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4月1日降電價確定 環團發起反調降連署

2016年3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8日立院經濟委員會確認4月1日將如期調降電價,最大降幅高達9.56%,民生用電平均每戶每月降80元,工業用戶平均每月降40萬。但民間環保團體彰化聯盟與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環團,29日晚間發起反對調降電價連署,認為此時降電費並不妥,因為「降價容易漲價難」,而綠能發展尚需要挹助經費,電價調整應待新政府規劃出長期能源政策再決定。
「錢分掉就沒有了,就像煙火一樣,我們的環境跟能源結構卻原地踏步。」面對台電將5、6百億的超額盈餘以降電價方式「回饋全民」。彰化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台灣長期的低電價,讓再生能源一直無法出頭,目前台灣再生能源仍低於2%。因此她提出,除了藉著合理電價讓民眾與工業願意積極地減少用電量、減少碳排放量外,台電更應把經費投注在綠能的研發與扶持。
因此,即便這一波的電費調降幾成定局,環團仍發起連署,爭取在新政府上台時能有檢討、翻盤的機會。
4/1起電價調降,看似短期影響民眾荷包,但長期影響會是什麼?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4/1起電價調降,看似短期影響民眾荷包,但長期影響會是什麼?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燃煤發電外部成本最高  葉光芃:民眾願為防空污漲電價

施月英指出,台電提出的發電成本計算公式中,並未納入環境、健康等外部成本。目前台電大量使用核能及燃煤火力,雖能長時間連續運轉且發電成本低,但也產生許多難以處理的廢棄物,包括含重金屬的毒煤灰或放射線燃料棒等等。
燃煤發電的外部成本最高。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提供
燃煤發電外部成本遠高於其他發電方式。圖片來源: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提供
施月英提出各類發電廠成本比較表,指出燃煤發電外部成本遠高於其他發電方式;反觀綠能,投資成本與生產成本雖然比較高,但外部成本卻較低。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指出,燃煤發電的外部成本除了造成近年已受民眾關注的PM2.5空污問題,還有煤灰煤渣如何處理的難題。
燃煤發電產生的PM2.5是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中,會增加肺癌、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死亡的風險。葉光芃指出,包括18歲以下兒少、65歲以上長者、與有心血管疾病、氣喘的中壯年都屬空氣污染敏感族群,隨著人口老齡化,敏感族群將達到人口半數,這些人健康若受空污傷害,全國GDP所受衝擊恐高達7%。
葉光芃舉遠見雜誌今年2月的「國人空汙觀念大調查」結果為例,在1,023位民眾,有52%願意多繳稅,讓政府加強推動空氣品質改善工作;74%願意接受電費調漲,也要提高再生能源的比例。 
因此葉光芃認為,此時調降電價並不妥,新政府上台應擬定全面而長期的能源政策,電費要漲要降應該待政策出爐後再談。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垃圾減量淪口號? 環團批廢棄物政策缺具體措施

2016年3月29日台中訊,賴品瑀報導
為了趕在4月20日前提出家戶垃圾與事業廢棄物的政策規劃白皮書,環保署28日在台中舉行全國層級政策會議。具體的減量家戶垃圾策略、焚化廠、事業廢棄物管理最受討論。
去年10月,立院要求環署提出廢棄物處理政策,經過年底的官產學民的共識凝聚會議、與今年3月的北中南東四場分區預備會議後,環署提出政策白皮書草稿,並於28日舉辦全國層級政策會議收集各界意見,預計在4月20日前要提出完整白皮書。
420要提出垃圾政策白皮書,環署28日舉辦全國層級政策會議收集各界意見。攝影:賴品瑀。

