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大屯山地震 經部還在喊延役 民間批馬能源政策跳票

2014年2月1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12日凌晨,北台灣發生芮氏規模4的淺層地震,由於震央就在台北市士林區大屯山區,民眾特別有感,不少人表示第一個念頭是「希望核電廠沒事」!
但對照今年初經濟部更強力的宣傳「若核四無法順利運轉,將面臨缺電危機,不排除核一到核三延役可能」的風聲。民間團體指出,目前國內運轉中的核電廠,不但都位處活動斷層的高風險地帶與人口稠密區,且也陸續進入易發生事故的老化期。經濟部在此狀況下提出延役,是置台灣於極高核災風險中,更違背馬政府在2011年做出「核一到三廠不會延役」的承諾。
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等民間團體,14日上午前往經濟部門前抗議,嚴正指出當局政策將興建核四與核一二三延役兩者互為替代方案,置台灣於極高核災風險中。
洪申翰表示,2011年馬政府承諾核一二三不會延役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出示2011年的剪報,指出當時馬政府發佈的能源政策,明確指出「既有核電廠不延役,並依規定展開核電廠除役計劃」,公開承諾核一到三廠不會延役。
如今經濟部卻不斷放風聲、放送宣傳廣告,表示「若核四無法順利運轉,將面臨缺電危機,不排除核一到核三延役可能」。藉此掛勾核四運轉與老舊電廠除役兩者,使其互為替代方案,不但混淆視聽,更違背了政治承諾。

「浴缸曲線」呈現 核電廠運轉初期與老化期風險最高

「比起可能缺電的疑慮,安全才應該是更重要的。」洪申翰指出,許多地質專家已經提醒這波地震「並不尋常」,當局不能忽略警訊,而且據台大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文山的研究,台灣目前運轉中的3座電廠都位在斷層帶附近,其中山腳斷層的實際長度更超出過去的調查認知。但是當學界不斷提出新科學證據的同時,原能會卻選擇放任台電公司,遲遲不提交山腳斷層的地質調查報告,也延宕著改善核電廠耐震係數的措施。
綠盟研究員徐詩雅舉原能會發佈的報告為證,指出近3年老舊核電廠發生事故與跳機的紀錄日趨頻繁,與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CS)提出的「浴缸曲線」(bathtub curve)不謀而合。徐詩雅解釋,浴缸曲線是描述核電廠的年齡風險趨勢,運轉初期的磨合期與老化期,都是核災風險最高的時候。歷史上的重大核災如車諾比與三哩島發生在運轉期,而福島核災則發生在老化階段。
反觀我國,核一廠於1978年開始運轉,至今36年,已遠高於全球核電廠的平均年齡28年,如果還要再延役,便是讓國人面對最高的核災風險。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表示,金山居民位於核一核二廠之間,日夜為此擔憂,如今又要談延役,根本是要逼居民跳海。郭慶霖說,金山對外道路只有陽金公路,若出事幾乎難以疏散。郭慶霖更提出建議,不久之後北海岸會舉行一場馬拉松,不如直接改成「核災疏散馬拉松」,實際演練一次,就會發現根本無法疏散民眾!

