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轉型正義第一步 原民採集森林物產除罪 學者籲「共管」

2016年8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農委會日前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被視為總統蔡英文8月1日代表政府向原民道歉後,轉型正義的第一步,更受期待是雙方邁向共管甚至原民自治的起點,若植物採集的部分運作順利,後續礦業、狩獵則更可能得到解決。
17日立委高潞以用為此舉行公聽會,與會者普遍肯定林務局願意走出第一步,但也對於「申請」制感到不夠滿意,應該共管;也對有償無償如何認定感到擔憂,這也是先前狩獵權上「自用」的爭議。不過亦有護樹團體提出「我很擔心會有原住民砍兩千年的神木去辦祭典」的焦慮,也顯示出社會仍需要對話及共識。
DSC_2251
立委高潞以用舉辦公聽會,討論「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攝影:賴品瑀。

林華慶:傳統生活除罪  保全文化也促進生物多樣性

蔡英文在向台灣原住民道歉時,肯定原民依傳統慣習維繫部落的秩序,並以傳統智慧維繫生態的平衡,農委會隨後也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被視為和原民轉型正義的第一步。
此草案源自《森林法》,將來正式施行後,原民即可在部落的傳統領域合法採集植物,也等於讓他們的生活除罪化,也是《原基法》與《兩公約》所保障的人權。
「在實務上我看到的,是我們一直在浪費司法資源來懲罰依照傳統慣習生活的原住民族人。」長期協助原民法律問題的法扶律師陳采邑指出,森林、野動、槍砲三法是原民因傳統生活入罪的前三名,除罪化絕對是第一步,否則年輕一代根本不敢上山,文化快速流失。
要回到「山林是原住民自己的冰箱」,甫上任的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宣示,承諾絕對是玩真的,此草案要同時保全文化與生物的多樣性,他也相信保全文化正可以促進生物多樣。
DSC_2251
林務局長林華慶承諾回到「山林是原住民自己的冰箱」玩真的,指出保全文化可促進生物多樣性。圖為遠眺台東比西里岸部落傳統領域山頭。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採集前先申請  無益原民自治

此草案在大方向上多獲得肯定,但其所定義的傳統領域卻只限於公有土地,並不包括原保地與私人土地,也與原民會所定義的傳統領域並不同。高潞認為,執行是一回事,但定義是一回事,不能因此架空傳統領域的原本定義。原民會處長王美蘋也坦言,恐怕許多族人自己都不清楚是位在傳統領域還是在原保地。
而將此視為通往原民自治這個大目標的第一步,草案所提出「申請制」的部分也獲討論。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林益仁質疑若是申請,恐怕又是行政單位的意志、思維作主軸,原民依然無參與決策的機會,因此不該由林務局來決定許不許可。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亦提醒,別像動保法第21條「執行的哩哩拉拉」,該法條便是對狩獵的管理,由於設計不良,涵蓋面不及生活所需,申請了反而讓其他部分曝光了,根本不會有族人要去申請,也無助於實質保育山林。

學者:「共管」是最好的做法

「除了申請、報備,我們可能有第三種作法嗎?」高潞如此提問,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官大偉則指出,第三條路正是共管,也會是最好的作法,由林務局、部落與學者三方組成委員會一起共管。林益仁期待的是,先在較無爭議的採集上展開共管,接著礦業、狩獵,在過程中蓄積未來自治的能量。
林華慶則澄清,所謂申請制,林務局的設計正是由林務局、原民團體組成委員會,族人將來是向各地區的委員會申請。蠻野心足協會秘書長謝孟羽則提出,既然新竹尖石的司馬庫斯、鎮西堡等部落已經試辦多年,林務局應該可以提出結果與經驗供參考。

「共管」關鍵:發揮部落集體力量解決問題

「不只分享權力也要一起解決問題。」林益仁這樣看待共管的機制,認為發揮部落的集體力量將是關鍵。林益仁以山老鼠問題為例,認為就是雙方共同的目標。以往林務局以提供檢舉獎金的方式,以一種「線民」的模式尋求個體的力量,但成效不彰。「林務局不清楚部落很小,大家都知道可能是誰去報的。」高潞提出以往當記者時採訪所知,也因如此,林務局此舉反造成部落的分裂與互不信任,但黑道卻也利用部落特性,以毒品、暴力控制部落,造成山老鼠集團難以處理。
「我阿公看了會跳腳,採箭筍、愛玉都不能賣了?」高潞如此點出草案中的自用定義將造成困擾。官大偉亦指出,現今的自然農業,既有傳統又有現代部分,如何認定將是大考驗。
對此,林華慶表示,將鼓勵原民發展的方向正是傳統智慧加科技,能永續利用山林資源又提升產值提升。如何利用樣態會很多,農委會將加速思考。

