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英華威再送環差 苑裡、後龍風機各移4支

2014年7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英華威在苗栗苑裡架設風機,卻引發當地居民長期抗議,甚至多次爆發流血衝突,在今年5月雙方低調和解,做出拆2留2、互相撤銷民事告訴等妥協。英華威29日二度在環署提出申請第二次環差,要另覓新地點架設風機,總計變更了4支風機位置。但苗縣府代表對選址有疑慮,此案將補件再審。
同日也審查英華威在苗栗後龍電廠的第二次環差,同樣將變更4支風機,小組剔除了位於白海豚保護區範圍內的A01號風機後決議通過,A01則需尋替代地點,再另做申請。
10550990_10152262996030924_6460305360013934238_n
英華威原在苑裡地區取得6支風機的施工許可,卻引發多次抗爭,英華威先取消其中編號22、23兩座後,便在反對聲中陸續安裝完成編號18-1、24、25、26這4座風機,但僅有18-1展開試運轉,另3部的輸電線路在反瘋車自救會的排班守護下沒有完成。
由於雙方僵持已久,甚至影響了英華威公司的財務狀況,因此達成協議:18-1、24號風機拆除,25、26號則可完成併網與送電。當時自救會會長陳清海表示,18-1號風機最靠近苑港里住戶聚落,也是漁民出海捕魚必經之地,24號風機則鄰近海岸里土地公廟,居民擔心風機倒影與眩影投射廟上,恐影響地理風水,因此要求拆除。
072901
此次環差,英華威新提出1-1、3-1、46與50號4風機位置。英華威表示,1-1、46、3-1號風機,250公尺內沒有領有門牌或使用執照的建築物,而50號風機的250公尺內有聚落,共有16戶居民,但其中13戶已經同意或有條件贊成;苗栗縣政府代表對此有所疑慮,也提出245公尺外有中油天然氣配氣站,擔憂風機運轉產生的靜電造成安全問題。
環評委員簡連貴也指出50號風機位於海岸地區潮間帶範圍內,擔憂造成海岸侵蝕。
而46號風機位於通霄海水養殖漁業生產專業區規劃範圍內,苗栗縣政府表示難以同意。1-1與3-1號,則鄰近西濱快速道路預定地,包括交通部公路總局與委員李培芬、廖惠珠都提出是否產生炫影等衝擊,影響用路人安全的疑慮。
雖然英華威以國外也有非常多案例就設置在路邊反駁,但小組召集人龍世俊提醒,台灣的緯度較低,陽光也較強,應繼續尋求眩光的解決方法。
小組要求英華威對中油配氣站、行車安全、海岸安全等問題提出對策後,再進行審查。
而在後龍風場的環差,英華威也提出變更4支風機,其中編號A01風機,位於後龍溪河口,因涉及預公告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內,而成關注焦點。對此,農委會林務局強烈表達應該移出。
10353564_10152262995890924_251340767809537656_n
小組結論為通過另外3支較無爭議風機,不同意設置A01,待英華威另尋地點後,可另為A01送環差審查。
對此結果,英華威開發部環評經理楊程欽感到不滿,質疑若位在白海豚棲地就完全不能開發,那林務局應明確具體列出規範。楊程欽更指出英華威在台中大豐有類似的狀況,該風機同樣位於白海豚棲地範圍、也位在離水地帶,但該案結論卻是若正式公告後確定位於重要棲地內,再展開500公尺內的生態監測。公司副總經理王雲怡強調,A01不在海上,而是在堤岸內,他們不願輕易放棄A01,將繼續和林務局溝通。