民間:準時除役是既定政策 馬政府不該自打嘴巴

洪申翰指出,老舊核電廠準時除役是既定政策,但經濟部從去年底就不斷釋出風聲,甚至表示延役評估「一直以來都在做」,原能會也恢復審查曾應福島核災暫停的核一延役計畫書。馬政府此舉不但自打嘴巴,更是想推翻既定除役政策。
洪申翰強調,台灣根本不缺電,目前備用容量率高達22%,因此不管是核四不運轉,或是僅占全國供電能力10%的3座既有核電廠也停掉,都不會缺電。因此洪申翰質疑,現在還要提延役恐怕是基於兩點,一為台電根本不具備延役核電廠的能力,因此如此抗拒延役計畫;再者是福島核災後全球對核電廠有更嚴厲的檢驗標準,也使興建核電廠的成本倍增,台電裡的「核工幫」為了鞏固自身產業利益,而不放棄延役,根本都是算計。
民間此次將矛頭指向經濟部,認為既然馬政府曾以「核一二三不延役」作為能源政策的基調,經濟部該做的就是積極投入制定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重新檢討電力成長規劃,並儘速拿出電力管理的政策工具,往「積極降低電力需求」的目標去努力,而非繼續拿缺電恐嚇民眾,只想維護核工業的利益。
近兩年老舊電廠事故及跳機記錄
2012.3
核二廠錨定螺栓斷裂
核二廠1號機三月停機檢修更換核燃料時,發現反應爐底部支撐裙板錨定螺栓有一支錨定螺栓斷裂,兩支疑似斷裂,四支有輕微裂紋。
2012.3
核二廠爐心襯鈑龜裂
核二廠一號機在3月大修時即知爐心襯鈑銲道有2處裂痕,最長接近30公分,裂痕出現位置正是接近爐心中子釋放最多的區域,是應力腐蝕的結果。
2013.4.8~2013.7.1
核三廠喪失備用電源長達84.2天
爐心熔毀機率為正常運作的2.7倍,影響核能電廠營運安全,遭原能會開立四級違規
2012.9.1
核三廠跳機
核三廠1號機在6月剛歲修完,便在9月因高壓汽機高震動而導致機組跳脫停機。
2012.10.7
核一廠跳機
核一廠1號機汽機關斷
閥異常關閉,台電先在白天以機件「老化」為由解釋跳機,到了晚間卻遭原能會更正為「人為疏失」。
2013.6.21
核二廠跳機
核二廠1號機風門葉片掉落
2013.6.28
核一廠跳機
核一廠1號機因人員檢查線路不當所致
2013.7.13
核一廠跳機
核一廠2號機主變壓器被颱風吹壞,相關人員檢修時因操作不當,
2013.12.4
核三廠跳機
核三廠1號機主飼水泵突然跳脫
2012.5.9
核三廠反應爐蒸汽管塞滲漏
電廠指出因年久才會有滲漏現象,使得附近民眾及大批戲水遊客都可能面臨輻射污染的風險。
2012.5.18
核二廠圍阻體異常事件
核二廠2號機反應爐保護系統匯流排(RPS Bus)之馬達發電機組(M-G Set) A 組輸出斷路器跳脫,造成反應爐保護系統 A 串斷電
2011.10
核二廠
核二廠2號機大修時,前後兩次發生20個不鏽鋼夾釘及塑膠器具掉進反應爐心,至今下落不明。兩次異物入侵事件都可能影響核燃料棒完整性或控制棒抽插功能。
2012.4.20
核一廠
核一廠1號機反應爐爐水淨化未依程序書執行,使得主控制室盤面出現高洩漏警報。
2011.8.17
核二廠1號機高壓爐心噴灑系統不可用
判定是機械疲勞造成鏈節斷裂,導致緊急海水泵迴轉攔污柵故障。
2011.5.15
核一廠1號機高壓爐心注水系統不可用
核一廠1號機HPCI抑壓槽區蒸汽洩漏偵測差溫開關故障,出現警報,經查係人為疏失事件。
2011.4.20
核一廠2號機高壓爐心注水系統不可用
因接點接觸不良造成電驛失能,以致控制回路斷路,無法傳送流量控制信號
以上資料來自原能會管制報告(綠盟提供)

八八災損 嘉蘭村國賠訴訟開庭 要政府出來面對

2014年2月1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莫拉克風災發生至今已過5年,但對仍在努力重建的居民來說,一切都還沒過去。台東縣嘉蘭村的莫拉克風災國賠訴訟於11日開庭,是4個提出國賠的原住民族村落中,最後一個開庭的案件。部落向原民會、農委會、林務局、水保局、水利署、水利署第八河川局、台東縣政府等單位,針對房屋損毀、文化資產流失等提起賠償訴訟。
由於政府將風災定調為天災,遲未檢討出致災原因,因此台東縣嘉蘭部落、屏東好茶部落、高雄小林村與高雄市南沙魯部落4個村,陸續在2011、2012年提出國賠訴訟。另外3案都已展開訴訟,而嘉蘭部落雖然最早提出,卻因花了許多時間爭取訴訟救助,成為最晚開庭的一案。
此案律師林三加表示,此次開庭的重點有二:一、提出致災原因的因果關係釐清;二、求償的損害證明。其中針對被告的各政府單位,審理法官要求原告詳細整理與統計咎責。林三加表示這點沒有問題,相關資訊都已準備好,只是需要更改格式而已。下次開庭將在4月,希望判決能在年底前出爐。

