 人類學博士揪團「路過」砂石場

2014年5月22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目前全台吹起「小旅行」風,不少社區、部落開始選擇此方式,推出親近在地的深度旅遊方案。然而住在大武鄉的「排灣女婿」羅永清,卻選擇辦一個小旅行,在網路上邀請數位民眾到部落裡住幾天,實際體會周遭砂石場帶來噪音等困擾,藉此將地方抗爭推展至公眾層面。
「路過」砂石場的小旅行。攝影:羅永清

關注問題  先從體驗在地生活開始

「一起走訪台東大武部落和其他鄰近排灣族部落嗎?我們將到南排灣族人的傳統領域 ── 加羅板溪(Kalapang)溯溪,跟著博士一起探索河川生態,晚上星空海邊;接著,我們將走回大武部落,與居民聊聊近年來部落環境的變化,晚上一起寫作、一起喝酒……」
因為對當地砂石場噪音、空汙難以忍受,羅永清發起了名為「大武的美麗與沙愁」部落小旅行。「好的啦,其實這是一個包著『部落小旅行』皮的部落田野調查」羅永清坦言,為的就是要更多人一起走入部落,一起關注這起砂石場問題。
小旅行成員以簡單的水工模擬實驗,看砂石場對當地可能的影響
怎麼會想到這麼另類的小旅行?目前任職於中研院的羅永清表示,身為民族學、人類學者,對他而言,「實際在當地生活」過,才是能瞭解一個地方的方法。也因此,在爭取社會大眾聲援對抗砂石場的同時,他也希望參與者有親身體驗的機會,「實際看過砂石場的樣子、也理解我們的心情」。
實地勘查+Google Earth  全面瞭解砂石場變化及影響
因此這個小旅行中,安排了與居民訪談、「路過砂石場」外,也安排了溯大武溪的行程,成員們甚至在大武溪床上進行小型水工實驗,推測遭逢大水時,部落將面臨怎麼樣的危機。當然也少不了每晚生火烤肉,與當地部落居民交流。
除了帶成員從高處觀看砂石場的規模與地理位置,更練習運用Google Earth,瞭解該地區歷年來的地形地貌變化,讓砂石場多年來的陸續擴大無所遁形;更可活用功能,相互套疊地籍資料、都市計畫等圖,釐清爭議的真相。
羅永清更相當重視溯大武溪的行程,帶著道具在河床中要作場水工實驗,也在一步一步行走的途中,實際找出砂石場埋藏涵管,其排出磨洗石材後產生的汙泥直接沖進溪中,除了破壞原本的棲地,細小粉塵也將讓魚蝦無法呼吸,失去豐富微量元素的石粉覆蓋河床,也更可能讓微生物數量減少,造成生態改變。
運用google earth,更瞭解砂石場噪音對當地造成的影響,羅永清提供

軟性公民行動  仍惹警關切

而報名參加小旅行的近十位成員中,來自學生、社運界、公務人員等,來自各行各業,也可望從各自專業,讓砂石場抗爭行動激盪出更多火花與行動力。不過如此訴求軟性的「小旅行」行動,仍舊引起當地警方關注,三番兩次登門察看,「這幾天有什麼需要,請告訴我們。」看著圍坐討論的成員們,警方留下這樣的「親切叮嚀」。
小旅行成員在廚房向排灣婦女學習道地料理原本抱著「認識大武、認識原住民文化」心態而報名參與小旅行的林小姐表示,雖然與想像中不同,但是她認為學習到更多。「這樣我更能理解出來抗爭的人他們心裡在想什麼了」。
而目前在台東大學就讀研究所的菌瑄更指出,之前雖也參與過抗爭,但此次親眼見到警方如此「關切」這樣的小旅行,或許也會影響台東其他抗爭行動,值得觀察。
「檢視一趟旅行有沒有真的瞭解當地,就是看你有沒有認識當地人,成為之後還有聯絡的朋友。」羅永清這樣看待小旅行。而這點與他作人類學研究的態度「人類學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學問,就是去學習地方的智慧。」兩者其實不謀而合。回頭看系列報導1
南迴鐵路越過大武溪,遠看極美,但近看此村落面臨砂石場威脅

「到7月而已,請忍耐」 大武砂石場噪音擾民 不見廠商誠意

2014年5月22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鄰近台東大武火車站、大武溪畔的「立原」砂石場,由於與當地社區距離過近,發出的噪音聲響陸續遭到民眾檢舉與陳情,今年3月居民更拉白布條抗議,對其產生的噪音、空氣汙染表達不滿。
廠商雖在5月20日出面回應,卻不見其解決誠意。此案另有都市計畫、原住民保留地等土地糾紛,學者更擔憂砂石場破壞水土保持,將威脅社區居民生命安全。
從高處看,立原砂石場緊鄰火車站與住宅區。攝影:賴品瑀。

