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筆耕山野 原民作家撒克努、乜寇 從寫作守護環境觀

2013年9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繼續寫才能回應自己的存在。」原住民作家亞榮隆‧撒可努與乜寇‧索克魯曼,26日受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之邀,進行「筆耕山野的智慧」對談,談論原住民文學與環境的關係,前原民會主委孫大川亦為與談人。
人跟環境到底能有什麼關係?在現今因一切事物都必需以貨幣來衡量價值,而走向「人是人,環境是背景」的狀況,但從原住民文學中,「天人合一,人是天地之間的中介者」的意涵,便顯得相當值得細讀,從中找回原味。
亞榮隆‧撒可努是位森林警察,著作包括《山豬、飛鼠、撒可努》、《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外公的海》、《巴里的紅眼睛》及《VuVu的故事》,作品風格詼諧幽默,而乜寇‧索克魯曼則創作了魔幻風格的《東谷沙飛傳奇》、《奶奶依布的豆子故事》與《Ina Bunun! 布農青春》。孫大川更在199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推動原住民文學的寫作風氣,撒可努與乜寇都曾從中獲得提拔。
環境,就是生活的處境,也就是家園。
「我們本來是有文字的,但是在渡海來台的航行中,文字卻被浪給捲走了,直到漢人來時,才發現文字被漢人撿走了。」乜寇講了布農族的傳說。也貼近了原住民的處境。乜寇認為,所謂環境指得便是生活的處境、生活的地方,也就是對家園的想像,去思考「我們的家園是怎麼一回事」,他所指的家園,當然不只是居住的部落而已,還包括了環境、物質的實踐,甚至宇宙觀,生命的起源。
「我們的世界究竟怎麼一回事?」乜寇指出,原住民有許多的傳說故事,其實講述了對野生動物該如何維持關係,透過各種典故與禁忌,有些動物不能獵殺,有的必須在特定時間等等。他自己的第一本小說《東谷沙飛傳奇》,便也是進入了傳說中。
乜寇舉布農族的射日傳說為例,原本天上有兩個太陽,一個日落就一個日出,有個小孩因此被曬成了蜥蜴,於是小孩的父親射瞎了一個太陽的左眼,受傷的太陽從此變成月亮,且臉上有個明顯的大洞,噴濺而出的血液則成了滿天星星。「你為什麼要傷害我?你的兒子會被曬成蜥蜴,是因為你自己沒照顧好他。」但月亮接下來並沒有降災給人類來報復,反而還給人類了小米。乜寇提出,這個故事當中便有「人類干預自然」的反省,乜寇補充,布農族語中其實並沒有「自然」的概念,因為對他們來說,「我們就存在於自然裡面」,而當中有許多的文化性與情感、故事、文化。

看不懂我的作品?是你不瞭解我的明白吧!