爭取保留蟾蜍山 民間提報煥民新村為歷史建物

2014年7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位在台北公館鬧區旁的蟾蜍山煥民新村,為一稀有的山城眷村,但也面臨拆除危機,雖去年夏天在名導演侯孝賢等人聲援下暫時逃過拆除命運,但前後任地主國防部與台科大至今仍未明確允諾保存,民間主動向北市府提報「歷史建築」,30日上午在文化局文資審議大會進行討論。(編輯室 2014/7/30  22:38更新:北市府文化局晚間發佈新聞稿,決議將蟾蜍山登錄為文化景觀,後續保存之規劃,將在山坡地安全前提下,以自然生態、集體生活記憶、學校後續活化運用為原則。)
煥民新村前後任地主國防部與台科大至今仍未明確允諾保存,民間主動向北市府提報「歷史建築」。攝影:賴品瑀。
今年3月文資小組曾為此案到煥民新村現勘,雖然到場5位委員肯定其有獨特的文資價值,卻又傾向房舍沒有保留必要。但由於煥民新村為蟾蜍山聚落的關鍵核心之一,且文化部月前才啟動了蟾蜍山聚落整體的調查計畫,若煥民新村在此次會議未取得文資身份,因此導致拆除下場,恐再添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的憾事。在審議中,文化局局長劉維公將此列為考量要件之一。因此在文化局正式公布會議結果前,民間預料此案也許會等調查結束後才有定論。

見證台北公館起源、移民歷史記憶

蟾蜍山位於公館圓環旁,早在清代時便是進出台北城的重要通道,因此逐漸形成聚落,可說是「公館的起源地」。
二次大戰時,國軍與美軍在該地成立聯合作戰中心,對台海局勢產生關鍵影響的同時,也來了一批軍人在該地落腳,除了建造煥民新村為眷村外,沒有分配到宿舍的也在周圍自行建屋,再加上台北發展過程中不斷遷入的移民,也成為一個機能完整的聚落。

「拆掉的是精神」  居民不捨、藝文界聲援

蟾蜍山部分區域在1990年代時劃為鄰近的「台灣科技大學」的公館擴建預定地。其中屬於國防部的「煥民新村」39戶,原訂在2013年7月底拆除,並以「素地點交」的方式移交給台科大。在民間奔走下,雖目前煥民新村住戶已獲國防部安置,但房舍尚未拆除。
煥民新村與蟾蜍山所擁有軍事要塞位置圖
對居民而言,煥民新村與蟾蜍山實為一體,「他們搬走以後,我覺得好失落。」蟾蜍山居民葉媽媽1963年開始定居,表示鄰里間感情非常好,東家借點糖、西家借點醬油,總是彼此互相照應,她更長年照顧著聚落中的所有小孩。葉媽媽指出,這裡空氣好、景色好,現在也常有人來參觀、拍片、拍婚紗,如果能保留下來,絕對是值得的。
侯孝賢等電影人為蟾蜍山請命除了當地居民不捨,去年當地保存行動起跑後,包括侯孝賢等藝文界人士也出面聲援。
當時參與侯孝賢電影「尼羅河女兒」、「戀戀風塵」的電影人王耿瑜表示,尼羅河女兒在蟾蜍山實景拍攝,巧合的是戀戀風塵也有場景在文化局所在的剝皮寮周遭,她希望蟾蜍山也能如剝皮寮一般獲得保存,王耿瑜表示,30多年前台灣新電影浪潮湧起,但近年她一一回顧,卻發現當時的場景卻一個一個消失了,她感嘆拆除掉的其實不只是物質,更是精神。

學者:蟾蜍山、寶藏巖為一體  妥善保存、台北加分

王耿瑜提到剝皮寮的保存,好蟾蜍工作室負責人林鼎傑回應,其實剝皮寮與煥民新村類似之處還有同樣是校地,剝皮寮原為老松國小校地,且維修之前的狀況比現在的煥民新村更差,一個國小都能如此重視文化資產保存,台科大卻一再聲稱無力維護,只求盡快拆除成一片素地,實在說不過去。
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劉可強10多年前參與寶藏巖保存,讓自力造屋的居民得以留下來生活的同時,也活化了當地,讓許多文化、歷史在那裡滋養,「這對台北絕對是加分,不然紐約時報怎會特別推薦?」劉可強表示,蟾蜍山與寶藏巖兩者為一體,且煥民新村更是當中的重點,若能妥善保存,將讓更多元的文化在台北繼續發酵。

