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離岸風電政策環評 採「區塊開發」主動排除生態區

2016年3月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相對陸上風機由業者各自開發,發生許多衝擊居民與環境的選址爭議,經濟部能源局對於離岸風電,轉採取「區塊開發」,仿效英國經驗由政府負責規劃場址,並先列出排除範圍 。9日在環署進行政策環評,雖然環署認同區塊開發的立意良善,但認為對於漁民權益、候鳥的相關調查仍遭要求補強,環評委員表示,也想更理解3個示範區現況,因此此案仍須補件再次進行小組會議。
20160309離岸風電政策環評
能源局指出,西岸離岸風電潛能佳。攝影:賴品瑀
行政院在2012年喊出「千架海陸風機」計畫,長程目標更瞄準2030年離岸風電達到4,000MW,將與陸域合計達到5,200MW。目前包括福海、海洋、台電3個示範區已陸續起跑。
在能源局的評估中,台灣風力資源的潛能合計147GW,集中在北起富貴角、南至貓鼻頭的西部海域,低潮線以外至水深50公尺之間的範圍。
但西海岸許多風場同時身處生態敏感區、漁場、航道等地,因此能源局此次在政策環評中,提出區塊劃設的原則,先列出排除範圍,包括濕地、定置漁業區域、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白海豚重要棲息區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及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區、重要野鳥棲地等涉及漁業、國防、航道、工業、文化資產的區域。
20160309離岸風電政策環評
20160309離岸風電政策環評
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多項生態相關區域都獲排除。攝影:賴品瑀。
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蘇金勝解釋,排除這些範圍後,西海岸可開發的風力資源潛能約尚有23,000MW,但仍要考慮地質、技術等限制,並非全部可行。至於東海岸,則因為風場不若西岸有海峽效應、水又太深,颱風多容易毀壞設備等不利狀況,且目前電力負載需求仍集中都在西台灣,而未將東海岸劃入區塊內。
據能源局掌握,目前至少有五、六家國內外廠商對參與台灣離岸發電有興趣。若要在2030年達成4,000MW,換算起來,每年必須完成架設7、80風機,因此能源局提出區塊開發的策略。
若依現況,是採自由競爭,能源局公告潛力場址後,由開發商自行選址申請開發。但能源局這次打算循區塊開發政策,將由政府各部門先進行協調整合,預先迴避敏感及保護區位,將國家環境政策與海域空間整體利用規劃在前端就列入考量,由政府先擬定環境影響因應對策,作為個案環評指導方針,能源局認為,此舉可加快離岸風機的發展速度與品質。
區塊範圍將每3年公告一次,每次公告約500至1,000MW之間。能源局指出,優先進行的區塊將是環境衝擊低、操作維護容易、風力有10m高平均風速、水深與地質條件最適,及電網併接、工程施工條件較方便者,預計每個區塊接介於20至130平方公里。
由於能源局在此環說書中,已將八成以上的環評委員、政府機關意見參採,會議當中多數代表都表示無意見。然當地漁民權益與候鳥相關,受到較多討論。
漁業署提出開發若涉及漁會、漁民權益時,應由能源局協同開發單位與當地漁民團體建立協商平台,並且應該對如何向當地漁民進行意見諮詢與協商列入環評辦理的指導中。彰化縣府也提出目前的福海示範區,與當地漁民的溝通還有待加強。旁聽民眾也認為能源局應該在政策環評過程中,到當地向漁民召開說明會。
營建署代表則對於所提出「排除候鳥遷徙路徑」的建議僅獲「部分參採」有所質疑,能源局則解釋說,是由於目前尚無類似資料,但會從三個示範區開始建立資料庫做起,將進行鳥類遷徙的相關研究,建立環境背景資料庫提供後續個案開發參考用,並會規範個案環評進行鳥類調查分析,據此選擇適合的風力機組規格。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戰勝「病態建築症候群」 小盆栽一週見效