環團:法案須謹慎討論,避成環境犯罪漏洞

不過,台灣護樹團體聯盟創辦人張美惠也提出擔憂:「我很擔心會有原住民砍兩千年的神木去辦祭典」。雖當場遭到「原民相信大樹有靈,不可能隨便砍」等說詞反駁,林華慶也指出其實原民傳統生活少用貴重木,但也顯示了不瞭解、甚至污名化仍是原民面對的現實。
往往亦有人擔憂類似法令門戶一開,盜獵盜伐集團只要找有原民身份者「頂罪」即可。且目前並非所有部落都是機能健全,如何讓部落的集體力量集體發揮,仍等待培力。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陳秉亨則指出,環團會有這樣的憂慮,其實是一些法案的前車之鑒,如廢清法、農村再生條例等,一開始雖是好意,後來卻「樓越蓋越歪」,要在歪掉的大樓上調整回來就難。例如廢清法曾要替收破爛阿嬤堆置資源回收除罪,殊不知後面等著的是資源回收業者得利免罰,因此認為此草案不能過度樂觀,仍需更加謹慎討論。

只說現況沒未來 科學園區政策環評遭批「不可信」

2016年8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17日下午在環署展開第一次會議,距上次公聽會遭砲轟內容空洞兩年餘,已從國科會升格的科技部,此次提出的報告書仍遭環團與環評委員批判「只說明現況卻沒提出科學園區的未來」。而引用老舊資料,也使報告可信度遭質疑。擔任主席的副署長詹順貴說,「要是民間公司提這樣的報告,我們不能相信他有能力開發。」
此案仍須補充多項資料後再審,包括園區現況檢討與需求分析、政策方案規劃、水資源與地層下陷、各項總量管制、園區及廠商規範、資訊公開民眾參與機制、化學品管理、健康風險評估、氣候變遷調適減緩、生態永續等,加強補充於下次會議敘明,並且將相關資訊上網公開。
2016-08-17_05-46-51
科技部提出的科學園區政策環評因缺乏前瞻性遭到環委及環團砲轟。攝影:賴品瑀。
「做政策環評你們不會吃虧,未來你們會是走在最前面的」詹順貴勉勵科技部。
詹順貴進一步指出,回顧中科三、四、五期計畫皆因影響環境之虞引發抗爭,民間不斷要求科學園區須進行整體政策環評。因此2012年中科二林園區環差分析結論,便要求當時的國科會於一年內提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不過,今年《國土法》上路後,也規定部門計畫須進行政策環評。因此若銜接目前科學園區已進行政策環評的部分,科技部進度應會領先其他部門,不該有不情願的態度。

科技部自評:主替方案皆及格  環委不接受

國科會在1980年設置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後,陸續在1996年成立南部科學工業園區,2003年設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2012年又核定了13處園區,開發面積達到4,669公頃,共有895家廠商。
科技部強調,科學園區從事新創、研發,形成了產業群聚,並吸引中下游產業進駐鄰近產業園區。
科技部提出主方案與一個替代方案,皆是以現有13座園區的現況為基準,主方案是「考量產業需求、區域及地方平衡發展、兼顧生態保育以及永續環境,以不超過區域環境涵容能力為前提,適度新設擴建園區」;替代方案則是「考量產業需求、區域及地方平衡發展、兼顧生態保育以及永續環境,以不超過既有園區核定環評排放總量為前提,若擬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所在之區域以超出該區域環境涵容能力時,經該區域地方主管機關承諾於一定期間內減少與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等量之排放量,得適度新設擴建園區」。
經過科技部自評,兩方案分別得到66.0與60.7分,雖高過現況基準的47.7分,但環評委員卻多無法接受,批資料老舊,思維也仍是舊脈絡。
照片來源:新竹科學園區官方網站
針對政策環評,科技部提出了主替方案各一,並自評皆及格。環委卻難接受。圖為竹科園區。圖片來源:竹科。

政策仍僅談經濟效益  忽略外部成本、生態衝擊

劉小蘭表示,這份報告還是以現狀為主,只說明了現況,但沒有提出未來方向,更沒有仔細估算未來到底有多少土地可以「被發展」。李公哲亦指出,科技園區不談外部成本只大談產值等經濟效益,又例如能源方面並未提出創新能源政策,能怎麼進行綠能發電,卻只管「伸手向台電要電。」
另外,科技部在替代方案中提出以「抵換」污染的想法也引發不滿,遭批科學園區竟不追求減量改善,李公哲直言失望。且目前除了台東縣,全台縣市皆遭公告為三級空品防制區,等於在三級防制區設置科學園區,需得到地方政府承諾,於一定時間內抵換等量污染排放量。
張學文則不滿選址只考量物理與化學,而未納入生態,雖然科技部回覆將有後續評估,但張學文認為,等到進入環評才考量生態環境,往往會有「避不掉了」的問題,且環評過程得耗費許多時間,對科技部也不是好事,因此在選址階段便應正視可能引發的衝擊。
詹順貴更直言,科技部在科學園區的開放上,應該思考如何避免重蹈宜蘭、二林、銅鑼、中興新村高等研究等園區的覆轍。即因政治考量而設置,結果招商不利,落入「尾大不掉」的困境。科技部應以專業估算出園區實需面積,再務實尋找適合設置的地點。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夏季小強出沒 環署建議防蟑無他法 勤打掃就是