撒可努的作品《山豬、飛鼠、撒可努》不但獲收錄在國文課本,更被翻拍成電影,當中可愛的獵人爸爸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但撒可努表示,這是從美國紅回台灣的,對於發表初期遭遇「看不懂」的評論,撒可努仍感不平。撒可努表示,「我雖然使用的是中文,但已經所有改變了,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書寫,解放現在的型態,不受拘束的書寫,也能成為『另類文學』是珍貴的資產。」
撒可努舉例,例如描寫目不暇給的狀態,他用過「眼睛裝不滿」,但在求學過程中,卻因此得到斥責,也如同原住民參加選秀節目星光大道,想用自己的方式唱歌,卻被袁惟仁等評審批評為太油。「阿。媽。哩。今罵~」撒可努刻意平板的唱著流行歌,「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唱國歌了。」因此,撒可努表示,學校的老師,其實只能教會「識字」,但學會聆聽,他卻是在部落老人家的身上學習到,「在部落聽故事,你要有聽的能力,要去過他說的地方,才能拼湊起來」。
撒可努以自己的女兒因為不想睡午覺而被學校老師視為遲緩兒的事件為例,當時他措辭堅定的回信,並邀求老師「請不要任意的改變她」。「如果那時我接受了呢?」撒可努反問,「就像本來住在樹上,被搬下來以後就喪失了跟小鳥跟昆蟲跟樹對話的能力,下了樹之後,再給我梯子我也上不去了。」
繼續寫,證明我的存在
「繼續寫才能回應自己的存在。」乜寇在早期便參與原運,早在1999年便恢復傳統姓氏了。因此對他而已,寫作更是回應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
乜寇雖然出身信義鄉布農族部落,其實母語環境較為完整,直到國小才正式學中文。但該部落遭遇日據時的遷徙,其實傳統被留在山上,認同的問題依舊從小困擾著他。因此當他離家到去彰化上高中後,自己要求自己開始以母語寫日記。
近年乜寇也作高山嚮導,已經上玉山70多次,他總在上山前一天與當天入山前,講述傳統故事,帶領山友嚴肅的進入山林世界。因為對他而言,人與自然的故事不只是文化,更是由情感堆疊而成的,他一再地強調「家園」概念的思考。
孫大川回憶,大約在80、90年代開始出現原住民作家,自己寫自己的故事,但在他199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時,其實常陷入找不到作者的窘境,但到了2000年與印刻出版社合作文選時,驚喜發現不管是詩、小說、散文等,都已有不少佳作誕生。而2005年後,都市成長的年輕族人,更寫出了焦慮,也將原住民文學的高度再拉開。「已非一定要有山豬、飛鼠,而且中文不能用得太好才是原住民文學」如此的預設。
孫大川表示,以前想要認識原住民,只能人類學的研究中看到身影,去中研院看學者的報告。似乎原住民只出現在博物館的「史前時代」,然後就消失了。
長久以來,運用中國史觀、地理觀來看待原住民的盲點,原住民從文學作品中提出重新思考。「這是也文化潰敗的防禦線」孫大川認為,當原住民開始自己書寫,才能找回主體性,從三四百年外來政權的禁錮與現今族群面臨消失危機等中解放,清點行囊,才能繼續走下去。

朱漢強 從政大新聞人到香港環境議題的舵手

作者:賴品瑀
朱漢強對抗海洋廢棄物,葉人豪攝影雖然順著時代巨輪之下,人會改變,但一路走著,志向卻是越來越清晰。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從一位重要的環境記者,轉身投入環保團體,看似生命轉了彎,但對朱漢強而言,「運用媒體經驗來創造議題」,不但是走進前線,也是持續的用筆影響這個世界。
香港地球之友成立在1983年,是當地最早成立的環保團體之一。而當時的朱漢強,還在台灣的政大新聞系就讀,當時的同窗包括了知名媒體人方念華、吳恩文等。 朱漢強在1988年展開記者生涯,並從1995年開始主跑環境,朱漢強表示,當時香港的環境新聞很少,一週大約只有一則,不若現今一週大概有六七件。

主動挖掘新聞 時代中的拼命三郎記者

而他在接手環境線時,可是拼命做足了功課。他找出當時對於環境較多關注的明報與香港聯合報,在一個星期中,把過去一年內的「舊聞」仔細閱讀,將那些持續的環境新聞事件當中的脈絡整理出來,化作厚厚一疊的筆記資料,朱漢強表示,大約兩三個月內,他便已經上手了環境線。
他更將在台灣新聞界學到的運用在香港的新聞工作中,除了接受總編指派的工作外,他更有自己的持續經營,因此他會主動報線,若看到政策有所疏漏的時候,他便做些調查報導,不但開拓更多的新聞,更可說是跑在新聞之前,從媒體產生影響力。
而大約在1994年時,香港民眾也開始了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站的運動,環保新聞也漸漸獲得重視。得天時,又自己努力,讓朱漢強在當時成為一位相當重要的環境記者。但朱漢強卻在進修後,投入了環境團體。