家戶垃圾要減量  白皮書缺目標、時程

白皮書分為兩篇,一為家戶垃圾篇、二為事業廢棄物篇。
在家戶垃圾方面,從70年代掩埋為主、80年代焚化為主進步,目前台灣家戶垃圾處理策略為以「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兩途追求「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的目標。
雖然環署廢管處報告提出,台灣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已從1998年的1.149公斤下降至2015年0.851公斤。民間環保團體看來,卻認為環署在白皮書提出的具體措施仍不夠明確。
「別再只是宣導了,目標跟時間表呢?」台南社大晁瑞光這麼呼籲。對於源頭減量,環保團體認為白皮書中應該明訂要減少的總量目標與時程,也該提出更多落實的計畫,包括限塑政策、減少包裝與一次性使用等,環署應該有更多積極的作為。如學校禁賣瓶裝水、全面垃圾費隨袋徵收、推動天然材質取代塑膠等。要求在白皮書增加評估針對一次性用品、塑膠袋、飲料容器及PVC塑膠等減量,逐步納入管理,減少使用或禁限用,以食品容器為優先,並清楚標示成分、碳足跡及水足跡。
圖為高雄岡山焚化爐調漲垃圾代清費。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垃圾減量怎麼做?環團認為政策白皮書缺乏具體措施。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中央調度縣市合作  焚化廠「區域聯防」
焚化廠部分,目前台灣共有24座焚化廠營運中,以2015年紀錄來看,進廠焚燒的662萬公噸中,一般垃圾有433萬公噸、一般事業廢棄物有229萬公噸。白皮書提出,將建議優先處理家庭垃圾,有餘裕量才讓事業廢棄物進廠。同時,環保署也提出「區域聯防機制」, 由中央統一調度協調鄰近縣市的合作;而因應焚化設備持續老舊,環署將輔導地方政府研提焚化廠延役或轉型工程。

廚餘佔三成垃圾量  堆肥面臨通路問題

廚餘與食物浪費問題也獲關注。目前在一般垃圾中廚餘佔了28%,其中熟廚餘回收養豬較為順利;生廚餘的比例雖高,但堆肥面臨量能與通路問題,負責營運的鄉鎮市公所多採減量操作。
除了白皮書中提出將評估增設廚餘處理廠,並暢通廚餘堆肥去化管道。主婦聯盟台中分會主任謝文綺指出,源頭減量是根本之道,以計畫性採購和少油烹調,可避免產生廚餘和廢油。此外,尚可從重視友善種植、推廣食農教育著手。前者可確保生堆肥不污染土壤,再循環能長出健康作物;後者能減少生廚餘的產生,避免食物浪費。

事業廢棄物處理選址工業區?  工業局、科技部不願

事業廢棄物方面,不管是再利用或是掩埋,如何妥善管理都成討論重點。雖然白皮書提出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尋覓合適地點規劃設置處理設施,或鼓勵業者共同投資,以達到產業群落整合,改變目前分散林立的狀況。
但環保團體如看守台灣、彰化環保聯盟更進一步要求,事業廢棄物的處理設施應該就選址在工業區及園區內,他們認為此舉以便集中管理,且目前工業區的閒置空間仍有。但此建議除了有相關土地使用法令需調整外,工業局、科技部代表對於對於是否要概括承受非工業產生的事業廢棄物,也仍有不同看法,雙方僵持不下。
至於掩埋場選址及設置,將加強管理及監測避免產生污染,並避免設置於環境敏感區位,加嚴掩埋場設置規範。

事業廢棄物「產品」化  環團:應標示成分來源、追蹤流向

面對產業界提出料源不足、無法達成規模經濟的問題,白皮書提出將考量國內廢棄物處理量能及產業用料需求,檢討輸入廢棄物種類、數量及特性。環團則強調,在國內的事業廢棄物亂象未解決前,不應該開放進口。
而產品及廢棄物兩者如何定義、認定,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應該視產品市場價值、其應用是否違法、是否造成環境污染及影響人體健康、農漁業生產、灌溉和地下水不能使用等。謝和霖更指出,視為產品的,就應該標示成分及來源,並追蹤再利用流向。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盼落實官民對話 台大法學生辦航空城聽證模擬