2016年3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長時間待在室內的現代人,若發現自己有嗜睡、易疲勞、無法專注,甚至頭痛、噁心、皮膚乾癢等狀況,很可能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解方正是從改善空氣品質做起,環署8日下午發佈可淨化室內空氣的植物,指出若在室內空間中,每一平方公尺放置兩盆9公分盆徑的植栽,一週左右便可讓空氣品質大幅改善。
20160308淨化室內空氣植物
這些植物分解揮發性有機物的效果最好。攝影:賴品瑀。
環署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指出,室內空氣品質不佳的來源大致有對外門窗的落塵、人類活動密度高處產生二氧化碳、新裝潢、電腦與表機等電子產品釋放甲醛、苯類與臭氧,浴廁排泄物的氨等。除了加強通風換氣、加裝污染源防治設備外,還可以挑選適當的植物,一週內便可能讓二氧化碳濃度降低10~17%、甲醛26~47%、及落塵23~43%,是最自然環保的淨化室內空氣方法。
環署發佈「淨化室內空氣植物居家生活版」,提供相關室內植物淨化空氣及維護管理資料。參與這項計畫的台大園藝系教授表示葉德銘表示,植物淨化空氣的原理有三,包括藉由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利用酵素將甲醛分解,轉換為植物生長的養分,而葉片較凹凸甚至有絨毛的植物,則因這樣的特性有吸附落塵的物理性效果。
袖珍椰子、心葉蔓綠絨、非洲堇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火鶴花、中斑香龍血樹、白鶴芋最能分解甲醛、非洲菫、鐵十字秋海棠、皺葉椒草則可吸附落塵。
20160308淨化室內空氣植物
台大園藝系教授葉德銘。攝影:賴品瑀。
葉德銘表示台灣得天獨厚有很多植物,建議可以根據需求,做多樣的搭配。「植物長得好淨化空氣的效果才會好」,葉德銘更提醒照顧室內植物首重光線的提供,如果環境太暗,應該提供人工照明或移往較明亮的地方。至於如何判斷需要澆水,則是將手指深入盆土下兩公分處測試,乾了才需要澆水。

面對核廢玩真的 民間籲新國會提預算、法案

2016年3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8日上午於立院舉行「福島核災五週年省思 台灣的廢核關鍵」座談會,強調核廢問題將是新政府、新國會最艱困的挑戰,除了要落實對蘭嶼的低階核廢料遷場承諾,即將除役的三座既有核電廠的萬束用過核燃料棒等核廢該何去何從,更到了面對的時候。
20160308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舉辦座談,提醒新政府新國會面對核廢。攝影:賴品瑀。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言人崔愫欣表示,在本週末的312廢核遊行訴求中,對於新國會的期望有包括,非核家園法排入優先法案,核電除役時間表入法;刪除核四封存預算,直接廢止核四;經濟部儘速啟動低階核廢料遷出蘭嶼計畫,落實承諾;刪除核廢料境外再處理預算,儘速啟動核廢相關立法;積極推動能源稅立法;輻射食品嚴格把關。
因此遊行主辦單位正在邀請立院各黨團,希望他們能在遊行當天上台跟人民說明將在新國會如何運用立法的力量落實非核家園。崔愫欣更指出,相對於核四封存、核一二三除役,都已在近年已取得社會共識,目前核廢問題仍無共識,甚至無解。

落實核廢料遷出蘭嶼  希婻‧ 瑪飛洑:提出預算與法案才是真的

「立法院明確提出遷場的預算才是真的」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希婻‧ 瑪飛洑表示,蘭嶼從1991、1995年就開始不斷要求台電提出遷場時間表,卻直到1999年陳水扁擔任總統時簽訂新伙伴關係,承諾2002年將核廢料遷出蘭嶼,卻至今仍未遷出,即便土地租約已經到期, 蘭嶼居民已在2012年發表土地永不續租聲明,但未盼到當局明確的作為。希婻‧ 瑪飛洑認為,蘭嶼低階核廢料遷場不能是口號,新國會新政府在預算與法案有實際動作,才能獲得信任。
希婻‧ 瑪飛洑表示,目前蘭嶼訴求的是全面檢測輻射、擬出除污計畫;土地租約過期、儘速遷離蘭嶼;島上居民健檢、調查流行病學;制訂特別條款、保障蘭嶼權益。希婻‧ 瑪飛洑更指出,蘭嶼持續要求全面健康檢查,與流行病學研究,確認族人所受的核廢影響,尤其之前蘭嶼貯存場的檢整工程,島上約有2000位中壯年族人曾參與,卻從未有任何的後續追蹤。

福島戒嚴令解除  已回歸日常?