噪音嚴重影響部落生活  砂石場拒環局檢測  

由於當地民眾不斷檢舉與陳情,台東縣環保局20日再次前往該案陳情人胡順章的住家,檢測砂石場噪音音量。
由於兩者相鄰,胡順章在不堪其擾的狀況下不斷檢舉。但當天立原砂石場經營者王楊興旺卻選擇停工相應,拒絕稽查人員要求其正常施工接受檢測,雙方爆發口角。
環保局稽查人員解釋,依法要在陳情人的住處進行檢測,因此不但拒絕改變測量點,更催促砂石場依實際狀況施工。但王楊興旺認為在胡宅測量施工分貝並不公平,一再強調工廠周遭僅有少數住家,影響範圍非常小。在雙方口角與僵持下,當天未完成檢測,但環保局明確向廠方表示,日後將再次檢測,且地點還是在胡宅。
記者實際前往胡宅,發現在正常施工狀況,確實連正常對話都是困難的,自行使用手機上的檢測軟體初步測試,也遠高於法定的60分貝。
而除了住家鄰近砂石場的胡順章出面表達不滿,住在部落的人類學者羅永清也受噪音所苦。羅永清表示,他家距砂石場約500公尺,受砂石場履帶聲影響較小,但砂石場不分假日,每天清晨7點多就不時傳出巨響,他同樣難以忍受,家中稚子更時常因此受驚。羅永清指出,原本非常希望讓孩子在部落生活中快樂成長,如今砂石場製造噪音、空汙,而砂石車進出、行駛與水土保持等問題,都威脅著族人的生活安全。

3月遭裁定立即停工  鄉公所至今未執法

立原砂石場其實已遭台東縣政府裁定非法,並在2014年3月13日行文大武鄉公所要求立即停工,但大武鄉公所及該場至今尚未執行停工之命令。
「擔心你是不是遭到有心人的誤導。」在大武鄉鄉長趙世榮的協調下,20日中午,王楊興旺與羅永清展開對話。
王楊興旺強調,自己以工程起家,砂石並非主業,在南迴鐵路工程時開始營運砂石場,鐵路開通後,為了照顧員工、提供當地就業機會,才在「也沒賺什麼錢」的狀況下持續經營。且這些年來他捐了救護車、福音車、營養午餐等,地方有目共睹,員工也相當忠心。
王楊興旺也提到員工擔心抗議會使他們失業,他對羅永清說:「他們(員工)本來自發地要去找你訴苦呢,是我擋下來的。」
王楊興旺帶著大疊文件,也有滿腹委屈要說(右為羅永清)
「也許的確有吵到,但只是影響幾戶、只是臨時性的。」、「要作到100%的環保不可能,但環保局的法規我都有遵守。」
但對於噪音問題,從上午拒絕環保局檢測的實際作為看來,王楊興旺的發言恐無法證明自己能提出有誠意的對策。他首先解釋羅永清所指的巨響,是由於尚武漁港工程所需大石,在裝運中發生聲音,他承諾會再提醒工人注意,同時也希望羅永清能忍耐、配合,而尚武漁港的工程至少將進行到7月。
王楊興旺亦自行提出「隔音牆」工程,但又表示由於與胡順章有土地糾紛,若要安裝隔音牆,得等到「他把我的地還給我」以後。對此羅永清感到不滿,認為砂石場面積之廣,要裝隔音牆的部分並非只在有爭議的土地上,且若進行訴訟又是曠日廢時,他質疑王楊興旺此言只是推託。因此他除了將持續檢舉與陳情外,更計劃運用中研院資源,自行建立噪音與公衛數據資料庫。羅永清強調,不只是當時的噪音問題,就算之後砂石場關閉了,對社區居民各項健康風險,廠方也仍需要負責到底,不能一走了之。

都市計畫檢討,工業區將變住宅區  業者不滿  

除了噪音造成鄰近社區的困擾外,立原砂石場尚有佔用原住民保留地與都市計畫變更等問題。
立原砂石場租用大武鄉保留地號為:615,615-1,615-2等三塊地,目前同時面臨了違反都市計劃法及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27條等法條。因此雖然王楊興旺提出部分土地的買賣書件,但此私下買賣是否具法律效力,仍待釐清,若確實違反保留地租賃契約書第8、9點規定,應當需終止租約。
羅永清提供
而立原所在地原本確為工業區,但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變更已將其編定為住宅區及綠地,因此縣府所發的公文中明示,不能再作為砂石場用地使用,不但應該立即停工,2014年12月31日租約到期前,更該將土地騰空、恢復原狀及交還土地,縣府約滿將不予續租。
對於此點,王楊興旺同樣表達不滿,表示已展開要求在下次通檢變更回工業區、向監察院請願等自救手段,更表示若因此承包的工程面臨賠償問題,將要求縣府負責。
從涵管排出的廢泥
羅永清指出,八八風災時,大武溪已造成社區損失,如今鄉公所加高堤防,卻漠視砂石場持續在行水區採砂石可能造成的危機,在他初步的自行模擬實驗中註1,若遭遇大水來襲,砂石場是有可能造成堤防毀壞的。且砂石場以涵管將磨洗後的細微泥沙直接排放至大武溪,也將造成魚蝦無法呼吸與棲地受損等狀況,破壞河川內的生態。繼續看系列報導2
廢泥堆積在河岸
模擬大武沙石場遭遇300公釐急降雨的水工實驗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不只不要核四 「五六運動」轉型再續攤 關心社運無限期

2014年5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核四沒有真的結束,而且還有更多社會議題需要關心。」基於這樣的心情,原本喊出「直到核四結束為止」的五六運動,面對4月底當局做出核四停工的說詞後,仍持續舉辦下去,並將視野擴大到更多的社會議題,而轉型後的兩週參加人數不減反增。
五六運動已持續了62週電影人柯一正、吳乙峰、小野等人,自去年309遊行當天提出「不要核四 五六運動,相約每週五的晚間六點在自由廣場相聚,採音樂、戲劇、短講、公民論壇等方式推廣反核思維,除了眾多知名藝文人士、音樂人參與其中,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亦曾登台發表演說。
由於訴諸「溫柔而堅定」力量,且在藝文界人士的號召下,五六運動獲得民眾的認同,每週數百人參與,風雨無阻的進行了60多次,也漸漸將視線從反對核四擴及核一二三廠與更多的社會議題。