無中生有推議題 追求人人都有參與感

有香港民眾感嘆,朱漢強沒有繼續當環境記者是香港的損失,但若在網路上搜尋,其實仍可看見大量朱漢強持續以民間團體身份發表的環境評論。對此,朱漢強解釋, 他在地球之友做的屬於「政治倡議」,因此他的媒體經驗,可以幫助他「製造議題」。朱漢強指出,當時的策略,是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開始推起,例如廢棄 物。
葉人豪拍攝朱漢強以地球之友2004年開始針對香港的名產「月餅」下手為例。香港月餅遠近馳名,每年大約產有400萬盒,而且總有過度包裝的現象。地球之友所發起「常 哦行動」企圖透過民眾的不斷相互叮嚀、向廠商建議、向政府爭取的多方行動中,不但催生出一套回收系統,更讓廠商大幅降低包裝,從一盒月餅有22件包裝物, 降到只剩11件。朱漢強表示,透過應景、與每個人相關的月餅,營造出人人都能有參與感的狀況,其實也讓民眾實踐如何利用民意讓廠商去負起「生產者責任」。
而2008年地球之友更發揮「無中生有」的功力,提出全新的「光污染」議題,提出商號招牌在夜間過亮,不僅製造光害,更浪費能源。當時地球之友發下壯志,企圖在一年內將此推為全國討論的政治議題。結果大約只花了八個月的時間,特首便做出回應,同意將會推動立法。
近年,地球之友則是盯上了超市裡的食物浪費,他們的作法是,聯合媒體去揭發訊息,但更希望藉著推動食物銀行,以求除了解決環境問題,對於社會上的貧窮問題也一併關注。這個現象,其實也回應到香港傳統環保團體近年開始有所反省。

Web 2.0 獨立媒體小兵立大功 環保團體該進化

朱漢強觀察,環保團體為了對應政府的部門,漸漸會將議題有所切割,但在web2.0時代後,獨立的公民記者也踴躍發聲,樂見公民意識開花結果的同時,也發現一件殘酷的事實,便是以個人在網路上發起的行動中,不少得到的迴響已大過原有的環保團體。
朱漢強認為,公民是從自身所遭遇的生活方式,去做全面的檢視,所以廣度會大過已經有所分別關注部分議題的環團。這些由公民自行發起的行動,不但展現出整個民間的活力,也映照出大型環保團體與在地社團的關係仍不夠密切。
朱漢強坦言,其實就以地球之友為例,民間與企業的捐款可說是相當踴躍,但類似的環保團體除了對上層結構持續監督外,與社區有更積極的整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效果。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南星遊艇產業區進二階環評 大林蒲暫逃工廠圍堵

2013年9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雖然黃色小鴨正夯,搭配高雄港景,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商機。但對高雄市小港區西側的大林蒲社區與鳳鼻頭,卻面臨「南星遊艇產業園區」開發案再次闖關,此案25日於環保署舉行環評會議。恐遭工業區四面包圍,數十位當地居民與聲援的環境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帶著「憤怒小鴨」痛擊「南星罵罵號」,前往捍衛自己的最後一條生路。
16位環評委員出席參與,以10比6票,認為此案所選擇的區位不當,將大林蒲民眾封在四面工業區中並不合理,因此此案將進入二階環評,開發單位高雄市政府需提出替代方案。繼國道七號案進入二階後,高市府再度碰灰,與會代表氣氛低迷,直說遺憾,但表示仍不放棄此計畫。
南星遊艇產業園區自去年12月開始審議以來,當地民眾不斷反對。在6月的235次環評會議遭到退回專案小組後,今日再次於246次會議闖關。此園區預定地占地46.64公頃,位於小港區西側,是以廢棄物填築而成的海埔新生地。開發單位高雄市政府欲引進產業在此製造豪華遊艇產業後出口,今日審查本計畫的一期部分,而尚有相鄰的二期也在準備中。