台科大硬要拆?  先安置好居民再談

出面提報煥民新村為歷史古蹟,「好蟾蜍工作室」負責人林鼎傑表示,煥民新村是蟾蜍山聚落的關鍵核心,而他們選擇提報為歷史建築而非更嚴謹的古蹟,就是希望在取得文資身份後,不但能保下煥民新村,也方便之後能靈活活化與爭取維護資源,更有助於蟾蜍山聚落整體的保存。
林鼎傑指出,若台科大執意拆除,將會受限撥用校地當時的附帶安置條款,要求校方須妥善安置周遭居民後才能開發,且開發過程需經都市設計審議,台科大10多年來,便是因為提不出安置計畫而始終無法有所行動。因此即便台科大拆除煥民新村,也僅能得到一片素地無法進行建設。而一向期待儘早拆除的台科大校方,則在這次會議中表示已經展開安置、開發可行性等評估計畫,大約將在年底出爐。

好空間激發設計創意  台科大學生盼校方保留

不但民間一再建議台科大直接接收現存眷舍,規劃為設計、建築等創意學系的工作室,讓學生馬上就可以享用,侯孝賢也曾建議可效法坎城周邊的小城裡,不少工匠在類似的空間裡生活與創作。台科大學生也逐漸關心此事,甚至去年學生會選舉,將保存蟾蜍山列為政見之一的候選人也當選學生會正副會長,他們舉行工作坊、攝影展、導覽等行動,讓更多學生認識蟾蜍山,也希望能與校方再做溝通。
「作為宿舍、創業計畫的基地都很好,我們覺得並不需要馬上拆掉它。」台科大應用外文系學生曾仲毅表示,也指出類似作法已有有先例,像台北教育大學提供「臥龍29」這樣的空間讓學生運用,便是值得參考的規劃。

生態聚落的嶄新可能  民間盼及早指定歷史建物

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將參與文化部文資局開啟對蟾蜍山聚落整體的調查計畫,表示蟾蜍山介於「文化地景」、「歷史建築」之間,卻也不盡符合任何一者的定義,也因此,他們的調查可說是在尋找另一種「聚落」的定義,蟾蜍山也可用聯合國目前常提出討論的「生態聚落」來討論,但這在台灣還是很新的概念,若能藉蟾蜍山來引進,也是很好的機會。
此研究計畫預計將在明年6月完成,但若等到那時才決定煥民新村的生死,也將造成困擾,空軍司令部軍眷服務組高組長表示,要不要拆除端視台科大決定,台科大要求素地點交或願意直接接收房舍,國防部都沒有意見,但國防部的拆照在明年1月到期,若不即早決定,將讓國防部面臨與拆除工程廠商的違約賠償;如決定不拆,國防部就會盡快處理解約事宜。林鼎傑也表示,若歷史建物的指定還要繼續等下去,這段期間沒人維護將加速屋舍毀壞,因此他還是期待能盡快通過。

澎湖低碳島風力發電改設草生地 通過環評

2014年7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澎湖低碳島」計畫中,也包含了在澎湖建設風力發電系統,台電計畫擬於澎湖縣白沙鄉、湖西鄉等處設置11部風機,此計畫於30日的265次環評大會獲得通過。
在低碳島計畫中,目標風力發電3.2萬瓩,而台電計畫建置11部風機各約3,000~3,600kW之風機,總裝置容量為3.3~3.96萬瓩。這些風機將在湖西鄉龍門場址有6部、白沙鄉講美場址2部、白沙鄉大赤崁場址3部,所發電力將以地下電纜引接到尖山電廠。
風機位置圖

風機選址修正  台電將栽2公頃防風林作補償

此案於2013年4月送審,當時由於部分選址地點在防風林內,而遭小組要求補正,台電修正為多位於草生地雨林木稀少區域後,獲得林務局同意,在2014年5月的第二次初審便獲通過。
台電在此案向林務局租用4,375平方公尺的土地,並將栽植2公頃的防風林作為補償,約定種植密度為3000株/公頃,而6年後存活率必須達到70%以上,並交還給土地管理機關國有財產署管理。對此,環評委員龍世俊要求釐清,種植6年後維護這些樹木的權責單位為何?是林務局、國產署或仍是台電?
而台電當場表示願意負責。另有委員鼓勵台電承諾更高的存活率;台電則指出澎湖較缺水,要再提高存活率恐怕有難度,最後仍維持70%的承諾。