更名五六運動 公民論壇 探討其他社會議題

4月林義雄以禁食激起全國民眾反核行動時,五六運動亦以「一鼓作氣、奮力一擊」的靜坐活動響應,但在得到當局初步回應核四停工後,五六運動不但沒有收攤退場,反而選擇更名「五六運動 公民論壇」轉型。發起人柯一正強調,「核四停工,但民心不平,五六不退。」因此雖然「不要核四 五六運動」任務告一段落,但他們選擇推出「五六運動 公民論壇」來繼續監督核一二三廠,訴求應該限期退役,並將對環保、綠能等社會議題深入探討。
對參與其中的導演「阿成」而言,持續保留五六運動這個舞台有其意義,便是讓它像英國海德公園的肥皂箱一樣,「永遠讓每個公民能夠上台發表心聲」,阿成強調,這不只是要講給政府、講給其他公民聽,更重要的是「你聽到自己的聲音了嗎?」阿成認為五六運動的精神並非反對政府,而是追求有夢想、有希望的未來,因此他認為五六運動的延續,將持續堅定公民關懷社會的意志。
陣雨後,導演戴立忍等公民仍準時到場,以反核操展開當週的五六運動

五六無限期 號召第二代志工添新血

五六運動決定繼續無限期的舉行後,也向公眾發出第二代志工的訊息,擔任現場組志工組長的李鳳嬌解說,五六運動雖然由導演們發起,但一年多來,舉凡活動的節目安排、聯繫、場地、器材、主持、與群眾互動、轉播、影音攝錄、文宣等,都有賴志工的參與,而此次招募第二代志工,就是為了因應長期抗戰,因此需要有更多人一起參與、輪班。
目前現有的志工來自社會四面八方,包括了學生、老師、上班族、家庭主婦等。從第一次五六運動便和同學以「紙風車合唱團」參與的陽明大學學生詹斯閔,經過每週的磨練,目前拿起麥克風當主持人能侃侃而談,頗有大將之風。
「就算政府沒有進步,但我有。」詹斯閔表示,雖然自己在參與五六運動前便已經相當關心社會,但五六運動也是確實不少志工社運的啟蒙,在參與五六運動的一年多,他們同時也接觸到更多社會議題,志工中不乏部分在過程中看到了更有感覺的運動,而轉投入其中,詹斯閔認為,他們得到了「改變,要靠自己」的勇氣。
新加入的志工楊同學是時常到場參與的熟面孔,他原本便相當喜歡與認同五六運動這樣的場域,更認為當然不能只看核四案而已,因為一年多以來的許多爭議都顯示,性質上與核四都相似,他同樣無法接受。因此聽到需要新血加入時便開始參與,他期待藉著當志工可以認識更多人,同時也更能理解來參與的民眾心裡的想法。
而剛報名加入志工行列的上班族嬿如則謙稱自己目前沒有太多才藝,只是願意將自己的空閒時間拿來幫忙,就算是發包子等雜事也很好,她很開心自己能夠出一份力。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問卷做手腳? 淡海二階範疇界定 區段徵收再成爭議

2014年5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15日全天環署舉行淡海二期的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在多次會議後,本次會議聚焦徵收與文化兩題,也終於討論到指引表的最後一項,也就是說,之後的二階環評將要對哪些項目做更詳盡的調查與評估,幾乎可說拍板定案了。但為求周全,主席簡連貴仍決定於27日召開最後一次會議,用以討論「其他」;民間團體表示,此案即因可能造成大規模搬遷而進入二階環評,希望能對社會、人權兩項社會影響評估再多做討論。
「我們一直在寫歷史」,簡連貴笑稱。歷經多次全天開會,下次27日的會議將邁入第9次延續會議,比之前廣受社會關注的國光石化花了4次開會耗時更久。據環署綜計處初步估計,幾乎指引表上的所有項目,都獲勾選將進行調查。
而15日的討論進入到經濟環境及社會關係與文化兩大項,事關區段徵收與當地文史保存,因此除了當地的「淡海二期反徵收自救聯盟」,民間團體台灣農村陣線與當地文史工作者也前往表達意見。