2016年8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看到小強出沒,單兵如何處置?「千萬別拿拖鞋打!蟑螂的消化道裡細菌更多。」研究蟑螂的學者白秀華提醒,若是把小強給打爆各開腸破肚,反而增加暴露在眾多病原體的機率,要消滅小強,還是從善用餌劑與勤打掃做起。
蟑螂。攝影:賴品瑀。
蟑螂。攝影:賴品瑀。
台灣溼熱的夏季除了得全面戒備登革熱病媒蚊,蟑螂也更加頻繁出沒,環保署特地舉辦記者會要提醒大眾,時時動手維護環境,「不給來」、「不給住」、「不給吃喝」,是最好的防蟑秘笈。
環署環管處處長袁紹英指出,蟑螂喜歡溫暖潮濕、具群聚性、夜行性、趨處性,這些特性,讓牠們深夜出沒覓食,白天則躲在牆、櫥櫃、抽屜、家具等空隙裂縫之間。環境若有蟑螂出沒,除了會有獨特的「蟑螂臭」之外,更影響衛生,攜帶著病原體跟過敏原,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害蟲。
「不給來」,門、窗、管線不要留縫隙,廚房、浴室排水口常刷洗或加網、加蓋;「不給住」,時時保持整潔,避免堆積舊報紙等雜物以免蟑螂藏匿休息;「不給吃喝」,垃圾、廚餘妥善處理,如垃圾桶、廚餘桶加蓋,廚房流理台有保持乾淨乾燥並沒積水等,都可以減少蟑螂入住的機會。
4成便當店有蟑螂、2到3成的家戶也有蟑螂。白秀華表示,台灣目前最常見的蟑螂是德國蟑螂、美洲蟑螂、棕色蟑螂與棕帶蟑螂,其中又以德國蟑螂、美洲蟑螂為主,佔了約9成。
白秀華表示,目前德國蟑螂的人數比美洲蟑螂更多,大約為7比3。原因大致為世代週期、繁殖速度與喜好的環境造成的差異。美洲蟑螂壽命約一年,一生可以產下1000隻蟑螂,喜歡在下水道與室外環境;而德國蟑螂的壽命約3個月到半年左右,一生可以產下350隻蟑螂,而他們喜歡的生活環境是辦公室、電影院等公共場所,且德國蟑螂更喜歡群聚。
關於殺蟑藥,噴劑可以快速且大規模的消滅蟑螂,但得避免孩童、寵物、水生動物的接觸,也要注意食器玩具的沾染;也可以在蟑螂出沒的環境擺放蟑螂屋等餌劑,袁紹英更介紹了「凝膠餌劑」,每10平方公尺點狀施藥約10至20點,並適量補充。民眾可以挑選適用的殺蟑藥,而「環境用藥許可證及病媒防治業網站」也提供查訓合法登記的環境衛生藥用,袁紹英提醒要詳閱說明標示,才能有效發揮功能。
環保署介紹用來殺蟑的凝膠餌劑。攝影:賴品瑀。
環保署介紹用來殺蟑的凝膠餌劑。攝影:賴品瑀。
白秀華更表示,蟑螂的確會有「吃膩」餌劑、產生抗藥性等狀況,因此需要定期更換。至於網路流傳的自製無毒餌劑,白秀華表示,其中的洋蔥、九層塔其實對蟑螂無威嚇效果,但硼砂的確能殺蟑,不過民眾自行取得硼砂並製作是有風險,也擔心孩童或寵物誤食,並不建議自製。