減少鳥擊  將調整風機位置、裝警示燈

至於鳥類撞擊風險,以大赤崁場址擁有較豐富的種類,包括了北雀鷹、赤腹鷹、魚鷹、紅隼、鳳頭燕鷗、小燕鷗、八哥、紅尾伯勞與燕鴴等保育類棲息。水鳥與過境猛禽則較少在防風林棲息。
台電表示,將提出對策,包括調整風機位置、裝置航空警示燈與增加鳥類監測頻率從每季一次為每月一次。

避開衝擊許厝港濕地路段 航空城聯外道路通過環評

2014年7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桃園航空城29日在通過都委會審議後,其聯外道路「國道2號大園支線」也在30日下午環評大會獲得通過。此路曾遭遇當地居民與工業區的反對,在北移路線,減少徵收面積與避開許厝港濕地後,獲得通過。至於從計畫中刪除的「台15-61」路段則將另案環評,高公局表示將繼續溝通,並未確定放棄該段。
計畫道路鄰近地區相關計畫區位分布示意
「國道2號大園交流道至台15線新闢高速公路計畫環境線新闢高速公路計畫」開發單位為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計畫位於桃園縣大園鄉,路線西起「台15線」往東銜接至「國道2號大園交流道」,視為航空城重要的聯外道路。
此路線採高架結構,主線全長約2.538公里,其中的1.638公里為新闢道路,東銜接國道2號大園交流道,西則銜接台15線。
此案原在2013年1月以「國道2號大園交流道至台61線新闢高速公路計畫」進行環評審查,不但當地居民與大園工業區不滿徵地皆反彈,同時也衝擊了國家重要濕地許厝港濕地的生態。
當時遭審查小組以「建議認定不應開發」及「建議應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兩案並陳送大會決定的結論。
2014年2月高公局提出先進行「國道2號大園交流道─台15線」路段的環評環境影響評估,而左側的「台15線─台61線」段則先取消,待濕地保育法及相關施行細則確定後,再另案辦理環評。經第256次大會將本案名修正為「國道2號大園交流道至台15線新闢高速公路計畫」後退回專案小組重審,並在6月的初審小組取得通過建議,於本月30日第265次大會確認通過。
至於將另案環評的「台15-61」路段,則就衝擊許厝港濕地與大園工業區的部分,但高公局並沒有打算放棄,仍表示將繼續協調,並等待濕地保育法及相關施行細則確定後,仍會提出計畫。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爭居住權 華光居民狀告4部門 行政訴訟將開戰