唯一乾淨西南風恐不保 大林蒲憂空氣品質雪上加霜

目前大林蒲社區的東、北方已設滿台電大林電廠、中鋼與中油大林煉油廠,再加上臨海工業區400多家工廠,若面海的一邊再受遭到工業區包圍而污染唯一乾淨的西南風,將使當地的空氣品質狀況雪上加霜。
「高雄市政府已經放棄我們這裡了!」鳳興里里長洪富賢悲嘆,表示當地為了國家重大經濟建設已經犧牲太多,從戒嚴時期遭國家強硬設置台電、中油、中鋼等重工業日夜排出污染,後來海岸也遭堆置了中鋼廢爐石、台電煤灰、建築廢棄物、焚化爐爐渣,甚至出現過醫療廢棄物。現年60歲的居民許順良回憶「這裡本來是自給自足的魚米之鄉。」但如今海埔新生地若再成為南星園區,幾乎全被工業區包圍的大林蒲居民,簡直進退無路,「連想跳海都沒有辦法了。」當地婦女張文如表示。
「高雄早已無多餘的環境涵容力了。」但長期關注高屏地區空氣品質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表示,高雄開發過度,早已是重污染區。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亦發表圖表,顯示高雄小港與前鎮區,兩年來臭氧與PM2.5超標天數每年超過六到七個月。其中位於小港的大林蒲社區,尤其已受石化、鋼鐵、電力業污染,區域中的鳳林國中,距離此案預定地更只有一條馬路之隔。
對此,高市府提出「空污排放增1減1.2」的措施,表示將在2014年從小港與林園區中鋁鑄造、合成樹脂及塑膠、石油化工業等固定污染源進行減量,而此園區將會在環保署核備空污抵減計畫後,才開始營運。
但此計畫仍遭到質疑,陳椒華便認為中油等廠商花大錢減下的空污額度,並沒有承諾將供作南星園區使用,因此開發單位不能自行列入。王敏玲更提出,在關注新三輕爭議中,她得知林園工業區的空污量其實已經減無可減,因此高市府想要改善空污狀況,應該從加強著手小港區,更不該再當地增加工業區。王敏玲強調,此案不但影響周邊的大林蒲,對於小港區的14.5萬人也同樣波及,幼兒與兒童的致癌風險已高達1.07X10-6,超過百萬分之一。
「我們才不要回饋,我們要的是健康!」民眾對於市府提出的就業機會、代金、獎學金、公共建設、遊艇產業職訓等回饋並不領情,只要求比健康風險評估更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對鄉親全面作驗血等一系列的檢查,當地居民黃耀雄也指證自身與家族間成員不斷生出腫瘤,到底是否與空氣污染有關,讓他們相當擔憂。

遊艇產業非重工業 但工業區圍城 環評委員「於心不忍」

小港區已布滿工業區「現在是要著色比賽嗎?你畫阿!你來塗上去!」紀錄片工作者蕭立竣拿著小港區地圖與奇異筆,質問高市府是否要將大林蒲全面陷入工業污染,最後一道乾淨的西南風都不留。此案因為區位不當而引發爭議,也讓環評委員對於大林蒲居民將遭四面工業區「封起來」的處境感到不忍,希望藉著進入二階,讓目前沒有提出替代方案的高市府能找出其他地點。與會民眾也提出,為何不改在旗津設廠?有環評委員透露,若此案能換個地點,他認為應該便無太大問題。
民間指出,遊艇產業去年已跌到谷底,距離金融海嘯前的高點已衰退了58%,已是低利益,且其他國家不想做的產業,如今為了每年產出18艘高級遊艇,便要居民再次犧牲,相當不公平。
但開發單位高雄市府表示,在財經雜誌的預估中,螺絲與遊艇工業,將是高雄最有競爭力的兩項產業。市府更一再表示,將會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及營造大量綠地,副市長李永得更保證遊艇產業環保節能,空氣污染一年的量將遠不及中油一天的排放量。
原本高市府預計,此案年底開工後,可以趕上明年的「遊艇展」,便能直接把遊客與買家引入園區參觀,為高雄爭取發展與競爭力。高市府海洋局局長藍健菖表示「讓國際知道我們採用最先進的製程、不但環保低污染且充滿綠地,足以做為遊艇產業的示範。」如今計畫落空,官員難掩失落。
藍健菖表示,遊艇產業必須靠海,因此選擇並不多,而鄰近的台電、中油、中鋼等現存的重工業廠也非此案能解決。他認為,此開發無煙囪、少污水,造成污染相對少很多,並非污染工業,市府也有誠意照顧居民健康,面對如此結果,他尊重但也感到非常遺憾,至於是否換址或提出替代方案,市府將會再研議,但暫無取消計畫的打算。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地皮利益誘「私校退場」? 民間:土地、教育雙重災難!