傳統服、琉璃珠都沖走了  文化資產是賠償大宗

之前報導曾經披露,嘉蘭案提出的國賠金額估計將達2億,法律扶助基金會台東分會執行秘書陳采邑律師表示,嘉蘭部落所提出的國賠內容包括了土地、房屋、農作、農具、家具、牲畜與文化資產流失。其中金額最高的為文化資產,包括排灣族的傳統服飾、頭飾、禮刀、陶甕、項鍊、琉璃珠等文物。
陳采邑指出,嘉蘭部落的文化資產大多遭沖走,連祭典時都沒有祖傳族服可穿了,以後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族人非常憂心。長期參與災後重建的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黃智慧認為,若能如願獲得國賠,文物的價值認定,可能在日後成為爭議,法官是否能理解這些文物的歷史、對族人家族的意義,恐怕會是不同族群怎麼認同對方的課題。
自救會理事長蔣爭光則表示,目前送出的損失清單多採族人間的互相作證,他們也不清楚具有多大法律效力,因此將繼續收集照片與文件等證據,並理出風災時物品流失的過程。

爭取政府面對致災原因  再麻煩都得團結

重建中的嘉蘭村,取自我們的島
參與訴訟的嘉蘭部落成員共有67人,開庭當天有20多位成員前往關心。自救會理事長蔣爭光表示,雖然國賠一事對忙於重建中的族人來說相當麻煩,但依然熱烈參與。不光是出自感激盡心協助的律師們,對部落而言,此案是再次要求政府重視民眾的安全。蔣爭光強調,國賠本來就是人民的權益,此舉是教育部落本身與社會應該爭取自己的權益。
黃智慧表示,風災雖已過了5年,政府卻未檢討災因,每個地區的成災原因不盡相同,可能是未及早通知、公共工程的修復不積極、錯誤的開路政策等等,皆需當局面對並檢討,但政府卻只做了小林村的調查,且結論只是重申與「越域引水」無關,讓民眾感到失望。因此這些部落出面提起國賠訴訟,為的是循司法途徑,讓法院從第三方來檢視致災原因,藉此爭取和政府對話的機會。
黃智慧強調,這些訴訟絕對漫長難熬,但反過來說,也是凝聚部落的一種方法,這才是一個部落能自我療傷、重建的基礎。
同樣將部落團結擺在第一順位,陳采邑認為,之前會花那麼多時間爭取訴訟救助,就是因為當時部分族人遭駁回,必須自行負擔裁判費用。她說,當時法院的計算並不公平,甚至將族人已遭沖走的房屋列為資產,藉此判定他們有能力負擔;而律師們更擔憂這樣不公平的待遇會分裂部落成員。因此她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不斷進行抗告與爭取,為的就是讓部落能維持團結,共同面對漫長訴訟的考驗。

自救會:盼生活趕快穩定  開展屬於部落的工作機會

蔣爭光表示,部落尚在重建,10.1%的人口為低收入者,面對比例高居全國之冠的窘境,他們最期待的是趕快穩定下來。他表示,雖然現在還有基礎建設的零工可做,但族人仍想開展屬於自己的工作機會。因此自救會選擇推動高品質觀光,除了訓練一批導覽人員,更盼族人可以靠著經營食、宿、工藝、體驗課程,得到更多工作機會。
蔣爭光說,其實部落也擔憂觀光造成的衝擊,希望有意參訪的民眾向「嘉蘭旅遊中心」聯絡,除了方便讓他們準備招待,遊客人數也可控制在40~80人之間。在深度旅遊探索的同時,不打擾到部落安寧。
嘉蘭村一景,取自嘉蘭自救會臉書
【相關文章】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土污管制放寬重金屬標準 環團反對