廢輪胎無處去 環署擬放寬進出口規格 業者憂無助去化

2016年8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各地縣市堆積如山的廢輪胎何去何從?環署打算開放進出口來解決,不過業者卻認為,全世界都在面臨相同的問題,台灣的廢輪胎不見得有去處,更擔心反而發生遭他國傾銷的狀況,直言應該提升再利用技術,才是永續的作法。
環署廢管處16日上午舉行「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種類」修正草案公聽研商會,提出其中的廢橡膠一項將廢輪胎的定義從粒徑4公厘膠片放寬到5公分,以便輸出作為燃料料源。 
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種類修正草案,賴品瑀翻攝。
環署提修正草案,希望以出口解決眼前廢輪胎問題。攝影:賴品瑀。
台灣目前每年產生約10至12萬噸的廢輪胎,廢管處表示,目前國內廢輪胎的去處七成是進入汽電共生電廠作為燃料,但原有5間電廠每月可去化8800公噸的廢輪胎,今年卻2間停用1間減量,因此也造成了國內大量輪胎無處可去的狀況,隨意堆置在空地甚至造成登革熱等環境問題。而據了解,是因為今年國際煤價下降所造成的效應。
此次環署所拋出的修正,希望以將廢輪胎出口來尋求眼前國內的問題,目前國際上作為產業用料的廢輪胎,主流尺寸多為粒徑5公分,主要去處為輔助燃料與磨粉用。但如此一來,出口方便的同時,進口也更為方面,不再需要另外加工至4公厘來符合國內規定。且列為產業用料後,進出口不須經過申請許可,也因此當會中有人問起過去進出口歷年統計時,環署回收基管會坦言「沒有統計資料」。
流落海中的廢輪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料照片。
流落海中的廢輪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料照片。
永發環境科技管理公司執行總監邱文琳擔憂此開放可能反而造成增加進口的結果,他指出美國每年600萬噸、中國2000萬噸,規模相當大,是有可能以更低的價錢進口搶市,如此不但沒有解決國內廢輪胎問題甚至可能加重,因此他主張至少要限制進口。
「修條文是很簡單,但背後問題是很大的。」多年投入廢輪胎處理產業的環拓科技公司董事長袁連惟更認為,目前廢輪胎是全世界的問題,要出口也不見得能順利,而環署這次修法,看起來仍是要以「燒掉」來解決問題,是違背了循環再利用的主張。
環拓科技公司董事長袁連惟發言。攝影:賴品瑀。
環拓科技公司董事長袁連惟發言。攝影:賴品瑀。
袁連惟認為,不能再將廢輪胎視作為燃料,要徹底解決問題應該是要協助國內業者技術升級,以該公司為例,每年可以處理約2萬噸的廢輪胎,生產出鋼絲、油、輸送帶等,回收率達99%,他們也正在打算擴廠。
目前國際上的廢輪胎處理狀況,日本是5成作為燃料,低於我國的7成。而歐盟喊出2030年要找出回到新輪製程、開發易分解材質等方法,希望能解決問題。
袁連惟更表示,若要開放進出口,那便要檢討目前的補貼,不能出口讓人家當燃料卻又補貼,對此,回收基管會解釋,目前的補貼是在前端的破碎業者,並無補貼後端。也等於不管是否出口,都是會得到補助的。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開放台電之謎 郝明義:缺電有狼 至少10匹

2016年8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前國策顧問郝明義所發起的「開放台電」研究小組,15日發佈結案報告,郝明義指出,包括政府上級無明確能源政策;經濟部、原能會與台電關係與倫理模糊,失去督導立場;死守核電不積極推動綠能;不做需求管理等等至少10個問題,台電將製造出缺電甚至災難的未來。
郝明義說,這不只是缺不缺電的問題,更是台灣能源政策走到了該轉型正義的時刻。
16-08-15-18-25-11-719_deco
前國策顧問郝明義15日發表「開放台電」結案報告。攝影:賴品瑀。
郝明義強調,目前核電廠每天發電量不過佔總發電量的10%,根本不需落入「核電幫」引導的核電與缺電二選一掙扎中,只要大家一起正視核電問題,不但短期調度不是問題,提前除役也是可以努力的目標。

要求台電開放未加工原始資料 以釐清缺電與否

「開放台電 open taipower」起自6月時郝明義公開向行政院長林全喊話,要求支持民間調查研究台電數據,以釐清台電長久以來像喊「狼來了」般所一再聲稱的缺電是否屬實。不但督促台電在政府資料開放平臺公開相關資料,也組成調查小組,以系統分析、管理與財務分析的方法要試圖解謎。
之所以要求台電公布原始數據,郝明義指出,以往民間無法信任台電,就是因為往往落入台電的「資料迷宮」,不是不給關鍵資料,就是給的資料名實有異,讓數字常有「兜不攏」的狀況,當然討論與辯論也無法聚焦,台電也因此遭批「只選擇他們想公布的」。
郝明義以歷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佔比的相關數據為例,曾經出現1.93GW、3.39GW與4.03GW,其中到底是怎麼定義水力、汽電共生、垃圾沼氣,影響了數據的呈現,而反觀核一場一個機組不過0.64GW,數字的解讀當然會導出不同的結論。