2016年3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迫遷案「桃園航空城」將於4月29日展開六場聽證會,如何在聽證程序中,真正讓居民權益獲得保障,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重點。26日台大法學院學生進行了一場模擬聽證,對聽證程序提出新設計,讓政府機關能與公民對話,而非讓支持、反對民眾各說各話。
0326台大法航空城模擬聽證
台大法學生模擬航空城聽證,提出民眾能與政府對話的設計。攝影:賴品瑀。
不同於官方版由正反居民各派15名代表發言,「環境公益訴訟實務」課程的台大法學生們的模擬聽證,改採居民、需地機關民航局、桃園市政府對話的設計,而非政府機關「隔山觀虎鬥」,消極旁觀著正反兩方居民各說各話、互相對立。
雙方在聽證會前事先交換文書,在會中提出數據資料來回應與對話,模擬政府代表的一方,除了提出資料為政策辯護,也願意面對之前的錯誤。例如接受應先環評再徵收等民意。課程指導老師張文貞感嘆:「若我們的政府官員有這些學生的一半能力跟認真該有多好。」
特農區聽證4月底連辦六場  爭點包括航空城計畫必要性
航空城計畫包含桃機擴建第三跑道、自由貿易港區外,尚有桃園市政府提出有產專、車專、住宅、商業區等一二兩期都市計劃。範圍橫跨桃園東北,大園鄉11村、蘆竹鄉9村都包含在內,由於總計要區段徵收3,130公頃土地,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開發及都市計畫,將因此搬遷的人口約有1.4萬人,也引發爭議與居民抗爭。
雖然反迫遷自救會不斷提出全區聽證的訴求,但4月底將展開的聽證會,是依照土地徵收條例第10條第3項,徵收屬「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時,需以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的規定。
4月29日起連續三天,將在竹圍國中(機場園區)、大園區老人活動中心(附近地區第一期)舉辦六場次,設定由民航局舉辦。然目前此聽證會是計畫至今唯一讓民眾可以參與的一環,要討論的爭點範圍遠超過是否徵收特農區用地。
據開會公告,依之前預備聽證會結論,此次正式聽證會決定的討論爭點,將包括機場擴建是否衍生周邊相關產業用地需求,量體推估與區位選擇;航空城產業區內的住、商等分區量體、區位規劃的合理與必要性;土地徵收所衍生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永續發展的具體因應對策等。
但這些議題,若僅由對是否徵收農特區持正反意見兩方民眾表達意見,如何有效辯論?且據民航局機場工程處處長范孝倫表示,民眾在聽證會發表的意見,將作為土地徵收審查參考,也讓此聽證會更顯得無實質決定權。因此,包括立委尤美女等許多參與的法律人不斷提問「這到底是什麼聽證會?」,質疑到底是整個航空城計畫的行政聽證,或是僅談特農區土地徵收?聽證會能做出實質行政處份,或僅徒具形式?
0326台大法航空城模擬聽證
學生所設計的聽證會,比官方版本有更多交互討論。攝影:賴品瑀。

收集正反意見?  法律學者: 政府不會辦聽證會

在學生的模擬聽證會後,多位法律學者也進行座談,討論德、日、美等國聽證制度或行政法、都市計畫法、土地法 的相關法規。
學者多不認同目前台灣的聽證會僅淪為「意見收集」,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高仁川指出,國際經驗上,聽證會功能更勝過事後訴願;政大地政系教授陳立夫亦提出舉辦聽證會的機關可據此做出行政處分。
台大法律副教授林明昕指出,《行政程序法》規定聽證會一定要有正反方的設計是錯誤的,只是帶來「虛熱鬧」並加深居民對立。因為所謂正方支持機關的計畫,應由機關出面為政策辯護,而非稀釋反對者的聲音。而德國的聽證程序中,更多了專家意見、證人意見的設計,當事人可以取得諮詢與溝通。
但目前行政機關多將聽證會視為畏途,總想以公聽會取代,淪為參與民眾各說各話的場面。高仁川表示,政府機關內的文官大多沒學過、不知道怎麼辦聽證會,模擬聽證是法學教育中消失的一塊拼圖。

走到徵收才有公民參與空間  戴秀雄:被劃入只能待宰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助理教授辛年豐指出,航空城聽證會的討論內容與效力的困境,正顯示了我國土地徵收程序的問題。不同於日本與德國在計畫之初就設計了公民參與機制,台灣往往到徵收階段,才讓民眾參與討論。
「被計畫劃入,就只有待宰」。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戴秀雄更直指在都市計劃中,「前項都黑箱,直到要收尾時的公展才是唯一能公民參與的環節。」民眾對公展提出意見後,修改後的計畫卻不需再次公展。戴秀雄批評,目前空間規劃技術遭壟斷,人民只能有限度的抵抗。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盼地熱發電趕上國際 學者籲政府帶頭立專法專區