2014年2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於10、11兩日召開「土壤污染管制標準」修正草案公聽會,修訂項目包括8種重金屬、3類有機化合物的管制與監測標準;並新增工業、產業區的管制標準,以一般地區管制值乘以5倍為通則。此舉引發十幾個民間團體關注,認為是放寬了工業區的污染上限,要求環署不能貿進,至少應在北中南東開公聽會,做更廣泛的討論。
潘忠政提供此管制標準由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負責。透過定期監測,將發生土壤污染的地區分為「污染控制場址」與「污染整治場址」,藉此確保土地與地下水資源。
土基會此次針對「土壤污染監測標準」第4條與「土壤污染管制標準」第5條,修增訂8種重金屬、及含氯有機化合物、油品、火炸藥這3項有機化合物等管制標準,並採取分區管制,區分為一般地區、農地、工業區三種。
草案中管制標準總表
草案中監測標準總表
在有機化合物方面,增訂的17項包括含氯有機化合物、油品與火炸藥。其中含氯有機化合物原本只在地下水的範圍作管制,此次首次納入土壤污染。油品則以土壤污染超標的加油站常見的伴隨污染物,與毒管法中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的項目為主。火炸藥則針對軍方,分為軍事與非軍事用地,土基會解釋,是為了因應軍方目前不斷釋出用地的狀況。

分區管制放寬工業區標準? 環團有疑慮

重金屬修訂部分則受民間團體關注與擔憂。雖然土基會表示,將健康風險評估、作物生產、食物鏈及土壤背景值列為考量因素,且跟隨世界各國趨勢做分區管理,但與現行管制值比較後,將健康基準值低於現行管制值的向下修嚴,高於者卻沿用或放寬,讓民間團體不能接受。
民間團體質疑此放寬會變相鼓勵亂倒爐渣、集塵灰等廢棄物,甚至可能是為進口廢五金計畫大開方便之門。而且國內農地與住宅、工業區相混的情況嚴重,若分區訂標準,甚至給工業區5倍容許量,對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殺傷力很大。
綠黨成員王鐘銘指出,種米、養牡蠣,並不會產生重金屬,重金屬污染源頭當然就是工廠,但此草案只管制農業區而放寬工業區,仍然會讓相鄰的工業區污染農地,影響全民健康,王鐘銘認為,不應該分區,工業區也該與農地用一樣的標準。
彰化醫療界聯盟理事吳君真強調,農業才是未來最具潛力的產業,因此千萬不能鬆綁重金屬管制標準,以免廢棄土與有害廢土混合棄置於農地與水源區。

砷、鉛加嚴  台塑:恐限縮經濟發展

土基會草案修訂的重金屬包括砷、鎘、鉻、銅、汞、鎳、鉛、鋅,其中將下修的重金屬項目包括了砷、鉛。其中鉛從現行標準的農地500mg/kg、一般地區2000mg/kg,調整為農地150mg/kg、一般地區150mg/kg、工業區300mg/kg。
此舉引起台塑公司的不滿,該公司代表認為修得太低將限縮經濟發展,甚至無限上綱到「最後大家都得去越南工作」的威脅。
台灣環境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李秀容則回應,鉛中毒將嚴重影響兒童健康與智力發展,若不嚴格把關,才是傷害國家競爭力。

土基會:使用鉻、汞產業少,一切在掌握中

曾經爆發大型公衛事件的鎘、鉻、汞則最受矚目。土基會執秘蔡鴻德表示,在與農試所合作的檢驗中發現,由於作物轉移率較佳,土壤濃度與作物濃度無法對應。而風險推估的建議健康基準值中,一般地區可達50mg/kg,工業區可達290mg/kg。因此在草案中,鎘在農地的監測標準為1mg/kg、管制標準5mg/kg,工業區則是50mg/kg、100mg/kg。
而鉻的部分有分三價鉻與六價鉻,兩者毒性相距甚遠,蔡鴻德表示,目前檢測稻米,技術只能測出總鉻,無法分別驗出兩者,因此在農地以總鉻來做標準,且維持現行標準。至於在工業區則只列了六價鉻監測與管制標準分別為10mg/kg、20mg/kg,三價鉻基於風險評估結果不訂標準,也遭民間質疑不合理。
蔡鴻德回應,目前尚使用鉻、汞的產業已經很少,名單都在土基會掌握之中,因此要民間不要擔憂,但綠黨成員王鐘銘質疑,既然如此,更沒有理由放寬,應該立下更嚴格的標準才對,「好還要更好,不是嗎?」