缺電只是「狼來了」? 郝明義:「缺電之狼」至少有10匹

郝明義表示,調查小組認為,在台電的「缺電之狼」至少有10匹,包括「不做需求管理」、「尖峰用電時段可以向汽電共生業者到底買多少電的黑箱」、「各種維修作業問題的黑箱」、「V接變壓器造成的漏電問題」、「死守核電、不積極推廣再生能源」、「不知有計劃地進行停電風險評估與控管」、「對(核能以外的)重大機組的更新和商轉時間不知緊盯督促」、「政府上級單位仍然沒有明確的能源策略,而交由台電一個執行單位來做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事」、「經濟部和原能會模糊甚至破壞與台電的上下關係和倫理,自失督導立場」、以及「長期盤踞在經濟部之內的利益集團的影響」。
小組成員會計師李宗黎指出,從財務及管理方面去分析,台電的缺電問題出在需求管理落後、供給管理的黑箱與停電風險管理。
郝明義批台電至今「兩個月手抄一次電表」的管理方式,跟其他國家資料可即時監看用電資訊相比,簡直稱「上古」,低壓電的一般民生用電如此,高壓電的工業、大型商業用戶雖然有裝智慧電表,但卻沒有作用戶分類,這樣當然無法研究用電行為模式,也無法對尖離峰負載有所調整平衡,造成尖峰負載的波峰與谷底差距大,甚至經常高達10G以上。
郝明義提出數據,指出台電對尖峰用電的預估誤差越來越大,到了2015年已經差到「4個核四廠」以上,台電的需求管理實在做得太差。
郝明義強調,台灣近14年從未因為缺電而停電,所有的停電紀錄皆是輸配電系統發生問題所致,因此台電相當需要加強維修能力的提升,與對停電風險的評估與管控。

點出經濟部是「核電幫」一員 盼新政府、台電展開改革

「現在才是監督台電的起點。」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全程聽完報告,表示雖然開放台電小組工作結案,但只是開始,目前不但核四仍處封存狀態,而非廢止,仍有復活的危機;核二廠也在蠢蠢欲動想要延役,還想提出廠內仍有增設燃料池的空間,還有核廢料處置、核後端基金成台電小金庫等問題待處理,「真覺得台電是頭怪獸」徐永明感嘆。
16-08-15-18-24-17-418_deco
前國策顧問郝明義15日舉辦「開放台電」結案報告。攝影:賴品瑀。
「主管機關的失能、上下單位倫理的破壞、能源決策的混亂、工部門與企業的混淆、財務吃緊時代便宜行事後遺症、威權體制黨國不分的遺毒、對新事物的排斥未具、壟斷事業的老大心態、國營只重供給不顧需求、工程師難以溝通、公務員保守心態、經營管理的落伍、利益團體的上下其手。」一口氣點出眼中台電的問題,郝明義說有些是台電本身的問題,有需是政府要處理的,但其中最諷刺與可悲的,莫過主管的經濟部成為利益團體的一體兩面。
「終於明白核四為什麼一定要封存而不是廢止了!」郝明義批歷任的經濟部高層都陸續擔任參與核四工程的「中興工程」董座,強調這樣的背後黑手組合成核電幫,是無法無天。不過「核能流言終結者」發起人黃士修到場「踢館」,指出中興工程本來就是政府所組,民營化之後也依然是官股公司,經濟部高層當然會有參與,他以「抹黑」二字駁斥郝明義,兩人激動之處更搶起麥克風與簡報筆。
2016-08-15_06-22-57
郝明義與黃士修意見不合,搶起麥克風與簡報筆。攝影:賴品瑀。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就決定是你了!」 寶可夢能帶來什麼改變?

上週六真是熱鬧的一天,里約奧運開打的同時,手機遊戲「Pokémon GO」也在台灣正式上線,同時關注兩者的人,經過了一星期,恐怕如筆者一般幾乎要耗盡了「洪荒之力」吧。
別說大街小巷,更在街頭巷尾,原本炎熱難熬的夏夜,人們卻為了這個小遊戲在戶外行動著且甘之如飴。童年的回憶「神奇寶貝」以「寶可夢」的新名字強勢回歸,帶來的不只是交通事故、手機使用過度症候群發作等負面效應,卻更可能是改變生活的契機。
DSC_2052
新北市某國小,晚間聚集了大量Pokémon GO玩家。攝影:賴品瑀。
Pokémon GO這個遊戲巧妙之處,是利用了虛擬實境、GPS定位等科技,企圖將人們引誘到戶外,讓玩手機遊戲不再等於「宅」在家。
如同動畫所設定的故事,讓玩家扮演訓練師,藉著收集不定時不定點出沒的上百個神奇寶貝,並從取得寶貝蛋、寶貝球等裝備、到道場進行對戰等,尋求訓練師與其所擁有的神奇寶貝升級與進化,當訓練師本身等級越高,也將有更大的機會與更稀有、更強的神奇寶貝相遇。
除非作弊,不然不出門是不可能在這個遊戲中獲得樂趣的,甚至,若只在固定的區域活動,將會抓到重複的怪獸,就不太可能收集全套。