福島核災事發五年,日本當局宣布解除疏散令,但是否等同於核災已經過去,災民生活已回歸日常?旅日作家劉黎兒強調,除了日本現在現在還是處於核災緊急狀態,戒嚴令根本還沒有解除外,目前災區仍有不少是「放空的鬼城」狀態,即便疏散令解除,回去的人數不到原先1/10,且大多是只有遷戶口。而之前福島縣也已經宣布放棄對山林的除污,劉黎兒質疑,僅對住家的土地進行除污,但一陣風雨便讓山林的輻射再次擴散,並無意義可言。(推薦閱讀:追蹤福島核災系列報導
綠色和平再生能源專案主任蔡絲婷提出「福島/車諾比 2016核能之殤報告」摘要,檢視五週年的福島核災、30週年的車諾比事故的後續輻射污染情形,及對災民在健康與社會層面所造成的影響,指出除了當時從核電廠到政府無法即時反應外,從災後緊急疏散、長期管理數十萬流離失所的災民、到廣大受污的社區與農業用地,政府始終無法提供完善支援與賠償。而這份報告將在9日當天開放全球下載。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家鄉核廢怎解? 北海岸居民邀青年312訪核電廠

2016年3月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週六312廢核遊行即將展開,這是2011年福島核災後,台灣第六度舉辦大型反核行動,今年訴求「告別核電、面對核廢」,而身處核一二四廠的北海岸居民,跟向遊子們喊話,廣邀當天上午青年返鄉走訪核電廠周邊,回顧建廠前地方樣貌、人文與生態,更要一起討論核電廠除役後對地方的期待與想像。
20160307北海岸312活動記者會
北海岸居民邀請312上午實地走訪核一二四廠。攝影:賴品瑀。
此活動將由遭核一二廠夾擊的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與對抗核四至今36年的鹽寮反核自救會主辦,他們將在當天上午從北市自由廣場、新北市淡水捷運站、基隆客運終點站發出三台「返鄉核廢專車」,邀請當地出身的青年們在參與下午凱道出發的大遊行前,先回鄉面對核一二四廠,向反核先烈前輩致意,更宣示將承先啟後,要求政府面對老舊核電廠與核廢料處置這些刻不容緩的難題。(延伸閱讀:金山青年拍「北海老英雄」 再現北海岸反核身影

核電廠就在家附近  北海岸居民籲蔡英文宣布停建核四

北海岸面臨核一二廠冷卻池的用過核燃料棒爆量存放、露天乾式貯存計畫又遭質疑非常危險,在核廢料貯存廠址難產的狀況下,恐怕未來仍要長遠以核廢為伍。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表示,當地團體今年的行動提出訴求為「核一二廠冷卻池滿就停機,降低核災危險;反對未經核廢選址、設施選項廠內現行乾貯;除役的目的,在還我乾淨土地、非變相開發;未來廠址再利用,需考量居民的期待與發展;核四廢止不封存,趕緊變賣、歸還或再利用;核廢墟專責管理,檢討立法管制;非核家園入法,莫讓台灣成核廢亂葬崗。」
「核四應該直接廢掉,別再封存繼續坑錢!」鹽寮反核自救會會長吳文樟重申將核四直接廢掉,原址改建成博物館、遊樂場或還地於民等再利用,並對即將上任的總統蔡英文喊話,要求明確宣示核四停建,不要再拖延。
也因此,主辦單位向北北基宜首長與當地選出的新科立委喊話,點名柯文哲、朱立倫、林右昌、林聰賢、吳思瑤、呂孫綾、黃國昌、蔡適應、陳歐珀,邀請他們參與當天活動,更要求他們出來帶領社會面對核廢問題。郭慶霖強調,去年年底大選期間,雖然很多政治人物表態反核,但卻無人明確對核廢問題表達意見或給出承諾,這些政治人物不能再以拖待變。

核廢是全國問題  不該讓偏鄉獨自承擔

「政府現在想盡辦法,只想取得當地居民的同意就好。」目前已急迫卻難解的核廢處置問題,當政府分別向偏鄉居民下手,因此有「弱弱相殘」的困境。
「這不是北海岸、貢寮、蘭嶼居民個別的責任,這是整個社會都要承擔、都要面對的責任!不應該有少數地方來承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表示,「核廢料問題我們永遠不會有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只能努力找到傷害最小的方案。」但這樣的方案會是什麼,或是對誰的傷害最小,是要社會與承受核廢的「核廢災民」要一起討論、一起面對的。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狩獵是原權!」 原團指野保法違憲 替王光祿聲請釋憲