環團:污染累加效應毒性難料,不應放寬修法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提出,她統計了農委會於2008年所進行全台灣土壤調查的6萬5千多筆資料,發現目前我國土壤中,包括銅、鋅、鎘、鉻、鎳及鉛的6種重金屬數值,僅有84筆超過研擬草案所訂的農地及飲用水保護區管制標準,約0.1%;僅有51筆超過草案所訂的一般地區管制標準,不到0.1%;只有10多筆超過工業區標準,因此她認為此修訂還是太過寬鬆。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土管處提出的健康風險評估有問題,他將其提出的標準數值拿回環保署網頁上的健康風險評估程式去計算,得出在各種情境下,出現了不少顯示危害健康的結果。謝和霖更強調,不能忽略各種污染的交互累加的效應,且重金屬元素結合成不同型態後,毒性也大不相同,目前的科學知識對這些新物質所知甚少,不該過份樂觀。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時速3公里 67天徒步環海岸線 將拍紀錄片

2014年2月1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008年起,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TAMEE)即推廣海岸線徒步環島,帶領民眾以最緩慢的速度體會、認識台灣海岸。本週六(2/15)將再次「出走」,展開長達67日的行程。11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此次獲得企業贊助,生態紀錄片導演陳進發會隨行掌鏡拍攝,另也預計推出徒步海岸線的指南書,希望吸引更多人走近海洋。
海洋協會理事長黃宗舜表示,自己曾是生物老師,卻發現教科書中,台灣海岸的介紹僅有兩頁。顯示台灣雖然四面環海,多數民眾對海洋卻認識不足,因此他成立該協會。初期,抱著「先完整瞭解台灣海岸,再談海洋環境教育」的想法,2008年由該會秘書長郭兆偉肩負20公斤行李,獨力完成海岸線環島的創舉;接下來每年皆舉辦徒步行動,帶領數百名民眾實際走近海岸,認識台灣的美和苦。

「看見台灣」更要看見「潮間帶」 海洋學者邵廣昭期待紀錄片

海洋協會持續徒步環島的行動,今年首次得到企業贊助,AIA友邦人壽贊助拍攝紀錄片,也認養了之後的放映、演講經費。來自馬來西亞,該公司總經理陳嘉虎強調,走遍各國,不得不說「台灣的確特別美」!全世界應該一起來保護台灣。配合該公司以「真生活、真伙伴」融入亞洲社群的方式,他選擇贊助這群年輕人的行動,希望紀錄片能詳細紀錄海岸線的現況。
「要看見台灣,除了看見陸地,也要看見潮間帶、看到海平面以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相當期待,在長期的海洋研究生涯中,看著潮間帶魚類從300多種降到只剩100種,2/3的魚類已消失,希望此次徒步團能完整檢視潮間帶。
將負責掌鏡的導演陳進發表示,長期多在山區拍攝,同樣發現目前環境惡化得很快,紀錄的速度幾乎趕不上物種消失。他說,20多年前在福隆附近的海岸看到「都是垃圾與野狗,但沒有人」的景象,讓他至今難忘;也感嘆台灣有「人情味」的特色受國際讚揚,但為何對土地與海洋卻如此無情?