仍將區段徵收列唯一手段  自救會爆問卷調查遭動手腳

在「經濟環境及社會關係」項目之中,是否要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開發土地成爭論重點。
雖然在營建署的簡報資料中,提出將拆遷的門牌僅有542個,且將獲得安置,並無大量人口遷徙。但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強調「不能用多數決來決定別人的產權」,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也表示「土地所有是基本人權,不能用任何理由掠奪。」區段徵收只是其中一種取得土地的方式,開發單位營建署理當將其他方式也要拿出來一起評估,不能將區段徵收視為唯一途徑。
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署長洪嘉宏回應,區段徵收雖然會暫時失去土地的所有權,但民眾將來會得到更多、更能增值的利益,且此案也會規畫農業特定區給想做農作的人,他承諾,將會是離海較遠、較肥沃且灌溉方便的土地。
接受區段徵收的居民也表示相當期待。稱獲60多位鄉親委託的居民張連榮說明,他們已經忍受多年的禁限建,且該地區土地多有「持分」問題,產權非常複雜,只有區段徵收才能解套,營建署提出「一坪換一坪」的條件非常優渥,是其他案件看不到的,遠比自辦重畫等其他作法好,並一再重申希望計畫加速啟動。雖然淡海一期遭批失敗,但他們仍對二期寄予厚望,認為過了25年,營建署提的新開發計畫有進步、也跟得上時代。
淡海二期反徵收自救聯盟卻指出,目前營建署正在進行的民意調查,不但問卷設計有明顯瑕疵,更在收集問卷的過程中,出現顧問公司直接指導居民填寫贊成徵收這類嚴重事件。聯盟成員王鐘銘指出,營建署設計的問卷是引導式的,且顧問公司人員直接指示鄉親如何填寫問卷,聯盟提出錄音檔,可聽到顧問公司人員像居民說「你要怎麼爭取?很簡單,你看問卷調查最後面第二頁,下面有一欄綜合意見,你就給他寫:我贊成區段徵收,但是比例一定要把我提高」、「我希望可以看到最重要的重點,就是要求營建署盡速開發,要求營建署可以把發還比例提昇」等話語。聯盟認為,此種做法根本無法取得公正客觀的民意調查結果。
聯盟強調,當初淡海二期開發案會進二階,就是因為「對當地將有嚴重社會衝擊之虞」,因此社會影響評估將是環評重要項目之一。因此他們要求更嚴謹的社會影響評估,他們提出資料,指出香港便有針對市區更新所作的社會影響評估工作報告,營建署必須根據相關學理進行。
區段徵收近年在全台發生不少爭議,此案進行一階審查時區段徵收同樣是最大的爭議,因此聯盟更要求為區段徵收舉辦聽證會,先向民眾釐清區段徵收的影響、效益、必要性。

文史工作者:既然喊出生態城市 便該重視文化資產

而在文化大項中,包括考古遺址、老樹、古厝、水圳、埤塘等,同樣受當地文史工作者紀榮達、張建隆等人重視,他們強調淡水坐擁世界遺產潛力點,應該認知「文化與歷史是鑽石,而不是擋住開發路的大石頭。」既然營建署聲稱此案要打造生態城市,那麼對區域內的文化資產就要更瞭解、保存計畫也要更貼近當地歷史,才能成為「重視文化,生態城市的典範」,反之,「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會倒。」
張建隆對「將土地公集中管理」的初步規畫就感到非常不滿,認為此安排太過粗略,不但忽略了民間信仰,也使得文化資產與在地生活脫勾,「土地公文化是活的,不是死的!」。張建隆疾呼,地方傳說、傳奇故事、家族故事、開發過程,才是地方社區的歷史。因此他建議營建署要作徒步調查、訪談耆老等。
洪嘉宏表示,文化資產將依現有文資法來辦理,他也同意適當的保留是好事,但例如老厝保留之後,將由誰來委管,這點營建署並不能承諾。王鐘銘提醒,除了過去的文化資產外,目前的淡水也有不少現在進行式的文化活動,例如數個正在發展的藝術村,也應該納入考量。

翡翠水庫:供水量已緊繃 淡海若要再擴請自籌水源

除了民間團體高喊居住正義、文化保存外,淡海二期其實面臨更實際的民生問題。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在會議結束前提出警訊,表示淡海新市鎮將使大台北地區的供水陷入緊繃。
翡翠水庫管理局說,雖然行政院在1993年核定淡海新市鎮的自來水供應,但行政院2006年亦核定供應板新計畫,翡翠水庫每日板新地區101萬噸,目前大台北地區每日所需的364萬噸其實已大幅超過原設計的346萬噸供水量。
因此,如果未來淡海地區還要新增需水量,翡翠水庫以無法再提供更多,要請開發單位、即營建署另覓水源。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舒適、健康、安全分三環 苑裡反瘋車提風機距離草案

2014年5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15日上午,苑裡反瘋車自救會在立委吳宜臻、林淑芬辦公室與環境法律人協會陪同下,提出「風機設置距離規範草案」。此草案係與工程師、醫師研究國外文獻而來,以風機葉片直徑12倍、8倍、5倍以上為標準,分別訂定舒適、健康、安全三個等級的距離規範。
但能源局副局長吳玉珍表示,若按照此草案,台灣將無法再新增任何一座陸域風機了。而自救會不斷要求舉行的聽證會則稍有眉目,能源局同意,將從舉行準備會議展開。
自救會成員與草案示意圖