受少子化衝擊,部分私校相繼傳出招生困難,積欠教師薪水等,大學如何退場受到討論。教育部在本月14日所公布《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中,提出解決方案,但內政部卻在18日行政院專案會議中表態,有意鬆綁校地變更。若轉為商業用地,估計私校董事會將可得6-8成校產,而引發質疑。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與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24日早上召開記者會,指出此舉恐圖利財團,造成學校惡意倒閉。不但傷害師生權益,更重擊都市計畫制度,將是「土地與教育最大的災難。」

企圖以「土地開發」改善「教育品質」?

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指出,台灣從1970年代的「發展導向」願意犧牲一切的狀況,更惡化到現在想用「土地開發」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不停解編農地、進行徵收,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只犧牲了如士林王家、大埔張家等弱勢民眾。
「現在連教育都企圖以土地開發解決,這真的不是好藥方。」彭揚凱指出,若一座學校停辦,那麼原校地應該回到都市計畫中,重新進行評估與規劃,每塊地的狀況不盡相同,但如今內政部所下的指導棋,講明將讓每一塊地都可成為商業作用,分明是要挑戰現有都市計畫的種種規範。
「我懷疑,教育部與內政部根本已經和特定的學校談好了。」彭揚凱提出質疑,認為以國土規劃見長的內政部長李鴻源會發表如此荒謬的見解,實在不可思議。

校地變別墅 景文案殷鑑不遠 恐弊案正常化

根據記者會現場的圖表顯示,三所位於台北市大安、文山區的學校,各擁數千坪的校地,若是全轉作土地開發,利益將有數十或上百億。全教總理事長劉欽旭指出,除了戒嚴時期黨國大老與其家人以特殊背景取得到土地並核准設校外,1986年後再一波的開放私校,在政商掛鉤下,也產生廉價取得公有地的利益輸送,如果8成還地以市價計算,利益之大將成為無底黑洞。
「校地位於精華地段的,便想盡辦法退場,而實際應該退場的學校,反而因為無利可圖,卻繼續存在。」全教總與高教工會擔憂將演變成如此狀況,他們認為,內政部的提議是本末倒置。
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以2001年的「景文技術學院掏空案」為例,當時校方藉口「學校擴充校地」名義,廉價買得21公頃農地之後,卻只用了11公頃做為校地,剩下的10公頃則變更為「一般建地」,而建成高級別墅「大學詩鄉」,景文集團從中獲取了暴利,甚至對此仍不滿足,還侵吞了學費,終遭教育部接管。
陳政亮表示,景文藉著土地變更獲取暴利,當時以「弊案」來偵辦,但現在當局卻公開宣稱私校退場後可以獲得6到8成的土地利益,分明是將「弊案」正常化,實在荒謬。
「這真是破壞正義的恐怖政策。」立法委員邱志偉表示,對於教育部願意自廢武功聽命內政部,他感到非常失望。邱志偉本會期擔任「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將安排下週舉行專案報告,要請李鴻源與蔣偉寧兩位部長說清楚。

教團:教育部先談責任 再談退場

全教總副理事長吳忠泰指出「退弱留強」,不但是國人對學校退場的共識,許多正派辦學的私校也是同樣的心聲,但如今內政提出的退場學校校地變更及校產處分方式,其實對退場機制沒有實質幫助。
陳政亮指出,教育部應該積極處理不正辦學的私校,例如把「生師比」提高回1991年20:1的標準等,先提升教學品質,並對以各種惡劣手段逼退教師的學校嚴加控管,而非放棄現有的接管、停辦、停止補助的手段與制度,改以提供「誘因」,以「有利可圖」的方式吸引私校退場,實在不負責任。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抗爭遭濫訴 民眾政院前「不服從」 反瘋車:不會再去警局應訊了