徒步指南 解答如何以時速3公里體會海岸

「親身走過之後,就會關注」黃宗舜認為,當民眾結束環島行程回到日常生活,再聽到海岸消息便會多關注一秒鐘。「只要有這一秒鐘就夠了,他們對環境的關注,也將因此傳給身旁的人、甚至下一代。」
郭兆偉2008獨力完成徒步環島時的報導剪報「國外有許多朝聖之路,供旅人徒步,為何不在台灣海岸線上環島,做為年輕人的成年禮呢?」郭兆偉強調,近年流行單車環島,但單車一天可以騎到100公里,仍有許多來不及看到的台灣;而走路時速不過2~3公里,1天最多也只能走20~30公里,這樣的緩慢,才足以實際理解這塊土地。
郭兆偉表示,「其實來參加我們徒步隊的人裡面,有很多說自己本來就有打算徒步環島,但是總不知道該怎麼做,就一直擱著,直到知道我們有在辦活動,才終於成行。」該協會為了推動民眾能多親身體驗海岸、親近海洋,也將這幾年的經驗寫成一本指南,即將於3月出版。此書將依照地質景觀把海岸分成10段,除了詳述路線該怎麼走,也提醒在該段的可以看到什麼,讓民眾可以藉著這本指南選擇與規劃自己的徒步旅程。
協助出版此指南的樂果文化陳秀雯表示,出版相當不容易,不但在編寫過程中,台灣海岸仍在面臨開發與破壞而不斷消失,本來希望尋求公部門的協助,卻也因為這本書沒有觀光景點、沒有美食與農漁產的介紹,甚至因不以傳統的縣市來分割章節而四處碰壁,但仍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不過陳秀雯表示,最近她陸續向各大通路商作簡報時,對方總是在一陣訝然的沈默後,表示願意大力支持,顯示台灣民眾其實相當期待能嘗試這種不一樣的旅行方式。
徒步隊成員邱慶耀長期關懷環境,此次將是他第5度參與,邱慶耀表示,這是為自己尋找看清台灣海岸全貌的機會。因為雖然是同樣的路線,但每次走的時候除了自身心境不盡相同,相異的同伴也帶來新的衝擊。邱慶耀舉例,若同伴是小孩、是愛好環境的人、或是一個來自城市的上班族,就會行走過程發現不同的東西,而他也期待能在旅程中,帶領同伴更加關注台灣土地。
此次徒步環島行動,全程組已經額滿,但仍有部分名額可接受民眾單日或短程的報名,可至http://www.tamee.org或電洽0982504549瞭解詳情與報名。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環署加嚴化工業放流水標準 新增氨氮管制

2014年2月1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再加嚴放流水管制標準,繼科技、石化等產業後,今年1月22日也發佈化工業放流水標準將增定氨氮管制項目,並新增14項有機物及2項重金屬。10日水質保護處召開公聽會,業者在瞭解後,多願意配合削減污染措施,各項新管制預計在今年7月1日起陸續實施。
環署陸續推出放流水標準管制
水保處簡任技正張莉珣表示,此次新增的管制項目中,氨氮將消耗水中溶氧,造成水質惡化、水體優養化等危害水中生物的情形,有機化合物與重金屬同樣可能傷害水體,因此納入管制。

高含氮製程  影響管制值

環保署自2010年起陸續增訂科技、石化等產業之放流水標準,部分管制項目也已到施行日期,相關主管機關將展開稽查計畫,追蹤放流水是否符合標準管制現值。此次化工業增定的氨氮管制項目,則將依是否具備「高含氮製程」,來制定不同的管制限值。
所謂「高含氮製程」的定義為,氨化學、氮肥、丙烯腈與苯胺等27種含氮製程,且含氮製程作業廢水水量達許可排放水量核准量40%以上者。在此判定原則下,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內維持原限值10毫克/公升,新設事業或非高含氮製程則限值20毫克/公升,高含氮製程則將分兩階段管制,第一階段限值150毫克/公升,第二階段60毫克/公升。

6月底前  業者減量計畫需通過審核

業者要在2014年的3月31日前向主管機關提出放流水污染物削減管理計畫,自行安排減量目標與期程,並在6月30日前通過審核,經核定並依計畫內容執行者,其管制得延後施行,非高含氮製程者可延到2017年7月1日,二氯乙烷與氯乙烯可延至2016年7月1日。若無提出申請或未獲核定者,則在今年7月1日開始執行相關稽查與處罰。
目前已經生效的管制
目前已經生效的管制項目