苑裡居民抗爭不懈  提出「三環」規範盼創造三贏

苑裡居民為反風機不當設置奮起抗爭,自2012年9月至今,要求經濟部訂出安全距離,但至今未有實質進展。居民在工地徒手力阻施工、抗爭、絕食、「路過」相關部會等行動全做了,長久的堅持漸獲社會理解,也獲得法律、工程、醫師等專業人士參與協助。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會長陳清海表示,包括大地工程師王偉民、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與法律人等的協助,讓他們這些只是想守護家園的「鄉下老人」得以釐清、表達訴求。
而在此草案之中,將以舒適、健康、安全三級來訂定距離規範。此「三環」由外而內來看,分別是風機葉片直徑12倍、8倍、5倍以上的距離。
  • 舒適距離:風機葉片直徑12倍
聚落、醫院、安養機構、學校、教育機構屬「舒適距離」,應保持12倍葉片直徑以上的距離。
  • 健康距離:風機葉片直徑8倍
有特定對象之建築物(於風力發電機開發計劃項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許可時,領有使用執照或門牌號碼之他人建築物)、廟宇/教會(具大埕,為社區活動中心)、槽化公路、鐵路及其他軌道系統、鳥類生態保護園區等,應保持8倍葉片直徑以上之「健康距離」。
  • 安全距離:風機葉片直徑5倍
至於屬「安全距離」者,包括公共建築物、廟宇、鄉道(含)以上之非槽化公路、防汛道路、可泊機動竹排(含)以上之漁港、其他風機等。於平行盛行風方向,應保持5倍葉片直徑;於垂直盛行風向,則應保持3倍葉片直徑以上距離。
此草案以具體方式,清楚表達了苑裡居民長期抗爭的訴求。協助此案的環境法律人協會律師陳品安認為,若能訂出明確規範,不只更多地區的民眾受保護,官方與廠商也能依此行事,避免製造爭議而造成計畫延宕,將是三贏美事。
民間版與現行及國際標準的比較表

風機噪音恐致病  醫師籲:綠能安全也要高規格

擔任自救會顧問的王偉民解說,此風機設置距離規範除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經驗,也包括了本月4日「風能發展與人權保障」論壇中,多位醫師、公衛學者與法律人的意見。
許立民則提出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當人體暴露在風機產生的噪音中,會造成睡眠障礙與精神困擾,感到煩躁、鬱悶,也就是台語的「ak-tsak」,並可能造成心臟病、高血壓等生理疾病,形成惡性循環。許立民強調,WHO表示,維護人體健康的最低標準,夜間室外噪音需在40分貝以下;而國外研究顯示,風機與民宅需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符合40分貝標準。
「不能犧牲任何一個人的健康權利!」許立民如此表示,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亦強調兩公約中的「健康權」,當地居民有權得到舒適的生活品質,應該受到尊重與保護。許立民表示,既然看重風電安全性比核電高,發展綠電時,相關安全規範也要同樣「卓越」才行。

能源局:若按草案,無法設陸上風機  

但面對民間提出的草案,能源局副局長吳玉珍表示「若按照此草案,台灣將無法再新增任何一座陸域風機了。」她表示,國家目標是於2020年前架設千架風機,但目前僅設立600餘座;
至於已展開實驗的離岸風機,吳玉珍坦言「當然是離岸的風才大」,但離岸風機的設置成本較高,且目前還在實驗階段,風機要如何適應台灣海峽內的颱風等氣候,還得觀察實驗結果。

自救會要求舉行聽證會  能源局允進行聽證程序

自救會除了提出距離規範草案,也要求能源局具體回應4點訴求:
  1. 重申政府先與自救會取得對聽證程序的共識,包括準備會議、預備聽證、聽證會之三階段;
  2. 在預備聽證前的準備會議,由工研院與自救會一同核對國外法規,俾各方有一致基礎;
  3. 在預備聽證前的準備會議,討論此規範能否「遡及既往」之問題,確認聽證會之效力;
  4. 苑裡風機施工許可展延(2014/5/31到期)之問題必須先行處理,俾自救會參與聽證程序。
對於自救會再次要求聽證會,吳玉珍表示能源局不會迴避,溝通大門永遠敞開,但自去年8月能源局成立專業小組以來,舉辦了8次的專家諮詢會議,自救會從未出席,「是不是可以先來一次,坐下來好好談呢?」
但自救會不接受此說詞,最後吳玉珍承諾能源局同意進行「聽證程序」,盡快召開準備會議,並承諾會走向舉行聽證會的方向。第2點「由工研院與自救會一同核對國外法規」、第3點「準備會議是否『遡及既往』」,亦待舉辦聽證程序時一併討論。
左為吳宜臻,右為吳玉珍

民間不信任  官方誠意待觀察

至於為何自救會不願參加專家諮詢會議?自救會會長陳清海指出,去年8月20日的「實驗性聽證會」,由於此名稱前所未見,而遭民間杯葛,時任能源局副局長的王運銘於會中承諾此會為「諮詢性質」,聽證另外擇期辦理,會議才順利召開。卻在10月兩公約報告中稱該會議成立,該次背叛與專家諮詢會議定位不明,都讓自救會有疑慮,擔心導向「專家會議決議不用開聽證會」,自救會卻淪為背書角色、幫助能源局「跑完程序」。
由於自救會與官方的信任基礎薄弱,使自救會僅相信具法律效力、受公民監督的「聽證會」。也因此,當吳玉珍口頭承諾將召開準備會議時,他們要求一定要發出公文,白紙黑字寫清楚。
而苑裡風機施工許可展延的爭議,吳玉珍表示能源局已訂在21日召開「通威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於苗栗縣苑裡鎮設置第18-1號等4座風機施工許可展延案」會議,同時發布會議通知予相關利害關係人、自救會居民,亦邀請關注此事之社會大眾參與。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別再勾勾纏! 核四安檢、封存花大錢 民間籲直接停建

2014年5月1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雖然4月底在林義雄禁食與民間遍地開花的反核行動下,行政院做出「核四停工」的政策宣示,表示一號機安檢完再封存、二號機停工現狀封存。但隨後江揆卻又拋出停工不等於停建、也不等於廢核、核一二三廠將延役等說詞,原能會主委蔡春鴻更在本週一12日於立院說出「封存只是延緩興建工程」的見解,讓民間懷疑其停工決心。