2016年3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0160325地熱公聽會
25日立委陳歐珀舉辦公聽會討論地熱政策,攝影:賴品瑀。
台灣蘊藏豐富地熱資源,其不受天候影響穩定供應的特性,更甚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有成為基載電力的潛能,25日立委陳歐珀舉辦公聽會討論。有心發展地熱產業的學者與業者強調,相關技術已有,缺的就是政府帶頭,例如提供地質調查資料與先期探勘,更應規劃地熱專法專地與簡化環評流程,讓台灣的地熱發展有所躍進。

台灣地熱豐沛  不受限氣候、可成基載

陳歐珀指出,台灣地熱發電潛能達到31.8GW ,約為11.8個核四廠,且不受天候影響,能持續提供能量,更甚於太陽與風力發電,足以成為基載電力,但再生能源的潛能之前一直遭貶低,尤其地熱更是。
前立委田秋堇亦指出,目前我國能源97%以上屬進口,這樣的高度依賴,可用「活在葉克膜」來比擬,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將是危機,「別說獨立,怎麼維持現狀」,因此她不斷向準總統蔡英文建言重視再生能源發展。

蘊藏在蘭陽溪  宜蘭地熱受期待

參與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台大地質系教授黃柏壽指出,台灣四大地熱發展潛能地區為花東、廬山、宜蘭與大屯山,而深層地熱應是發展重點,海洋大學地科系教授李昭興更指出,台灣地熱的遠景就在宜蘭和原住民地區。
學者對宜蘭深層地熱寄予厚望,表示蘭陽平原的地熱就蘊藏在蘭陽溪區域。除了多年前試辦但未成功商轉的清水淺層地熱已轉交宜蘭縣政府,繼續進行推廣與教學運用,經濟部能源局近年陸續在宜蘭的紅柴林、龍德利澤、員山展開研究計畫。中央大學地科系教授王乾盈指出,雖然紅柴林一號井一路鑽探到深2200公尺都未探得足夠溫度,但得到非常多珍貴資訊。中油也表示,紅柴林井是他們最好的練兵場,他們在此訓練人才,要盡快彌補空白近30年的人才斷層。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地熱技術不斷在進步,之前誘發地震、漏水等疑慮,世界各國如美國、瑞士、冰島、日本都提出許多技術突破,都可以效法學習。
20160325地熱公聽會
學者黃柏壽指出,台灣四大地熱發展潛能地區為花東、廬山、宜蘭與大屯山,而深層地熱應將是發展重點攝影:賴品瑀。

如何急起直追?  學者:政府帶頭、專法專區

學者與業者指出,相關技術已有進步,但台灣要發展地熱,需先處理相關法規問題。結元科技公司董事長林伯修指出,土耳其在2005年通過地熱專法後,由政府承受鑽井風險、協議購買等措施,讓發展速度20倍成長,目前土耳其全國計有15座地熱發電站,總發電量2013年達706.4MW,2023年之地熱發電目標設為達到1000MW,便是讓業者非常羨慕的例子。
田秋堇表示,由於目前整個行政體系多對地熱發電相當不熟悉,大多採保守態度面對,因此協調相當困難。而昨(24日)才進行環評的「利澤地熱發電廠」,也獲多位與會者打不平,指出環評案審了近一年,還在程序裡打轉。宜蘭縣環保局局長陳登欽直言,環評小組成員對地熱多不熟悉,審查過程有許多「雞同鴨講」,讓他們覺得打頭陣的民間公司蘭陽地熱是「被欺負」了。李昭興指出,反觀冰島的地熱環評,依規模不同,僅需要4週~32週的時間就能完成;相較之下,台灣的法規是不利投資的。
陳登欽指出,宜蘭縣政府對所擁有的豐沛地熱資源相當有興趣,因此提出建議,包括政府承擔大部分探勘風險、國家建立地熱潛勢地圖、適當的土地管理法規等,對於目前環評規定「試鑽不需環評,商轉再補做」,他認為既不符合環評預警精神,且許多狀況無法事前調查,都是實際鑽探後才能知道答案,應改採同步監督,由環署制訂相關環境衝擊因應規範來確保管理落實。