改造台北天際線 高中生的綠色提案

2014年2月1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為了隔熱、防漏水,台北的住宅常見「頂樓加蓋」,雖是特色但也顯得雜亂,如果讓高中生來提出改造方案,會有什麼不同的想法?
35位參加「太陽種子冬令營」的高中生,親手做出模型,從永續、能源與環保的觀點,為西門町、南機場、大稻埕、民生社區、大安區等地提出「屋頂上的100種生活」。
新竹高中打造[空中西門町]獲選為最佳團隊,其將西門町社區屋頂打造成互補包容的文創空間,並採用太陽能板、腳踏車壓電步道等再生能源概念受評審青睞。攝影:賴品瑀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師生團隊「UNICODE」入圍歐洲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Solar Decathlon Europe,簡稱SDE),與台達電子公司合作,將在6月於法國凡爾賽宮花園中打造一間「蘭花屋」,設計出具有調節溫度、換氣、雨水回收、太陽能發電功能,甚至能住人的綠建築,也是改善台灣頂樓加蓋的方案。
這是台灣學校首次入圍SDE決賽,而交大建研所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也於2/7~2/9合辦「太陽種子冬令營」,進一步以實驗研討方式,輔導高中生打造台灣節能屋頂,展現年輕學子對台灣城市的未來想像。

「蘭花屋」改變天際線  省思都市居住問題 

「UNICODE」團隊成員林家豪解說,他們分析台北有將近一半空間為4到5樓的公寓與街屋,但這些居住空間充滿了頂樓加蓋與鐵皮搭建,給人雜亂的視覺,因此提出蘭花屋構想,企圖改善亂象,希望讓台北有更好的天際線,老屋也得以再生,甚至可提供社會住宅給買不起房子的青年世代。
領軍的交大建研所所長龔書章表示,除了改善頂樓加蓋,作為省思台灣都市與青年人居住問題的契機,更希望引起年輕學子關懷環境、參與公共事務,做出影響台灣的事。因此團隊在積極備戰SDE大賽之外,也舉辦此冬令營與展覽,更開放名額選出一位「能源教育青年大使」一起到法國參賽,隨隊觀摩,盼推廣能源及環境教育。

竹中最佳團隊:活化老屋、爭取青少年活動空間

新竹高中陳彥廷獲選「台達能源教育青年大使」。攝影:賴品瑀。參加營隊的35位高中生來自建中、北一、附中、中山、中正與新竹高中等校,其中新竹高中奪下最佳團隊,成員陳彥廷更當選能源教育青年大使。該團隊提出以環狀天橋串連西門町街區屋頂,希望藉此活化該地許多閒置的老屋3、4樓,也爭取遭商業活動擠壓的青少年次文化活動空間。
陳彥廷指出,規劃中除了綠化與安裝太陽光電設施,更配合西門町的青少年潮流特色,在屋頂上安排所需的滑板、單車與舞蹈展演與練習場地;閒置的老屋樓層可作為文創工作室與藝廊,還有鬧中取靜的咖啡與書店區。該區樓房高低起伏的落差,也讓團隊想出了空中天橋、與貨櫃市集等創意。
「我想我們會得獎,是因為真的呼應了基地的需求。」帶隊老師吳安芩表示,比起其他住在台北的學生,新竹高中團隊其實沒有人到過西門町,甚至原本對西門町有些並不正向的印象。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還特別跑去實地觀察。他們發現,許多老屋一、二樓是店面,三、四樓以上都閒置,是團隊最在意並想改善的部分。吳安芩肯定這樣的營隊與課程,讓學生得到目前學校教育中欠缺的「做些什麼、動手解決問題」的機會。

保留老房子 年輕人的未來期待

綜觀各組學生的提案,多將青少年、老人與社區交誼的需求都放上屋頂,透露出他們對未來的期待。例如中山女中團隊對大稻埕的規劃,便將新設施都放在外圍,甚少更動中間迪化街的老屋。「這些老房子留下來比較好」、「這就是它既有的特色呀!」、「我們覺得這是老一輩人的回憶」,對於台北目前隨處可見的都更,她們感到不捨。
中山女中團隊的設計,保留了老房子,她們認為,這是城市既有的特色,也是老一輩人的回憶。攝影:賴品瑀。
這些高中生對台北的提案,將參與交大建研所的「關於城市的一堂通識課」展覽,於2月9日至16日,在台達陽光大樓(台北市內湖區陽光街256號)展出。民眾可搶先一睹將出國比賽的「蘭花屋」模型與設計故事,還有建築模型與文件,蒐集了許多民間對於城市的問題與想像。15日更有城市講堂活動,包括郭英釗、張清華、豐田啟介、張樞、曾瑋等名建築師都將到場開講。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我們是關心社會的基地」 獨立書店揪團 首參國際書展