環團:後核能時代,應及早投入能源轉型

「不要再跟核四糾纏下去了吧!」對照核四又在5日傳出淹水事故、與12日遭電廠內員工爆料圍阻體洩漏等工程品質低劣的事證,參與「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的20多個民間團體14日上午在立院外舉行記者會,提出核四根本千瘡百孔,早已無可救藥,應該直接立即停工,無需封存、也不要再繼續以安檢偷渡改善工程,以免將國人的血汗錢持續投向無底錢坑。
反之,在國會成立「核四停工監督與調查委員會」進行監督並檢討工程責任,盡快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並及早著手將資源與經費投入發展再生能源、智慧電網、改善能源效率、推廣綠建築、著手面對核廢料處理,甚至核四改造為天然氣電廠,才是在「後核能時代」中有利國家發展的正途。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中的民間團體來自各領域。攝影:賴品瑀。

安檢偷渡改善工程  核四出包連連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表示,行政院長江宜樺在4月底曾宣示將遵守去年2月26日立院朝野協商結論「核四公投結果前,不追加預算、不放置燃料棒、除已發包及安全檢測工作」,但目前卻仍不斷以「安檢」名義偷渡改善工程。
自由時報揭露核四圍阻體洩漏;攝影:賴品瑀。
例如日前遭員工爆料的圍阻體洩漏事件,便是在今年3月的測試中發現洩漏,原能會證實此事的同時,也說需要3~6個月時間改善。洪申翰批,此項工程就不在去年2月的「已發包工程」裡,何況若真耗3到6個月修補,將拖延到今年6月提交核四安檢報告的承諾。
綠盟研究員徐詩雅解釋,目前「安檢」做的就是兩件事,一為以降低的安全標準去檢驗機組、二則是改善降低標準後仍無法過關的工程。
鹽寮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火木更指出,不但測試標準低於國際,進行安檢的人員根本不具證照與安檢經驗,甚至以「你們知道的太多了」為由,拒絕自救會加入監督。
因此民間對原能會「安檢後再審查封存作業」大表質疑,人民火大行動聯盟郭明珠痛批「安檢已死」,指出依原能會的邏輯就是要讓核四安檢改善到過為止,也就是「以安檢偷渡改善工程」,若安檢始終過不了,就將繼續施工、繼續浪費全國人民的錢。

封存≠凍結  啟封再花3~5百億

而當局拋出「封存」兩字後,徐詩雅表示,也許一般民眾會以為就是「凍結」,但從蔡春鴻所說的「封存,只是延緩興建。」來看,卻顯示當局「讓核四有天能起死回生」的「妄想」,甚至總統馬英九也以「讓下一代有選擇權」的說詞來贊同封存。
台電表示將在6月提出封存計畫,並在9月送交原能會。徐詩雅指出,從國外經驗來看,封存兩部機組一年需要幾十億元的維護經費,啟封還要再花300~500億元。她進一步質疑,核四現在已達不到福島核災後加嚴的國際間安全標準了,啟封後,只怕更跟不上,堅持要運轉還得花更多錢。

他山之石:封存推拖停建,經不起歷史考驗

「6月安檢沒過,應該足以表示核四沒有封存價值。」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直言,不願看到之後又要花上千百億進行改善工程。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董建宏出身建築學界,表示目前台灣不斷都更屋齡30年的房舍,嫌其老舊;那核四位在海邊,加上原先施工品質就堪慮,時間拖久了,當中必定有許多腐壞之處,「核四根本不能使用」他強調。
而且反觀目前國際間封存的核電廠,封存後決定正式停止計畫的有,菲律賓在1986年封存幾近完工的巴丹(Bataan)核電廠,每年持續編列約2500萬台幣維護,在2011年決定正式停止,並改為觀光旅遊區。保加利亞的貝萊內(Belene)核電廠,也因位於斷層帶遭民眾極力反對,在1991年一號機、二號機興建進度分別達40%、10%時宣佈停建封存;2004年時提出續建規劃後遭民間更強力反對,2013年公投否決後,該國國會已決議停建。
因此徐詩雅推論,若當局只是想以「封存」推拖停建核四的決定,將同樣經不起歷史的考驗。何況民間反對核四,不單是擔憂核災,更是正面希望台灣及早走上非核低碳的永續能源轉型之路。政府與其封存核四,更該將經費投入能源轉型,如能源效率提昇、再生能源發展以及天然氣。對此,董建宏點出「如果政府仍死守50年前的核工業、產業老舊邏輯,台灣怎能進步?」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說好的承諾呢? 違反環評法 5年罰214案

2014年5月1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雖然每天大小環評案在環保署、各縣市環保局審查,或在民間團體的爭議聲、或在無人聞問中過關,不過根據環保署督察總隊統計,近5年環保違規案件中,因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而遭告發者達214件;其中以「環境監測計畫未確實執行」與「未確實執行環保對策」兩項,合計佔了超過4成。
環署表示,除了提醒業者實現承諾、做好自主管理外,更將繼續重罰「不法利得」,向企業喊話「自主管理做得好,才能省荷包。」
2009~2013年主要環保違規樣態。環保署提供。