2013年9月2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奧政府!壓人民!」中秋連假剛結束,23日一早行政院門前出現數十位民眾,手拿「人民不服從」紙板敲打著「政府」。民間團體指出,政府近年面對抗爭時,不但對民意充耳不聞,更不斷以司法濫訴的手段來壓迫人民,簡直淪為財團打手。
不管是反風力發電機設置計畫、都市更新、土地徵收甚至工運,苑裡反瘋車自救會、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 華光社區反迫遷自救會、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台灣農村陣線等民間團體目前遭遇相同的問題,便是遭遇獨大的行政權以司法濫訴手段,企圖讓這些抗爭噤聲。
「這樣的院長我們寧願不要!」民間團體直指行政院長江宜樺忝為政治學博士,卻未帶動各部會政府機關,建立完善聽證制度來和民眾溝通,反而是在民眾不得不走上街頭時,選擇一再動用警力對付手無寸鐵的民眾。

「公民不服從」 面對濫訴 苑裡居民拒絕再應訊

「禽獸不如!只會吃不會做,像豬一樣,真是國恥。」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會長陳清海痛斥。自救會抗爭英華威公司的風力發電機計畫,至今已經滿1年又2天,「我們要的就只有安全距離,為何到現在還訂不出來?」陳清海大問。
鄭張來于「我在這裡活了7、80年,只是想把家留給子孫,風機要建在旁邊,子孫以後怎麼在這裡生活?我一個孤單老人呀!...」現年78歲的當地居民鄭張來于當場痛哭,說出對風機距離民宅過近的擔憂。
但自救會不但至今仍等不到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源局積極處理風機安全距離的規範,來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卻換來了自救會成員與聲援民眾41人次遭上銬移送,14人陸續受傷就醫,13人被以強制罪、妨礙公務等罪名起訴。
陳清海補充,這只是統計到7月3日,而目前苗栗警方仍陸續在晚間通知要作筆錄等,讓成員感到恐懼與心煩,「就算是當證人,筆錄也要作四個多小時,不斷拖延,回到家都已深夜,一整天都報銷。」陳清海指出,但反過來,民眾提出的正當控訴,政府卻選擇置之不理,因此目前財團持續恣意剝削西海岸,暴力施工。
因此自救會宣佈,從今起將實踐「公民不服從」,不但拒絕再前往警局應訊,更將繼續勇敢上街頭,與其他一樣受壓迫的民眾團結,共同力抗無能政府。

華光、大埔、王家擋怪手 聲援者挨告者眾

「難道我們連喊出自己聲音的權利都沒有了嗎?」華光社區數次強拆中,也有50多位聲援者因為企圖阻擋工程進行,而紛紛挨告。華光學生訪調小組成員何友倫指出,在華光案中,政府不應該以「拆屋還地」、「不當得利」等民事訴訟來對付居民,然而法務部與國有財產署,卻對此大踢皮球,不願正視此問題。
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理事長彭龍三也帶了士林王家,與他自己因永春案中收到大量的傳票,直批所謂「依法行政」都是選擇性的,「儘速制訂風機安全距離、把王家跟張藥局劃出,也都有法可以依法行政,可是他們偏偏選擇不作。」
「5年來他們不停的求救,這個國家卻以暴政回應,公聽會都是開假的。」農陣成員江昺崙,想起中秋節前大埔居民張森文去世,一度哽咽出不出話。因為參與大埔事件而送到移送的民眾,也有21位,其中包括大學教授與學生。「想守護家園卻會遭到起訴,這才是不理性、才是不合法!」江昺崙沈痛表示,希望大埔是最後一個悲劇。
關廠工人500多位關廠工人當年面臨資方惡性倒閉,卻在老邁時遭勞委會改口當時的代償退休金是借款而進行追討。勞委會更以大手筆2千萬經費,聘請80名律師提民事訴訟,一生血汗錢恐怕不保。興利自救會會長林廷泉表示,每次上街頭,政府總安排大量警力相待,這樣的台灣怎能還能自稱民主國家?
而本週日29日,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發起了「包圍馬英九行動」將在下午前往國父紀念館,向舉行全代會的國民黨表達不滿。
因聲援苑裡反瘋車,多人曾遭上手銬