2014年7月2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法官顧華光 讓housing right發光!」雖然在遭法務部控告「不當得利」的民事訴訟中落敗,但華光社區居民仍不放棄討回公道的權利,向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法務部、北市府、內政部等四個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29日上午即準備庭第一次開庭。
28日上午,居民與聲援的人權團體,選在其中一位提告居民余賜秦的住宅原址舉行記者會,目前該地已遭夷平,成了一片草地。
出面提告的余賜秦與聲援團體,在余家原址前舉行記者會
身坐輪椅,鼻子上還插著管,余賜秦激動唸著前夜寫的講稿,用「晴天霹靂」、「飲恨泣血終身」、「度日如年」等詞訴說遭迫遷的悲憤心情,更直指若政府辦事能有長期提供協助與陪伴的大學生們一半功夫,「小民便感千恩萬謝、叩頭跪拜」了。
余賜秦出示一筆一畫寫下的講稿2007年底,行政院提出四大金磚計畫,提出將華光社區改造為「台北華爾街」,並開始對居民提告「不當得利」的民事訴訟,更要求違建戶被要求自行拆屋還地,繳交不當得利及土地使用補償金,並依法進行凍結帳戶、扣薪水1/3的強制執行。居民受罰金額從數十萬到數百萬都有。
但從歷史脈絡來看,華光社區這樣的「歷史違建」,融合了從國民政府抵台之前,就已居住於此的日治、清領時期居民、跟隨來台的法務部員工,在法務部默許下自行搭建房舍者與1950、1960年代的城鄉移民,三批陸續落腳於此,不但部分「違建戶」的居住事實先於政府對違建的法律規範,且長期下來,政府對每一戶收取水電費用、發放門牌,甚至有少數住戶繳納房屋稅、營利事業稅,都是不容抹滅的居住事實。因此政府不談安置,卻以司法手段取得土地,遭民間團體指控違反了兩公約中的「居住權」。
「這樣利用司法手段壓迫人民,任何一個法律人都不能接受。」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高榮志表示,此次協助居民提起行政訴訟,除了要控訴國家暴力之外,更要解決居民的安置與不當得利處罰。高榮志解釋,當局以國產署的「各機關經管國有公用被佔用不動產處理原則」,在沒有對等協商的狀況下,便以「訴訟排除」、「返還不當得利」的手段趕走人民,根本是「拿著雞毛當令箭」,此舉完全抵觸了兩公約中的居住權,而兩公約經立院通過,已取得國內法的位階,當然高於不具法律位階的「處理原則」。
高榮志指出,兩公約中關於居住權的條文,明列迫遷居民是最後的手段,但法務部卻憑據著一紙處理原則,高喊依法行政,在開發計畫都還沒擬定的狀況下便開始強拆,造成居民四散,目前當地荒草一片的現狀。但高榮志也表示,居住權與所有權不同,對國內還是相當新的觀念,但仍期待行政法院能有此概念,做出正確的判決。
華光社區已經夷為平地,甚至開出太陽花,但開發的細部計畫仍未擬定。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周伯峰則表示,身為民法學教授,他必須說之前的民事法庭判政府勝訴是錯誤的。他解釋,政府以「不當得利」控告居民,但國家並非私人,且負責管理公務,若發生有私人能在當中達成所謂「不當得利」,則表示,管理上有所失職或是圖利,因此若要追究,應該首要先移送、懲戒自己才對。而且當時民事法庭面對此案是由政府提告的狀況,其實就應該直接將此案送進行政法庭,而非繼續審理下去。
又因為政府不是私人,周伯峰認為政府在民事法庭「所有物返回」的主張是錯誤的,因為國有財產就是全民所擁有的財產,當然要以照顧人民為優先考量。
「依法行政,其實是不流血的殺人!他用告遍你全家的手段來掩蓋自己失職的事實。」長期協助關廠工人抗爭的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 陳秀蓮痛批。
「國家有錯,當然就要賠償!」因此周伯峰認為,行政法院應該糾正並彌補之前民事法院犯下的錯誤,雖然華光社區已經全數拆除,但至少要以妥善安置來彌補。至於不定得利的罰款,不但應該停止向居民追付,之前已經繳交的則應該返還給居民。
到場聲援的學生們則表示,漫長的訴訟過程展開,將會持續號召公民前往旁聽開庭,做好「法庭觀察」,而首次開庭則在29日上午09:50,於臺北高等行政法院第六法庭進行準備庭的開庭。

航空城再闖都委大會 居民營署前怒打「炒地蟑螂」

2014年7月2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即便目前社會對政府徵收土地已相當反感,但計畫大規模徵收的桃園航空城在上月24日的都市計畫大會決議退回小組重審後,營建署旋即在本月17、18、22三天密集安排4場專案小組會議,並在29日上午再次舉行大會。
此次會議取消了之前居民與社團代表10人可進場發言機制,讓自救會等民間團體質疑「黑箱作業」,而在烈日下守著營建署大門前,對「炒地蟑螂」又打又踩。
P1100474

自救會:無公益、必要性  再多人同意都不該徵收

目前航空城採區段徵收的面積已修改為3,103公頃,但範圍仍相當廣大,影響居民眾多。此次會議中,仍有蘆竹村水尾地區的富國路、八股路、捷運G14站周遭與宏竹村仍在爭取劃出計畫外;而之前已獲得劃出的有自強社區、三腳村與埔心三塊厝(又稱兩河流域)等地區。
其中三塊厝在仲介積極奔走下,極有可能再次遭到劃入。支持方民眾也到場不停大喊「我愛航空城、航空城愛我」,強調同意的居民佔大多數,不應讓少數人阻礙了發展。
但自救會與聲援團體則反駁,若徵收沒有充分的公益性、必要性,那麼再多人同意都不該徵收,三塊厝既然之前可以劃出,便表示並無徵收必要。他們更指出,對住戶的意見調查中其實充滿欺騙,例如有人只同意徵收持分的土地,卻遭誘導簽下連自己私有土地也同意徵收的文件。
P1100481