搭公車、步行 傑出訓練師的節能之路

而這個遊戲鼓勵你出門的同時,又限制了你移動的速度,若程式偵測到訓練師的移動速度過快,將會鎖住畫面,也停止統計移動的里程數,這樣一來,孵育中的寶貝蛋也就停止了它的進度。因此訓練師很快就發現了,步行或搭乘公車,才是最好的行動方式。
遊戲上線沒兩天,當縣市警局紛紛宣布各地幾乎都有上百位汽機車駕駛因為邊玩Pokémon GO遭開單,網路甚至瘋傳機車騎士因此自摔而「膝蓋爆了」的驚人照片,粉絲頁「暢行台北公車客運資訊站」也發佈圖文提醒玩家,搭公車玩Pokémon GO最安全、最舒適。13939572_1129464880426194_8776274565668996837_n
粉絲頁「暢行台北公車客運資訊站」提醒玩家,搭公車玩Pokémon GO最安全、最舒適。圖片來源:取自粉絲團。
它詳述了理由,表示搭捷運、火車邊玩,隧道GPS訊號不良,遊戲無法定位,角色不能移動就不能玩,且北捷、台鐵也已宣布禁止,若在北捷玩Pokémon GO而影響他人通行,不聽勸導者將可處新台幣1500元至7500元罰鍰,因此建議玩家搭市區公車玩Pokémon Go最安全、最舒適的方式且公車的行駛速度尚能讓遊戲順利進行。
如此一來,不管是平常日通勤、週末到近郊休閒, 打算棄私人汽機車改乘大眾交通工作的人也增加了,面對2、3公里內的移動,也更願意採用步行。筆者認為,這可是相當不簡單的改變,以往追求方便、快速的都市人,常「去巷口雜貨店也想騎車」,對大眾交通工具也是對站點位置、票價等斤斤計較,甚至常出現以「無法一班車到達」為由來反對公車、捷運路線的調整,若路線需要轉乘,也會降低搭乘大眾運輸的意願。
曾在一份關於民眾搭乘捷運的意願問卷調查看到,近五成的捷運使用者是住在捷運站附近的,甚至絕大多數是屬步行500公尺可達的範圍內,近七成受訪者也坦言,捷運站是否緊鄰住家將是影響意願的原因。
若玩家為了Pokémon GO願意重返久違的公車,也不再介意多走點路,那麼對於能源耗用、空氣品質與交通路況多少能有些改善。有種說法是,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若在Pokémon GO的熱潮消退前,有部分玩家願意以後提高大眾運輸的使用頻率,那也真算是改變世界了。
當然,以大台北地區而言,目前的大眾運輸系統的轉乘整合的確有待加強,北市府也正在進行公車路網結構調整,預計於2016年底前完成初步計畫,公車處將透過公車刷卡資料分析民眾旅運起迄點需求,來規劃動線調整、縮短及整併等,北市府自評2017年底完成作業後,公車運量可以提高15%。

為抓寶巡邏鄰里 抓出復刻溫馨老生活

而下班後從在客廳看電視,揮別每小時重複的新聞、口沫橫飛的名嘴,轉而在鄰里街間閒步抓寶也堪稱浪漫。
筆者日前某天耗盡手機與人體的電力帶著滿滿的新怪獸回家時,看著隔壁鄰居爸爸媽媽帶著三個國高中年紀的孩子人手一機的出門抓寶,頓時感到溫馨,更回憶起兒時的元宵節提燈籠。
那時甚至還有人提的是裡面是蠟燭而非燈泡的奶粉罐、白蘿蔔、紙燈籠,也是親子檔出沒大街小巷,雖然有時因為燭火熄滅甚至不慎燒掉了燈籠而發生孩童啼哭的場景,但是此時捧著亮藍光的智慧手機,彷彿多年前的生活模式「重版出來」,本該是常鬧彆扭的青少年竟為了抓寶願意與爸媽一同散步,也有助於親子關係。
例如有很多的補給站是定位在宮廟,一般而言都市年輕人不太常接觸,但若是藉此作為跟跟家中長輩聊聊當地的故事,決定是一個很不錯的開頭;若膽子夠大,找個週末下午走進去,也許,就是更認識自己住處的故事的開始。那年代,當平房還沒有改建成大樓,冷氣機也不普及、也還沒有這樣的高溫,夏夜時左鄰右舍往往喜歡集結在巷口乘涼,如今抓寶的訓練師們也往往集中在有裝備可撿、有寶出沒的補給站點與進行格鬥的道館,也是鄉里重新找回聯繫的機會,試問多少人認識自己住的公寓裡的每一戶?
人們聚集後,除了低頭抓寶也不免互相談話。例如筆者前幾天抓寶的過程中,便和一位牽著可愛的柴犬的陌生人攀談起來,聊著聊著,竟超展開地聊到對方的戀愛困擾,最後還交換了Line,我承諾他可以諮詢對女人心的疑問,當然也許不見得會給出什麼一招傾心的建議,但是至少可以給予陪伴跟鼓勵,且無從洩密。當人們重新與鄰居展開交流,社區的活力跟動能也又有了蓄積的可能。