地熱利益分配公眾?  薛呈懿:資訊公開、因地制宜

相較於其他綠能,人民、社區可以小規模設備參與,也有「公民發電廠」的想像,但地熱發電的進入門檻高、風險高、獲利高,如何讓利益分配公眾,也是陳登欽想提出討論的。對此宜蘭縣議員薛呈懿認為,要讓地方居民認同甚至參與,需要資訊公開、因地制宜,他尤其在乎產業相關的人才培育讓在地年輕人有專業能投入,如此發展地熱才能與地方發展有關連。
李昭興指出,除了期待深層地熱發電作為基載電力,也力薦發展原民部落地熱產業。李昭興表示小型溫泉地熱電廠,可結合發電、溫泉、養殖與溫室耕種,除了綠能低碳排外、節省輸電損失、提供工作機會外,也讓偏鄉能源自給自足,以免如之前烏來風災因氣候斷電。如何與原民會想推動的九鄉鎮市溫泉產業結合,原民會表示將從台東紅葉、金峰試辦溫泉井連結地熱運用,但更提醒在原住民土地的地熱發展,要依原基法第21條取得族人同意與參與。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地熱鑽探恐誘發地震? 專家:淺層工程風險極低

2016年3月2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由民間自組的「利澤地熱發電廠」開發案環評,24日進行第二次專家會議,討論「鑽探方式及地質災變潛能分析與因應」議題,要釐清之前環評過程中對誘發地震與井噴等災變疑慮。
地質學者與實務經驗專家表示,在目前相關文獻與案例中,並無地熱井工程誘發大地震的前例,可說風險甚低,此案將在開發單位補齊相關資料後,重回環評大會討論是否需進二階。
20160324麗澤地熱
利澤地熱電廠環評案進行第二次專家會議。攝影:賴品瑀。

審查程序慢?  環委:先例需花時間釐清

雖然國內逐漸重視綠能,但不同於離岸風機受到能源局重視並主動發起政策環評,在地熱方面,打頭陣的是民間。利澤地熱發電是國內第一個深層地熱案,為此籌組「蘭陽地熱公司」的環運人士高成炎粗估,將為此砸下百億資金。
此案位在宜蘭五結鄉的利澤工業區,總開發面積1.49公頃,打算打11口井,打向預估發電量將達100MW。由於是打頭陣,即便環評專案小組召集人廖惠珠一再自陳非常期待此案,但仍因許多技術與安全規範無前例可循,環評審查過程相當曲折。自去年4月開始,在三次小組審查會議後,另開專家會議討論「深層鑽井作業之地質安全評估」,在去年12月的292次環評大會,仍無法決定是否進入二階環評,而再舉行第二次專家會議。
除了高成炎不滿審查程序緩慢,海洋大學地科系教授李昭興也有所抨擊,直指準總統蔡英文已提出地熱發電達600MW的願景,大約等於要打100口井,如果每一口井都是這樣的審查速度,將拖慢地熱發展的腳步。但反歸世界各國,菲律賓已有20%的電力來自地熱,而印尼、肯亞、衣索比亞也都非常積極的開發中。
廖惠珠則表示,這是因為此案為先例,有許多事情需要釐清,甚至舉行專家會議聽取意見,後續開發案將因此受益,不用再花這麼多時間審查。而地熱發電計畫需要進行環評審查,是依照電業法的規定。

地熱井誘發大地震?  陳文山:淺層工程不可能造成影響

第292次大會要求針對「鑽探方式及地質災變潛能分析與因應」議題召開專家會議。除了已參與第一次會議的地質學者陳文山、宋聖榮、李昭興、黃柏壽等,這次更邀請了多位曾在中油、鑽井實務工作過的專家,如黃旭燦、林朝光、陳耀輝、李茂全等人參與討論。
對於地熱井鑽探是否有可能誘發大地震,地質學者多表示可能甚小,世界各國並無前例。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解釋,此案鑽探計畫雖然可能深5至6公里,但仍屬地表淺層,大地震為幾百公里下的深層板塊運動所致,在淺層的工程並不可能造成影響。
20160324利澤地熱
開發單位與學者皆認為地熱井工程誘發大地震的可能極小。攝影:賴品瑀。