律師林三加:速建立聽證制度 而非濫訴相對

協助民眾抗爭的律師林三加表示,這些事件的本質上其實相似,都是政府刻意擺爛不作為,不願儘速建立一套聽證制度,讓民眾能公平的表達意見,最近陸續更舉辦了「假的公聽會」,例如上月風機安全距離的「實驗性聽證會」便引發爭議,「實驗失敗了就沒事了嗎?」
林三加指出,民眾被迫上街頭卻還要挨告,實在有失公平正義,他更呼籲審理抗爭相關的案件時,法官應該從司法面上保護民眾,更該用判決讓行政機關好好反省。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上網當總統 提出自己的能源政策 台灣版「2050 Calculator」10月底上線

2013年9月1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想要達到非核家園,我們並需付出多少代價?堅持追求GDP的成長,又會換來怎樣的未來?這些問題在工研院綠能所眼中,其實都可以量化計算,「2050 能源供需模擬系統」(The 2050 Calculator)台灣版將在10月底上線,藉著電腦遊戲般的模擬情境,台灣的能源發展不用猜,全民都可以上網自己算。在正式上線前,工研院正在與民間團體、產業界、甚至台電進行說明與意見徵詢,18日的場次中,與會的NGO團體除了表達對此系統的建議外,更把握機會表達對於核能與電價的強烈關心。
2050 Calculator 英國版
英國政府於2008年制定氣候變遷法,是全球第一的將節能減碳目標賦予法律意義的國家,他們提出目標,將在2050年將把碳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20%,那麼長期能源政策和能源配比如何規劃?英國能源暨氣候變遷部(DECC)為了提出,發展出「2050 能源供需模擬系統」。這套模擬系統,兼顧了能源供需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層面,可以同時讓技術人員、政策決策者以及社會大眾在有充分資訊下進行能源辯論,英國政府也可藉此工具來說明政策。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0萬人次使用,從中了解英國在2050年前,所面臨的能源和減碳的挑戰,更有超過2萬人藉著提交個人的2050年路徑規劃,分享自己的減碳理念和重要的回饋意見。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效法,紛紛建立屬於自己的「2050 Calculator」,其中比利時、中國與南韓已經公開上線開始運作,而綠能所所長童遷祥透露,台灣在日本、巴西、南非等建置中的國家裡,進度是領先的。希望10月底上線之後,可以提供一個能多元、理性、且聚焦的討論空間。
「 Taiwan 2050 Calculator」的架構,包括一個能源資料庫,兩個使用者介面以及民眾提交建言的溝通平台。專業版「臺灣2050能源供需模擬系統」,將以詳細的數據圖表,匯集全臺灣現有能源供給部門、住商部門、工業部門、運輸部門各技術之節能減碳發展情境130多種情境,而普及版的「MY 2050」則是以情境動畫與圖像來呈現,可作為能源教育的教材。
使用者在此系統中,可以化身為一個政策制訂者,面對各選項分別選擇level1~4,從保守、積極、前瞻到極限,在諸多的選擇後,得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台灣能源發展路徑,並可分享給親友與公眾,以互相討論。童遷祥表示,這個平台將提供更完整的規劃資訊,將政府官方台電、學者與民間團體的意見,不斷更新擴充,以作為超連結供民眾參考,除此,民眾的意見,也可能成為臺灣未來節能減碳政策研擬的考量依據。
童遷祥表示,台灣版的「2050 Calculator」,比起英國版,更多了將產業結構、GDP衝擊、備用容積率、核能等台灣能源系統等關鍵資訊列入考慮,當中有些本土化的模擬分析程序,例如台灣夏季對空調的大量需求、能源系統管理的效益等等,都列入考量。
但此系統仍有些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外部成本無整合、核災無法量化只能提供逃命圈範圍等,何為最佳化決策程序等人為因素,都不是系統所能處理計算的。但這些問題,也正是民間團體目前所最為重視的部分。包括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陳錫南、臺北大學教授王塗發、鹽寮自救會成員等便積極表達對核電與台電如備載電率、發電成本計算、發電效率等的意見,認為這些都應列入計算,並且是政府應優先面對的問題。對此童遷祥表達無奈,直說工研院必非政府,只是受經濟部委託的公正第三方,並且想讓這個預測系統做得更好。
參與零時政府g0v的電腦工程師羅瑞瑜等人也到場關心此平台,向工研院確認屆時此系統的程式碼與資料是否都能公開給民眾自行下載,甚至民眾可以自己再做一個。羅瑞瑜表示,在知道工研院的這項計畫前,他們已經自己建置了一個「發電成本計算機」,也已經上線公開,也可提供民眾多瞭解目前的能源現況。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鐵皮封印記憶 華光社區廢墟上告別