改變?繼續習慣? 環境不佳「電視兒童」七年級生要逆襲嗎?

Pokémon GO其實並非第一款虛擬實境遊戲,任天堂的公司的前一款探險遊戲「Ingress」也並未引起熱潮,如今卻席捲世界,當年大受歡迎的「神奇寶貝」動畫是關鍵原因。
目前熱中Pokémon GO的玩家中,很大一群屬「七年級生」的青壯年,對那些寶的名字如數家珍,是上下世代所遠不及的。
被稱做「電視養大的世代」,這一代人的成長過程中,開始出現雙薪家庭、鑰匙兒、才藝班、英文班、越區就讀等等新名詞,當爸媽處在經濟仍在起飛的年代,創造淹腳目的金錢時,我們搬進大樓、少有兄弟姊妹、也不見得能和街坊年紀相仿的同伴每天下午到處騎著腳踏車到處野。
回顧首創始人田尻智的創作脈絡,也是因為想重現在日本工業化、都市化之前,鄉下兒童流行收集與交換昆蟲的娛樂,要讓都市的孩子也能感受這樣的樂趣,而創作了這個數百隻怪獸接連登場的故事。
2016-08-12_02-33-20
神奇寶貝中一受歡迎的「喵喵」,是反派角色火箭隊的一員。攝影:賴品瑀。
陪伴著這一代人長大的,正是皮卡丘領頭的神奇寶貝們,神奇寶貝動畫從1997年4月1日在東京電視台開播,隨後席捲台灣甚至歐美等國。
跟著動畫的主角小智翻山越嶺收服神奇寶貝的旅程是集體記憶,因此「哥玩的不是手機遊戲,是童年回憶。」多少人想要的是,至少要收集齊全部的神奇寶貝。
而這代人長大時,面對的又是上一代為了金錢而犧牲人權、環境的苦果,不但過勞、低薪,生活環境也缺少綠地、空品惡劣,更別說地價高不可攀、國民年金面臨破產等悲慘未來就在眼前,一再遁入小確幸、一窩蜂、小遊戲,甚至「宅化」不想出門花錢,也某個層面上算是情非得已。一切「現在年輕人呀(搖頭)」的狀況,雖非尋求同情,但也盼至少多些理解,一起跨世代尋求方法。
Pokémon GO絕對可能是改變世界的一款遊戲,當我們因此願意出門走走時,可別只是抓了寶、刷了裝備就走。
多看看自己居住的周遭環境時,不但在尋找補給站時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標、公共裝置或是建築上的巧思,是我們從未注意到的,更可能發現,也許我們會發現就在自己的住所附近,有用心的小店還在求生著,我們並非什麼都要網路下單、宅配到府;修鞋修包包修電器的小攤子也還存在,除了買新的,也可以選擇修繕已經有的東西;有人情味、真材實料的樸實小吃店也不少,即便沒有部落客會去寫食記大推。
也許有人在漫步在鄰里時發現,為何大家能去的公園那麼少?為何都更大樓高聳如雲?為何路上的行道樹那麼細瘦,且根穴那麼小、甚至被水泥給困住了?或是定睛一看,街上又怎麼都是同樣的幾個連鎖店在「複製貼上」,統治我們的日常生活。
「唔好慣呀」 、「真的不要慣,慣咗就冇㗎啦。」 目前正在上映的香港電影《十年》有這樣的台詞,提醒著我們對於不好的環境千萬不能習慣,劇中的中年人對著年輕一代說「就是我們這一代習慣了,到你們這代才變得如此。」 面對10多年前的童年玩伴挾著新科技重新闖回我們的生活,也是回首這些年環境如何改變的時候了。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檢討土地徵收卻只談補償 內政部辦公聽 會場砲聲隆隆