工程專家:設備先進  仍應先做好防災準備

釐清地熱井工程難引發大地震,但鑽探地熱工程沿著斷層帶,本就屬地震多的區域,因此專家也提醒開發單位,對鑽井工程中的鑽屑處理、地下水文、噪音與漏泥等4項,要提出因應對策。
而在開發石油、天然氣時若發生井噴,往往伴隨著燃燒、爆炸等危險,但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強調,地熱井即便發生井噴,也僅是熱水,與油氣造成的災害難比擬。至於井噴疑慮,實務工程專家多認為工程可以解決。因此要求開發單位再詳細說明預防井噴對策,例如以密度足夠的泥漿壓制井壓;設置井口防噴器;設計完善且具足夠強度的套管,並在套管周圍以水泥完善固封。
在實務工程專家眼中,可從計畫書中得知利澤地熱發電廠選用的設備多為世界先進。中油退休技師林朝光表示「如果有機會,我真想去參觀!」但也建議即便開發單位有完善準備,仍需做最壞打算。若井噴發生,可能的範圍影響多大、情況有多壞?甚至多與居民溝通、事先模擬演練,落實災害風風險評估。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機捷A7合宜宅將入住 立委爆生活污水直排南新莊上游

2016年3月2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桃園機場捷運A7站(體育大學站)合宜住宅將完工,上千戶住戶入住在即,才發現此社區沒有污水處理廠,4萬人生活污水將直接排入十八份坑溪與啞口坑溪,恐影響南新莊20萬居民,更衝擊大漢溪、淡水河。
「以鄰為壑!」新莊地區選出的立委吳秉叡、蘇巧慧與新北市議員鍾宏仁等,22日上午開記者會痛批,要求桃園市政府與內政部營建署正視此案,不能提不出期程的讓新莊居民一直忍受下去。
20160322A7合宜宅汙水問題
新北新莊選出的立委吳秉叡、蘇巧慧批桃園A7合宜宅污水排河川,波及南新莊居民。攝影:賴品瑀。
A7合宜宅位於桃園龜山,由內政部營建署所推動,興建了4000多戶。但此案先有區段徵收引起抗爭,後又爆出弊案,施工過程更多次遭檢舉,偷埋暗管將工程污水直接排放進溪流。
蘇巧慧指出,A7合宜宅交屋後,人口將不斷移入,預估10年內將達到4萬人,產生污水達12,000 CMD(立方米/每日)。這些污水,將會在僅經過大樓內簡易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分別排進十八份坑溪與啞口坑溪,也就是大漢溪的上游,將污染周邊的南新莊居民20萬人,更要波及大台北地區的淡水河整治計畫。
區段徵收未了就搶蓋 污水處理廠等公共建設未完成
為何A7合宜宅這麼大的社區會沒有污水處理設備?吳秉叡表示,由於A7合宜宅未完成區段徵收即起跑,污水處理系統等公共建設並未興建,而留下這個「爛攤子」。
雖然在2012年時,營建署曾表示在污水處理廠興建完成前,污水將納入距離約4公里的「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但事後卻又以距離過遠等因素取消計畫。
如今廢污水僅由大樓簡易處理就要排入溪流,吳秉叡指出,除了發照的也是桃園市政府、負責稽查排放標準的也是桃園市政府,「左手給執照右手開罰」的球員兼裁判狀況難以服人外,且即便積極執法,罰錢進了國庫,南新莊居民還是要持續忍受污染,實在是「與鄰為壑」,南新莊20萬人怎麼辦?
營建署副署長王榮進解釋,由於當地公共下水道系統尚未完成,A7合宜宅4個基地依照《下水道法》,皆設置了專用下水道,都已經獲得桃園市政府的排放許可與使用執照,將來排放的污水將在《水污法》規定標準下排入水體。
機場捷運A7站區開發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圖,取自合宜宅售租專區網站。
機場捷運A7站區開發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圖,取自合宜宅售租專區網站

污水處理廠、轉送處理皆未明確  立委:新莊人要忍多久?