2013年9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這是一場告別,但不是結束。」抗爭九個多月,華光社區仍得到僅有零星老樹與林化資產受列,其餘民居遭到拆除的結局。面對社區將陸續圍上鐵皮後,拆光夷平,當地居民與長期陪伴的學生、志工,於14日晚間在廢墟上舉辦告別晚會。曾經造訪、關切這地方的人們前往集會與告別,更相約繼續為了守護城市記憶與社會正義努力,將在29日支持全關連「包圍馬英九」的行動,再次向僵硬的公權力挑戰。
取自華光社區:金磚上的遺民臉書
以「華光是家」為名的晚會,辦在已拆除的房屋地基上,背後有著塗鴉,舞台則是一塊布,是來自日本與香港的藝術家,與居民一同畫下社區地圖,親手將記憶中曾在華光社區裡生養過的草木房舍人物,與最想留下的話語。導演阿飽也播放了在華光拍攝的短片《豬》,讓在場民眾從中回憶最想念的社區角落。現場播放著居民親口唸著自己的地址,訴說如何遭到敗訴判賠,與執行強拆的日期。
「政府拆人房子,我一個人倒楣;拆掉古蹟,後代都要倒楣。」居民王禹奇在強拆後每晚回到原地,守護著華光社區的精神象徵老梅樹,對住了50年家園的深情表露無遺。他向在場的年輕人喊話,「其實你們來,不光是幫忙華光,更是在幫你們自己。」「你們知道自己被奴役了嗎?」王禹奇感嘆,現在年輕人出社會後,只有22K、25K如何成家生子,而國土卻一塊一塊出賣給財團,國土利用的規劃出了大問題,他希望華光的遭遇可以化作一股悲壯但堅強的柔性力量,激起更多人在之後的迫遷案中發聲。
「是否台灣的發展已經無望,所以只剩下炒地皮一途?」面對台北境內同時有16個購物商城計畫在動,即將被趕出歷史建物「文萌樓」的人權團體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成員感嘆,公娼館、老社區彷彿就該應該在地圖上擦掉,遭到徹底的掩蓋。
紹興社區、樂生院、全國關廠工人連線、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淡海二期反徵收自救聯盟,都到場致意。他們在長期的互相支援中,深刻瞭解到在各地分別發生的,都不是單一個案,而是同樣的政府以陰謀與暴力對待,因此將繼續串連,最近的一個活動就是29日由全關連發起的「包圍馬英九」。當天國民黨將在國父紀念館開全代會,全關連成員表示,「幾乎我們的敵人都會在裡面,絕對要給他們好看。」
多次聲援社會議題的樂團「那我懂你的意思了」主唱陳修澤也到場演唱,「我們會長大,大家走著瞧吧!」陳修澤強調想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輕易遺忘,他的作品《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也唱出聲援者心情,日前便有學生在守護梅樹時,在牆壁上寫下當中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