2016年8月1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並不是有補償跟安置就叫保障居住權! 」日前南鐵都市計劃才在居民的抗爭中過關,11日在內政部地政司所召開「土地徵收與居住權保障」公聽會中果然砲聲隆隆,學者與民間多認為,內政部不談計畫的必要性公益性、及程序正義,只討論後端的徵收與補償,是問錯了問題, 這樣的切割並無助於改革。
DSC_2039
內政部舉辦土地徵收公聽會,會場塞爆。攝影:賴品瑀。
土地徵收涉違反人權兩公約 高雄市民當場求救
「就在剛剛律師打電話告訴我敗訴了,我到底該怎麼辦?」高雄果菜市場案自救會會長吳富雄求救著,表示就在公聽會舉行同時,他們卻落入困境。
四年前大埔案震驚社會,也讓土地正義的議題受到重視,但近年仍有桃園航空城、台南鐵路東移、高雄旗山太平商場、果菜市場等案有拆遷爭議,遭批違反了人權兩公約的居住權保障,在立委尤美女、李俊俋、姚文智等人的要求下,內政部舉辦了公聽會,要來檢討土地徵收的相關政策法令。
但出面舉行公聽會的內政部地政司,將討論議題設定在如何強化土地所有權人、地上權人、土地使用人、現地(原)居民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保障,卻遭在場學者與各地反迫遷自救會居民批判命題錯誤。
公聽會遭批命題錯誤 地政司司長:「政府現在的設計就是這樣」
地政司負責職掌地籍管理、地政法令、地籍測量、國土測量、地政資訊、衛星定位測量、市地重劃、區段徵收等業務,因此遭民間指出,地政司在土地開發計畫的流程中,參與的角色多屬於後端的執行與管理,雖然地政司司長王靚琇坦言「政府現在的設計就是這樣。」但仍挨批由地政司出面舉行公聽會,討論並無法全面。
台灣人權促進會便認為,應該將相關的土地法全面拿出來檢討,才能解決其對居住權的侵害。否則命題錯誤、畸形的公聽會絕對會效果有限。
包括都計、土地法相關學者戴秀雄、陳立夫、徐世榮等人到場,在入閣前曾參與許多的相關訴訟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到場「旁聽」,但並無發言。
居住權包含人的尊嚴 學者:徵收絕不能止於補償
「絕對不是有補償、安置就好。」戴秀雄這一句提醒,讓後續的發言者紛紛一再提出贊同,學者與民眾普遍認為,所謂居住權,並非僅是財產權的問題,也包含了生存權與人的尊嚴。也並非政府聲稱「有公益性」就能展開徵收,造成即便開條馬路,都可以聲稱公益性而大舉徵收的狀況,而是應該更細緻的對計畫的公益性與必要性進行辯論,衡量其所謂的公益與人民的損失是否合乎比例。人權公約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強調,因此當然需要更完備的審查,絕不能僅是低度的審查就好,「其實幾乎都會通過」。
在展開徵收前應該舉辦行政聽證的想法也在這個公聽會中一再獲提及,立委蔡培慧也主張,聽證會是讓政府與居民好好坐下來談 ,去理解計畫公益性與必要性,也尋求更好的替代方案,蔡培慧指出,德國就曾為了開闢公路的計畫,花了22年與民間討論,因此最後並沒有任何一塊土地是以徵收的手段取得,「這才是我們要邁向的民主國家,民主不是只有投票。」
公聽會中不時有人發言砲轟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日前仍表示目前要辦聽證會依法無據的說詞,痛批這是行政怠惰,「雖然目前沒有法律說要怎麼做,但是法律也沒說不能做」反南鐵自救案陳致曉這樣批評。蔡培慧認為,在完成修法前,行政單位仍可以先行調整,政府不能再有「他才是老大」的心態。蔡培慧也承諾,將會與尤美女繼續推動土徵條例的修法。
DSC_2035
內政部舉辦土地徵收公聽會,會場塞爆。攝影:賴品瑀。
反徵收者遭抹黑 各地自救會都有共鳴
環境法律人專員楊品妏指出,徵收是政府要興辦計畫時,取得土地的最後手段,但目前卻往往輕易展開「區段徵收」,更淪為地方縣市政府為了籌措財源而浮濫徵收的景象。
「這等於是強制參加聯合開發!」反迫遷聯盟這麼批判區段徵收。
「居民並不想要搬走,就是迫遷。」陳致曉這麼定義何為迫遷,更主張除了一般徵收,其他都該廢止。並訴苦說,不只是徵收侵害人權,往往審議的過程更是尊嚴的侵害 ,反對徵收者,總是一再遭受抹黑,被說阻礙地方建設、貪財、只顧私利等,此言也讓不少自救會頗有共鳴。
除了徵收惹議以外,亦有民眾指出,包括眷改條例、地清條例也都相當粗暴,都是將行政裁量無線上綱,像是國防部強硬清空眷舍,若子女有房,就不會安置;或是要求居民以市價買回祖傳土地,卻不顧是戰後登記問題,造成地目不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