2016年3月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去年底布農族獵人王光祿因為年邁母親上山打山羊、山羌而遭以《野生動物保護法》重判6個月引起社會關注。但此個案經非常上訴暫緩執行,還在等待最高法院判決同時,228年假期間又有多位原住民獵人因狩獵遭到逮捕。為此,原住民團體與律師團4日上午前往司法院,以王光祿、潘志強兩案向大法官提出釋憲聲請,指出《野保法》第21條之1違憲,不當限縮了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權。
「請尊重我們的使命,我們有使命去延續我們的文化。」出面擔任當事人的卑南族獵人潘志強說,強調狩獵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潘志強同樣因狩獵遭判刑六個月。
20160304原團指野保法違憲 ,向大法官聲請釋憲
原團指野保法違憲 ,向大法官聲請釋憲。攝影:賴品瑀。

《野保法》規定狩獵僅限祭儀用  原青:祭儀出自生活

「台灣原住民族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儀,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不受第17條第一項、第18條第一項及第19條第一項各款規定之限制。前項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行為應經主管機關核准,其申請程序、獵捕方式、獵捕動物之種類、數量、獵捕期間、區域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野保法》第21條之1如此規定。
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文志榮指出,因此一再獲罪的原住民獵人,大多是因法院判斷他們的狩獵行為出於「自用」,而非屬傳統文化與祭儀所需。但在位階形同憲法的《原住民基本法》第19條,規定的卻是「原住民得在原住民族地區依法從事下列非營利行為:一、獵捕野生動物。二、採集野生植物及菌類。三、採取礦物、土石。四、利用水資源。前項各款,以傳統文化、祭儀或自用為限。」
原住民團體指出兩法有所衝突,有聲請大法官解釋的必要。更期待得到大法官釋憲後,再據此爭取相關法令的修正。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成員Savungaz Valincinan強調祭典、祭儀源自生活,是先在生活中有狩獵行為才會逐漸演變出祭儀。因此批評《野保法》將狩獵行為限縮為一種祭儀並不合理,也侵害了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權,因此提出《野保法》亦違背了《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國家應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語言及文化」。
「造成原住民困境的根源就是法律中的文化偏見,」學者官大偉直指。律師團統計司法院資料,指出過去十多年全國共有230位原住民獵人因上山狩獵遭司法審判,且其中97%遭以《野保法》判決六個月以上的有期徒刑,例如本案當事人潘志強遭判刑六個月,他選擇易科罰金18萬元來免除牢獄之災。此判決除了帶來沈重經濟壓力,未來他也將因《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規定,面臨獵槍執照撤銷、獵槍沒收、永遠不得申請獵槍許可的遭遇,形同再也無法以獵人身份生存。長期在台東協助的法扶律師陳采邑則指出,這項規定讓許多有前科的獵人循檯面下的管道,成為「黑數」,反增管理困難。

保育類國際列「無危」 學者更批管理個別物種數量作法是偏見

原民團體也批評,野保法第21條之1要求原住民獵人在狩獵要事先申請,甚至要提出獵捕動物的種類、數量,是違背狩獵文化的不合理規定,原住民及社區守護領域國際聯盟東亞協調員蘇德吉‧斛古更質疑目前法令對「保育類野生動物」物種的認定並未跟上國際潮流,例如原住民獵人常常狩獵的山羊、山羌在國際保育組織ICUN的紅色名單上已列為「無危」等級,水鹿數量更已多到破壞森林。因此斛古認為主管機關農委會應檢視野生動物保育名錄。
官大偉則表示,狩獵文化是對獵物、地形、棲地、獵場管理、信仰等多種知識的總合,這些獵場分配、管理規則正是現代生態學所說的「地景管理」,不需農委會以控制個別物種數量的作法,也能達到生態永續。因此他批評《野保法》是對原住民有文化偏見的法律,違背了憲法對多元文化的肯定。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垃圾白皮書420出爐 各界要求法令應互相整合