徵收2千頃農地  以6.5頃農業專區補償

宏竹村、三塊厝、蘆竹水尾地區目前多屬特定農業區,遭劃為住宅區,而區域內共有2,000公頃的農地,卻將以僅6.5公頃的農業專區作補償。因此自救會氣憤表示,「這就是炒地皮!」他們更帶著自己種植的農作,證實他們仍在從事耕種。「我家附近就是稻田、埤塘,這就是我們的小確幸!」「現在一整片的太陽花正在開,請你們來賞花吧。」居民紛紛表示,他們在農村安居樂業,為何政府要徵收這一切。
G14徵收地居民黃阿桂更表示,農作了大半輩子,生活與土地不可分,如今要她搬家,就等於要她等死。而徵收特定農業區的聽證會,交通部則承諾在10月舉行。他們質疑,聽證會尚未舉行,就要通過整個計畫徵收範圍,實在太不合理。

5500億一次開發  恐拖垮桃縣財政、債務全民買單?

台灣人權促進會成員邱伊翎指出,自救會的成員遍佈航空城計畫內各地區,他們除了爭取範圍縮小、將自己的土地劃出外,更要求先暫停一切審議程序,進行全區聽證。邱伊翎強調,整個航空城以增建第三跑道名義而起,但至今第三跑道卻還沒有進行環評,必要性跟選址都還沒有釐清,但外圍的航空城卻大動作加速進行,航空城案的公益性與必要性都無法服人。
台灣人權促進會成員王寶萱更強烈呼籲都委會不能同意此案一次開發。王寶萱指出,目前交通部與桃縣府都堅持不分期,營建署雖出交通部一次開發、桃縣分兩期的方案,但卻是在第一期就開發了絕大多數,只有東北方少數範圍列為第二期,且啟動門檻並不高,只是表面上的分期分區。
王寶萱解釋,航空城將耗資5,500億,而桃縣府將向銀行借貸取得經費,若一次開發,恐怕拖垮財政,讓全台灣人一起買單背債。且若航空城一次開發,便是不願落實成長管理,此舉是藐視都計專業。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華光拆而不散 仿聲鳥藝術展 續談土地正義

2014年7月2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雖然華光社區已全數強制拆遷,目前所在地也已遭夷平整地,但是否就此走入遺忘?其實拆遷前後仍有不少行動持續介入此事。「這群行動者如同金磚上的仿聲鳥,他們訴說著來自華光的各種聲音、各種影像,交織出的是事件過後,議題的熱度持續被傳唱、維持。」 台北藝術大學學生曾馨霈策劃了「金磚上的仿聲鳥 」展,以攝影、裝置藝術、錄像作品、社區報與舞蹈,繼續討論著土地議題。
金磚上的仿聲鳥特展海報

不同土地、相似劇情  仿聲鳥傳唱莫忘華光

近年從樂生、士林王家、華光社區、大埔等地的抗爭行動中,可以看到台灣不同的土地上,一再重演著相似的悲情、憤慨、無奈、不捨,在曾馨霈的眼中,都市更新不但沒有帶來雙贏, 卻反而造成支離破碎、家破人亡。而在行動中不斷有人選擇以各種方式參與,就像是「仿聲鳥」一般。
「仿聲鳥,是鳥類嘲鶇的俗名,生活於西半球,體型小色灰,外型並不特殊,但善於模仿,有非常婉轉的歌喉,能將聽過的聲音加入自己的歌聲當中,小嘲鶇大量生息於城郊,常棲息於高處鳴囀,能奮力保衛其領域,甚至在夜間也鳴叫。」
P1100435
「為了不要忘記。」曾馨霈指出,華光社區拆除完畢後,隨著更多更多的事件與議題發生,社會很少再來回頭看華光社區。但事實上,事件仍未劃上句點。
目前除了老樹、文化資產仍在爭取保護外,居民們也正要展開行政訴訟,而且,目前華光細部計畫正在規劃中,居民與民間團體仍在爭取著重視原住戶安置、興建公營住宅、保留文化與歷史紋理、國土利用及資源分配等原則,因此在此時辦展,不但要華光社區的美與歷史脈絡被更多人理解,更要嚴格檢視現在計畫草案的不足和缺失。
P1100441
參展者包括蕭紫菡舞蹈劇場與攝影師沈君翰、《華光抗報》、豪華光、楊哲豪、李政曄等,他們陸續在華光社區拆遷前後等時間點關心並介入議題,有的以身體親臨被拆棄的土地,控訴著傾斜的居住不公;有的則由反迫遷小組改組而成,繼續深入社區連結人脈網絡,關心並為大部分處於弱勢的居民發聲;有的則拿起相機,記錄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動一靜、一事一物;還有於華光社區拆遷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看,對於未來的華光進行想像。
蕭紫菡去年底選在華光廢墟上起舞,除了吸引民眾到現場關心,特異的場域氛圍更讓演出顯得憂傷而充滿反思,而當時沈君翰為演出進行一系列攝影,在這此的展出中,他重回華光原地撿回部分殘骸,與照片融合,進行了再一次的創作。
可見他將屋舍拆除後留下的鋼板與照片結合、而拾回的雨傘、鞋子等生活用品,也與照片相呼應,甚至以鐵絲穿刺纏繞照片,造成影中人遭綑綁、操縱、壓制的奇特景象,這些破壞讓作品不再只是當時演出的紀錄,反而更有力量。