環保違規  5年告發逾116萬件  罰金超過56億

環保署督察總隊13日舉行記者會,總隊長陳咸亨公布主要環保違規樣態,合計近5年遭環保稽查共923萬6千件,告發處分了116萬1千件,罰款金額高達56億4千萬元;其中企業違規達6萬9000多件,罰款共38億2千萬元。
排名前5名依序為廢棄物、空汙、事業廢水、噪音與環評。
一般廢棄物平均告發率佔60.76%,陳咸亨解釋,此包括了亂丟垃圾、吐痰等行為,且南部縣市為了打擊登革熱,對此項把關特別嚴格所致。
空氣汙染則以「營建汙染源」的13.06%高於移動汙染源與固定汙染源的3.87%、3.15%,再者為事業廢水5.9%、噪音2.6%;而因違反「環境影響評估」受查核者為5,635件,214件遭告發,佔4%,為第5高。
埋暗管偷排污水的工廠,仍待揪出犯規廠商。環保署提供。

環署:多數企業違規  為內部管理不當、便宜行事

從數據上看來,企業違規受罰趨勢越來越嚴重,罰鍰金額亦不斷攀升。除了日月光案,近年尚有觀音工業區、花蓮和平電廠、中油高雄煉油廠、台塑仁武廠等遭罰。
陳咸亨解釋,這並不完全與汙染增加或是稽查單位效率成正相關,也與各地區稽查人員技巧的提昇,及地方政府紛紛針對「不法利得」開罰有關。
而當中情節重大的,甚至遭處停工、人員被判刑。陳咸亨證實,多數企業違規,是來自內部管理不當、便宜行事。

盼業者遵環評承諾  否則將追討不當得利

違反環境影響評估而遭告發的214樁案件中,因「環境監測計畫未確實執行」與「未確實執行環保對策」兩項受罰者,合計超過四成。
陳咸亨以台南的永揚垃圾場為例,為取得在烏山頭水庫集水區範圍內蓋垃圾掩埋場,業者在環評書中做了許多不實記載。
陳咸亨強調,在環評書件內容中造假,是涉及刑責的。環評法第20條載明:「依第7條、第11條、第13條獲第18條規定提出之文書,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記載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3萬元以下罰金。」
近5年環評違規案件分析
  • 環境監測計畫未確實執行(21%)
  • 未確實執行環保對策(21%)
  • 基地配置不符(17%)
  • 未依限提報相關計畫送核(13%)
  • 土石方處理方式及數量不符(9%)
  • 違反環評加嚴限值(8%)
  • 開發規模不符(6%)
  • 未辦理公開說明會(5%)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製表:環境資訊中心
而例如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未依環評規定排放廢水、和平工業港內部空間位置配置與環評書內容不符、中科三期未在期限內提送環評報告書及廢水排放對策、公路總局台19甲線未在期限內提送排水監測資料等,都曾受罰。
陳咸亨表示,雖然部分業者的確是刻意違規,但也有些業者辯稱只是一時疏忽。陳咸亨說,督察總隊將會協助業者製作總表,清楚列出該做到的承諾,以確保能自行做好每一項環評承諾。但若廠商做不好自主管理,目前各地方縣市都陸續將「不法得利」列入開罰金額中,已非僅處以30萬~150萬元罰鍰。
陳咸亨強調,廠商若有變更計畫,便應送審環差或是變更對照表,不可自行違背當時環評送件時的內容。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台空汙改善牛步 居亞洲四小龍之末 衛福部挨批消極被動

2014年5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的空氣汙染3年來改善幅度居亞洲四小龍之末,甚至已經比中國深圳、廈門等都市更差!
在衛福部長邱文達將率團出席WHO(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世界衛生大會前,中部地區的民間團體與立委舉辦記者會,疾呼空氣汙染影響公共衛生甚鉅,衛福部應該出面帶領各部會橫向連結,從交通運輸、居住環境、工業、能源一起將低空氣汙染,不能放手只由環保署把關,屈居「配合辦理」的被動角色。
衛福部僅派出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的科長林真夙出席記者會回應。林以戒煙、二手煙、低碳醫院與配合環署等政策回應,對於衛福部到底實際花了多少成本在防制空氣汙染傷害公共衛生的疑問,卻無法當場提出資料回應,表示將回去作統計。
由醫療人員組成的彰化醫療聯盟、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民間團體指出,WHO近年強調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更已經在2013年宣佈空氣汙染為一級致癌物,即在今年3月甫將空汙列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環境健康風險因素,提出PM10、PM2.5(細懸浮微粒)是威脅是人健康最主要的殺手。這也與邱文達重視非傳染病,喊出2025年前要將早發性非傳染病死亡率降低25%的目標相符。
我國目前的空汙管制中,除了PM10早在法定列管的項目之內,PM2.5亦在國光石化爭議後,於2012年5月訂出管控標準。但實際檢視成效,卻讓民間團體非常失望。