2016年3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垃圾場爆滿、拒收垃圾等現象陸續在全國多處,可說「垃圾大戰」一觸即發,環保署廢管處提出相關政策白皮書初稿,並在近日展開「家戶垃圾與事業廢棄物妥善處理共識凝聚會議」分區預備會議,3日在北區,4日、7日將接連辦中部場與南部場,檢討現行垃圾處理政策,更尋求零廢棄的目標,到場民間團體、地方政府與業者則不約而同表示,需要相關的法令能更明確、跟上國際潮流,並盡快互相整合,讓法令變得「有用」才能有效執行。
在這三場分區會議後,環署預計要在3月底前舉行全國會議,在4月20日前提出政策白皮書。
20160303垃圾白皮書北區分區會議
環署提出廢棄物白皮書初稿,並舉辦分區會議邀各界討論,攝影:賴品瑀。
據環署統計,台灣每年產出廢棄物約2,710萬公噸,其中屬一般廢棄物的家戶垃圾約830萬公噸,佔31%;1,880萬公噸的事業廢棄物則佔了68%,近7成,當中又以污泥、爐渣、營建廢棄物等一般事業廢棄物1,720萬公噸、佔91.5%,廢液、有機溶劑、重金屬污泥等有害事業廢棄物160萬公噸則佔了8.5%。
在家戶垃圾方面,垃圾產生量逐年下降,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從1998年的1.149公斤降至2014年的0.863公斤。「丟垃圾是有成本的。」到場關注的立委陳曼麗參與討論,提醒各地方政府,不管是採隨袋徵收或是隨水費徵收家戶垃圾處理費用,應該向民眾公開相關經費,讓民間理解成本有多大,不是把垃圾丟了就好。
與會的里長代表、環團表示,目前各地政府的分類不同,讓民眾困擾,需要統一並且更多的宣導。

地方政府無力回收廚餘  流入焚化爐 

在場環保團體與地方政府對於其中的「廚餘」相當關注,廚餘回收量已從1998年的0.05萬公噸大幅提昇至2014年的72萬公噸,目前再利用方式為養豬或是堆肥兩途,但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生廚餘堆肥由於受限目前法令無法販售,部分縣市在無力處理也無經費委託民間業者的狀況下,拒絕回收生廚餘,將生廚餘送入焚化爐,相當可惜;環署應該要求縣市政府自行堆肥,並協請農委會把對肥料的補貼轉向協助地方政府堆肥,再把這些成品分送給農民使用。
主婦聯盟代表吳心萍則點出賣場、超市等通路的食物浪費問題,認為將這些廚餘應該列入「事業廢棄物」嚴謹管理並公開資訊,減少廚餘量也減少碳排量。
環境資訊協會代表林育朱表示,雖然廢管處報告顯示環署歷年推了不少限塑、減少包裝與一次性用品使用,但政策的落實與成效也應該檢視。
台灣廢棄物年產生情形數據。攝影:賴品瑀。
台灣廢棄物年產生情形數據。攝影:賴品瑀。

事業廢棄物管理策略  政府部門不同調

事業廢棄物則以產業源頭減量與流向追蹤管理成為焦點。目前事業廢棄物流向,「再利用」佔了80%為最大宗,其次為委託環保局垃圾焚化爐及民營處理業者佔15%。環署提出「零廢棄」的遠景,也表示正在整合「廢棄物清理法」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為「資源循環利用法」。
至於事業廢棄物,「產品」、「原料」與「廢棄物」等認定仍較無共識的討論,由於廢清法並沒有明確定義「廢棄物」,早期依照「產品登記」來區分的作法,造成目前使用不當與產銷失衡的情況。此次有回收業者認為,許多資材落入廢棄物的分類後,便較難以利用,應該儘速正名,但環團也重申對有毒事業廢棄物的戒心,強調不該以「原料」名義進口廢五金等,以免衍生廢棄物無處可去,污染環境得不償失。
至於包括環保署、經濟部、科技部、科學園區等機關,對於事業廢棄物管理也並非同調。包括產業界期待成立產業專區,藉此避免零星的小規模業者難以管理,也認為擴大規模、強化產業資源鏈結也有助於產業發展,但土地如何取得?是否可運用閒置科學園區,經濟部提出異議,指出依照內政部對丁種建築用地工業用地的規定,無產品產出、無具工廠身分的機構並不適用,應該尋求公共設施用地,但公共設施用地是否足以提供,則仍須協調。
而流向的管理方面,目前環署與經濟部已整合出平台,但目前科學園區卻無,因此環署也希望科學園區建立一套登錄管理系統,並盡快加入平台。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焚燒核廢減體積不減輻射值 日專家籲電廠公開監測資訊