走入社區辦報  推動居住權資訊公開

《華光抗報》則是走進社區,將居住權的運動資訊與社區相關動向提供給居民,抗報是由華光社區居民、學生訪調小組及文資、樹保等民間聲援團體戮力合作發行的社區性雙周報。
編輯小組成員楊宜靜表示,2013年8月底,法務部執行最終拆遷後,居民四散、各自尋覓安身之所,居民們他們離開熟悉的生活脈絡,有人投宿親友家,有人在艱苦條件下自行租屋,僅少部分弱勢住戶遷入租期僅3年、租金仍昂貴的中繼住宅及平宅。
為了持續關注居民搬遷後的生活處境,並維繫社區內部串連與共識,《華光抗報》也在同年10月創刊,以透過家庭訪視、政策回應、新聞整理、講座與活動紀錄等文字、企劃工作,以寄送及開會讀報的方式,讓居民能夠連結,像是社區間的「聯絡簿」一般。
P1100447

好諷刺! 失去社區,報仍獲獎

目前《華光抗報》已有11期,目前仍在持續發行。但最諷刺的是,這份已失去社區的社區報,卻在2014年2月文化部「社區比報─優良社區報選拔活動」中獲得「社會議題類特別獎」。
楊宜靜強調,抗報有「串門子」的功能,也持續提供其他社區面臨相同狀況的求援訊息,他們將會繼續尋求支援,要繼續發行下去。

多種形式創作  促藝大生反思議題及自身

兩位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楊哲豪、李政曄,透過媒體實踐課實際走訪華光社區,做出「豪華光計畫:華光社區影像探查」利用口述訪談與攝影,以旁觀者的角度觀看、後設回想拆遷過程,並提出自身想像,與影像交織。而在這支影片後,他們又各自有了創作,對華光社區、居住議題、社會運動,提出更多的想法與疑問。
李政曄在拆遷中的華光社區中撿拾廢棄的建材,搭蓋出民間常見座落於傳統社區內的小型土地公廟,但卻是叫做「無土土地祠」。李政曄指出土地公原是土地的守護神靈,但現在卻沒有可守護的土地,反讓應該固著於土地上的土地公廟成為漂泊的孤魂,成了流浪的土地祠、空缺的土地祠、只能被展示的土地祠。
楊哲豪則在參與了華光、318學運等等行動後,對自己有了一些反省,反思在現場紀錄拍攝的自己,是身為曾經的運動參與者?從事各種實踐的藝術家?又或者是保持距離的訪談者?因此楊哲豪訪談了與自身相似,同樣來自藝術大學的學生,他們在參與社運中都汲汲營營於要做些「藝術」出來,但這些在社運場域出現的「藝術」,到底可能的效用及影響又是什麼。
「金磚上的仿聲鳥 」展覽資訊】
  • 展期:持續到8月22日,每日11:00~18:00(週日休)
  • 展出地點:覓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2段9號12F)
  • 詳細活動內容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