為何不將廢汙水送至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王榮進表示,是因為公共下水道系統尚未完成,吳秉叡追問公共下水道系統能完成,王榮進並無明確回覆,僅表示持續推動中。
至於A7宅的污水處理廠,王榮進則表示,依法應由桃園市政府提出興建計畫,營建署已要求桃市府盡快提出,「送到中央來我們會依法給予補助」。
吳秉叡與蘇巧慧批,不管是A7宅的污水處理廠興建、或污水轉送至龜山聽來都遠在天邊,營建署今天根本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與期程,因此提出在污水處理系統完工前暫緩交屋的建議。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走向「後318」 原青:堅持主權、繼續勇於衝撞

2016年3月2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兩年前反服貿議題演變為「318運動」,當時參與其中的原住民青年雖然遭遇「邊緣化」,但也在行動現場找到彼此,這些能量與經驗,讓不少青年回到部落關心在地,也共勉「勇於衝撞」的新原運態度,爭取轉型正義的落實。
20160318原青論壇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舉辦「後318 · 原青異動的心-原住民族青年座談會」。攝影:賴品瑀。

撤出中央 在部落的議場衝撞

18日晚間,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舉辦「後318 · 原青異動的心-原住民族青年座談會」,吸引近百民眾參與。
當時第一批衝進議場的青年中,不乏原住民。「原住民早已被服貿400年以上!」他們試圖在於運動訴說原民權益、權利遭忽視與剝奪。國家法律打壓原住民原有生活機制的事實,是台灣面臨服貿的一面鏡子,卻在運動中因為「集中訴求」的策略遭邊緣化。因此,原青撤出議場,轉而從網路串聯彼此,在「善導寺站小公園」另起據點, 對原住民的其他可能進行討論。
318退場後,除了原青陣在各地舉辦小型服貿相關論壇外,當時討論、學習的種種,也陸續被帶回部落。
屏東瑪家村排灣族的Valagas Gadeljemen指出,回部落後試著參與及找回部落討論機制。例如當地「琉璃吊橋」案通行證等相關規定衝擊部落族人權益。除了幾個年輕人帶頭用上在318期間學到的運動技能抗爭外,也發現年輕公務員相當願意提供資訊與法規協助。Valagas表示,參與部落討論, 從發現問題也不敢舉手發言、發言後被貼標籤人際關係改變的親身體驗,讓他重視部落的討論機制。目前多為公所、鄉理長、與民代一排坐在族人對面,顯示部落會議的討論正在弱化。這種模式是否最符合原民文化?他想找回「我們的文化是怎麼教我們做決策的」。
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官大偉也鼓勵青年們多參與、「攪動」部落會議,認為部落會議正是為了「自治」做準備的練習。官大偉表示,尋求自治可以等待政府把制度一次建立好,但也更可以從一次一次的衝撞中爭取,例如目前在司法上,許多判決都獲得勝利,「去嘗試就有機會!」
政權交替 「新原運」面臨挑戰
除了部落內的共識取得,原住民政策協會執行長陳旻園更提出,希望建立原住民立委、原民會與原住民部落與社團等溝通平台,在互相理解所需後,讓民間力量成為助力。
官大偉指出,原運從控訴、揭露不公不義起步,走向要求政府改革體制與民族運動,但要改變結構,問題並不只是政府上,以現今原住民最迫切的土地流失問題,可以從開發案上看到,還有著階級與市場的影響。
318後,政權也將交替,對「新原運」的挑戰,將是「在什麼位置、能做什麼」。原青論壇找了分別擔任民進黨與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的谷辣斯‧尤達卡與高潞‧以用參與討論,兩人皆放眼未來如何走向原住民自治。
「加入戰局是必要的,進入政府是自治的前哨戰。」谷辣斯表示,她先後擔任公職、立委是為了原住民的自治做準備,因為法律是解決很多問題的基礎,而想做事的人可以在立院改變很多,要檢視的是有沒有忘了初衷。
「重視主權才會知道自治的重要性。」高潞強調,原住民與政府是「準國與國關係」,因此必須尊重原住民主權,她以公投法補正為例「我們人口只有2%,我們玩什麼?」所以在參與修法過程中,她向黨團堅持把「侵害、限制原住民族權益者,須經過部落知情同意」放在最重要的第一條位置。
「就算主流不重視,我們還是要堅定立場,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主權」,高潞呼籲每個族人不管是什麼身份角色,不管在立法院還是學校,都要為自己的主權衝撞,持續發聲 。「轉型正義不能有選擇性」。高潞更強調台灣的轉型正義不能只做228,卻忽略原住民更長的受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