遭韓趕過 台PM10成績落居四小龍之末 

根據彰化醫界聯盟所彙整,WHO 2014年世界各國空氣污染PM10監測資料,1600個主要城市的排名中,台北市以年均 值47.1ug/m³排名1089,而全台灣2013年的PM10平均,更高達54ug/m³,在亞洲四小龍中,不但PM10年均值最高,3年內的降低幅度也最小。
彰化基督教醫院主治醫師葉光芃指出,以PM10而言,新加坡最優,2011的年均值為27ug/m³、排名32,而台灣視為競爭對手的韓國,在2011年的排名還是落後台灣的,目前卻已經超前了。
亞洲四小龍PM10排名比較
台灣數個城市空氣品質劣於中國深圳、廈門,立委劉建國吃驚與不滿「為何新加坡、韓國、日本比我們賺得多,但是空氣也沒我們這麼差?」對此現象,立委紛紛不滿痛批,指出雖然新加坡有石化廠、韓國甚至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鋼鐵重鎮浦項,但在政府的從各方面努力下,仍給國民好過台灣的空氣品質。就連一向認為犧牲環境、工業過度發展的中國深圳、廈門等城市,現在表現也已好過台灣大多城市。
立委劉建國、魏明谷指出,中火、彰濱、六輕等,衝擊西海岸居民的健康,目前肺癌、肺腺癌、支氣管癌等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居高不下,尤其彰化大城地區,冬有北風將中火的汙染吹進,夏天的南風又換成六輕的空汙,而成為全國癌症最高的地區。
劉建國向衛福部喊話,想知道是否有針對十大死因與空氣汙染之間關連的研究,如果有,為何不曾公開?他更指出,訂出PM2.5的管制不夠,更應該要推出總量管制,他質問工業局代表官員,為何還要向環署申請增加彰濱工業區的排放額度
台灣城市與中國城市PM10比較表(點我看大圖)

別害健保破產! 立委:空汙更甚二手煙、炒菜油煙 

「我們不是反對發展,反對的是犧牲人民健康的畸形發展!」立委田秋堇指出,雖環保署前身為衛生署麾下的「環境衛生處」、「環境保護局」,但自1987年環保署自立門戶之後,衛生署便開始放手不管空氣汙染了,目前在衛福部的網頁中,更是遍尋不著與空氣汙染有關的隻字片語。但立委尤美女指出,不只是煙害、不只是家庭煮飯的油煙,空氣汙染對國民健康的傷害更大,她擔憂衛福部對空氣汙染再不採積極作為,將造成健保破產等惡果。

WHO:「健康照護部門」應領頭 介入交通、環保、能源、工業部門

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部部長錢建文醫師指出,WHO已向全球健康照護部門及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呼籲,強調為了避免空汙危及健康,應該推動可以改善空氣品質的政策,例如鼓勵大眾運輸、走路、自行車等,取代私人汽機車;推廣使用乾淨、再生能源;改善住家、商業大樓與製造業的能源效率。至於應該由哪個部會領頭?WHO點名應該由「健康照護部門」來扮演領導中心角色,並積極介入包括交通運輸、居住環境、工業與能源發展等部門。
葉光芃指出,在美國衛生部與環保署的網頁,都可看到雙方將攜手共同著手處理空氣汙染的宣言,台灣應該效法,衛福部不該繼續採取消極被動的態度。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中科三期二階環評 先現勘再做範疇界定

2014年5月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中科三期案在訴訟期間中展開二階環評而引發議論,9日的範疇界定仍未展開實質的討論,反決定先在23日前往園區進行現勘。更由於此案將重啟和解談判,民間團體爭取下次會議兩個月之後再舉辦。
環團、當地居民與開發單位成員到場者眾,會議室中有近百人
在4月22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中科三期二次環評撤銷準備庭」中,雖然法官力促兩造和解,但當時后里農民堅持環保署應該先要求中科停工、停止營運才能進行二階環評審查的訴求相違背,因此和解協商破裂,將繼續打中科三期環評二度撤銷案。
即便居民與委任律師評估再次獲勝訴的機率不小,但中科仍不斷與提高居民接觸,表達希望和解的意願。農民也在期待跳脫惡性循環等想法下,先向法院申請了暫停,願意和中科試著討論和解方案。因此在9日的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中,農民提出希望環保署及開發單位科技部「高抬貴手,放農民一條生路」,待雙方重新協調是否能和解後,再續開二階環評會議。
民間強調,既然中科局要談和解卻又要展開二階環評,這樣的啟動時間與方式都大有問題,若如此言行不一,將讓他們質疑中科局的善意與誠意何在。他們更提出希望爭取兩個月的時間,和中科局討論和解的草案,待和解的討論有初步較明朗的結果後,再繼續展開範疇界定會議,主席張添晉亦承諾,在進行現勘之前不會先訂出下次會議時間。
23日現場會勘的行程規劃
23日的現勘將有園區滯洪池、汙水廠、空氣監測地點、有三義斷層的園區東南側綠地、旱溝橋、牛稠坑溝原放流點以及大安溪放流專管和放流口,有部分的地點雖非本案開發行為的範圍,但也因為要瞭解環境背景而納入行程。當地果農王婉盈正面看待「至少是到實地看到、感受到,而非只是在會議室裡以文字在想像。」欲參與者應在16日前報名。
前次會議在4月9日舉行時,由於一週前才發出通知,且計畫在台北連開三天,讓民眾質疑誠意而激烈反彈,此次環署甚至為此會議特地推出專屬的「議事規範及程序」的草案,訂出發言時間等原則,並列出之後預定的開會時間,將在5月19、23日與6月6日密集舉辦,但在民間的反彈之下作廢。
而在上次會議中,民間要求由居民代表提出推薦專家學者名單的意見獲環署採納,包括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組長兼研究員郭鴻裕、臺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陳椒華、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 、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王榮德、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郭育良、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周晉澄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彰化醫界聯盟楊澤民等人都將加入此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