2014年2月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江映青攝影
2014台北國際書展在世貿一館、三館舉行,6日開始開放民眾進場,今年除了以「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為主題外,國內的獨立書店聯合參展也成一大亮點,在各大出版社殺紅眼的折扣戰外,走出獨特的風格。
「書展中最像書店的地方」,獨立書店各自推出選書「這裡是全書展裡最像書店的地方」紀錄片導演黃明川如此盛讚。相較於大出版社將大量書籍鋪滿攤位、隨處可見折扣宣傳招牌,「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將自己的攤位以書架布置成一間小書店,每個書架由一個獨立書店負責選書,展示分別所關注的內容,例如洪雅書店負責台灣文史、女書店負責性別同志、社會科學由唐山書店負責、水木書苑分享環境與農作、有河推出詩與藝術、凱風卡瑪負責童書,東海書苑不但負責歷史書籍,連鎮店的經典樂手Bob Marley等海報都帶到現場布置,充分展現了這些獨立書店堅持著自己的選書方針,而擁有各自的風貌。
「也許大家覺得奇怪,書展都是出版社來賣書的,我們書店來參展是為了什麼?」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祕書長廖英良表示,該協會於去年成立,除了希望獨立書店之間能有互助以尋求生存之外,更希望能與讀者與社會能有更緊密的聯繫,因此決定參與此次書展。
廖英良希望,能讓愛書人藉著「走進書店的感覺」來感受獨立書店的空間與氛圍。「其實來書店,除了買書,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廖英良在自身所經營的東海書苑,便是除了賣書之外,還樂於分享他所收藏的搖滾樂,可以免費出借給讀者。「讓有些人有個地方可以來窩吧」廖英良認為,愛書人總能找到最喜歡的一兩間獨立書店,在那裡可以感受到心靈的交會與歸屬感。
獨立書店組成「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那裡是我搖滾的啟蒙」獨立創作人Beat在學生時期變常往東海書苑跑,如今自己出版的書籍也在獨立書店中販賣,「對我來說,在獨立書店賣比在連鎖大書店簡化、不受限很多,大書店可能希望是一個有登記的公司,並不歡迎個人,而且他會希望能提供兩三項以上的東西,不能只有一種。」但在獨立書店便沒有這些限制,而Beat也為自己的書在獨立書店舉辦小型分享會,發現在不同的書店中,每一場討論的氣氛都大不相同,但也因為每一間各自讀者的氣質相近,而能談的更深入。
獨立書店總不忘了留一個角落給社運除了向大出版社進貨,獨立書店更常販賣有獨立出版的書籍、影音以及小卡,甚至有些書店也兼賣些手作、友善土地的農產品,更通常也會提供一個角落給社會運動,放置文宣、貼紙等,讓包括反核、環保等社會議題有機會露臉,也大多樂於提供場地舉辦關心社會議題的討論會、讀書會。
對此,廖英良認為,獨立書店是一個「基地」,藉著討論、交換訊息,而持續的改變社會與世界。「雖然我們不在第一線衝,看似安安靜靜,但也將這些議題往基層去做更廣的滲透。」在此次展覽中,他們也邀請了不少環保、社運團體寄賣刊物、書籍。
民眾挑選個人或社運團體獨立出版的刊物位在清華大學內的水木書苑,除了有校園書店可見的文具與教科書外,更有許多關於環境與農業的選書,負責人蘇至弘表示「我希望讓這些理工的學生也能多點接觸人文與社會的機會」。蘇至弘坦言,大學生的確大多對於食物、食品安全的議題較於無感,但也因此,他才要從市集跟書籍來不斷提醒學生,因此每週舉辦紀錄片放映會、雙週舉辦農學市集。
在書展期間,這些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將會在現場與愛書人交換理念,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講座,自述獨立書店與農學、社運、社區營造、空間與音樂等等的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