2016年3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核廢專家澤井正子週末受邀來台,繼日前對台灣高階核廢將採露天乾貯方式處理提出疑慮外,29日於座談中,再對台灣目前以焚燒方式進行低階核廢減容,提出謹慎檢測輻射、公開數值的建議。
「不管是壓縮、焚燒、或是電漿火炬的方式減容,都只是減少體積,輻射並不會消失」澤井強調。
20160229
澤井正子提出照片,顯示日低階核廢料的鐵桶因水氣腐蝕。攝影:賴品瑀

焚燒法減不去輻射  專家籲持續監測

澤井指出,為了減少低階核廢料的體積,世界各核電廠陸續以壓縮、焚燒、或電漿火炬的熔融方式來進行減容。壓縮僅是物理性壓縮,但減少體積有限,約僅能減至1/10至1/20的體積;而包括台灣目前仍採用的焚燒法,則有產生戴奧辛與放射性廢氣逸散的問題;目前國際趨勢轉向以能達到更高壓縮率的電漿火炬來熔融,但為了達到所需的中心溫度15,000度高溫,需要大量電力。然即便減少了體積,輻射與核種數量仍不會減少,仍有部分半衰期長達千百年部分輻射物質存在,須持續監測輻射數值。
低階核廢減容方式缺點
■ 壓縮法◈ 物理性壓縮,減少體積有限
■ 焚燒法◈ 產生戴奧辛、放射性廢氣散逸
■ 電漿火炬熔融法◈ 達到熔融高溫15,000度需耗大量電力
→ 減體積,不減輻射、核種,仍須長期監測。
核子工程博士賀立維補充,雖然台電聲稱國內已開始使用原能會核研所研發出的電漿火炬技術,但至少核二、核三廠都曾親口對他否認,表示目前台灣仍使用一般焚燒垃圾用的焚化爐,來處理低階核廢減容。
不過澤井也指出,目前有些使用電漿火炬處理低階核廢的核電廠,也在設法藉此提煉出鐵,要再利用作為高階核廢貯藏桶原料,同樣讓人感到憂心。
20160229
澤井正子提醒,低階核廢料減容只是減少體積,無法減少輻射量與核種,仍有千百年的半衰期。攝影:賴品瑀。

台灣輻射值高  民間質疑焚燒低階核廢散逸

而民間對於台灣核電廠的焚燒減容有諸多疑慮,質疑台灣輻射值過高,是來自核電廠焚燒低階核廢料的過程有疏失所致。例如「台灣環境輻射走調團」從2013年在全台展開監測,在全台40多處測得0.4微西弗/小時以上的偏高數值。召集人林瑞珠表示,原能會再2014曾對這些地點進行複測,數值也落在0.26至0.43微西弗/小時之間,甚至比民間數值更高。
對此,澤井表示,若台灣的確無其他可能產生輻射物質的來源,那麼的確很大的可能就是來自核電廠。因此她會建議核電廠應公佈排出口、過濾網等監測數值,一方面接受監督,一方面也是自清。澤井強調,不只是原能會與立法院應依照職權提出要求,各界人民也應團結起來提出要求,讓核電廠提供相關資料。

尚無完全阻隔輻射容器  核廢儲存僅為「拖延時間」  

放在蘭嶼的低階核廢料,早已面臨遷出時限,也獲得澤井的關注。澤井提出日低階核廢貯存場「六所村」的經驗,委婉表示「雖然沒有蘭嶼這麼隨便,但也不能說是好方法。」六所村同樣以鐵桶、水泥護壁來放置低階核廢,雖放在地下20公尺,但在無完善的排水設計下,仍然有鐵桶腐蝕的現象發生。
蘭嶼核廢料桶鏽蝕。圖片提供:立委田秋堇辦公室。
蘭嶼核廢料桶鏽蝕。圖片提供:立委田秋堇辦公室。
「人類沒有辦法生產出來任何容器來完全阻絕輻射,我們只是把問題拖延到一兩百年後。」澤井如此坦言,再次提醒低階核廢料的輻射劑量雖然比起高階核廢料低,但是有毒的核種都還是存在,仍有千百年以上的半衰期,只能盡量放在離人類活動遠一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