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連三天紫爆 紀錄片導演向台塑、環署、經部送戰書 要求理性辯論

2016年10月1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時序進入秋冬空污季,又因颱風來襲前外圍下沉氣流所致,台灣中南部地區空污已連續三天紫爆,更可能持續到後天。眼看得一路忍耐到明年4、5月,至今卻等不到新政府端出減煤家園時間表,紀錄片導演蔡崇隆、黃淑梅19日上午前往台塑總部、環保署、經濟部遞函,邀請他們參加「脫口罩找藍天」研習工作坊,在公開理性的辯論下,討論出產業轉型及能源發展新佈局。
紀錄片導演黃淑梅出示環署推播,顯示中南部已經連三天紫爆,且空污季將從秋冬持續到春末,中南部淪「空污難民」。攝影:賴品瑀。
為了呈現中南部空污問題,蔡崇隆等十多名紀錄片導演發起「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計畫,聯手拍出20部空污紀錄片,自9月開始在全台展開一系列的放映行動,10月底更要在北宜中高展開一連四場的研習工作坊。
「我保證你們來,不會被圍毆的!」蔡崇隆在台塑總部門前喊話,強調要以理性態度和台塑對話,希望在公開討論的辯證過程中,雙方能互相理解。據了解,目前已有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台大公衛院副院長詹長權、立委蔡培慧允諾參與23日在台大公衛學院的台北場工作坊,立委陳曼麗、黃國昌也將陸續出席後續場次,但台塑與經濟部尚未正式回應是否出席。

貢獻最多空污  民間要求台塑負起社會責任

砲口指向台塑集團,蔡崇隆強調,台塑不但是化工業龍頭、也有燃煤電廠,一向是國內空污最大貢獻者,應該負起社會責任,並提出相關措施,例如台中火力發電廠就承諾在空污呈紫爆狀態時降載,但台塑的善意回應又在哪裡?因此力邀台塑參與工作坊,聽聽民眾的意見,也可以跟暢言經營生產模式有何特殊考量,或是有什麼苦衷,讓社會來公評。
「你有賺錢、空污卻讓未來世代買單,就因為你不想少賺一點!」黃淑梅感傷中南部居民淪為空污難民,六輕卻還不斷提出擴廠計畫。而據環署綜計處證實,一系列六輕相關環差案,在停息一陣子後,近期又將陸續展開審查。
導演們更希望環署除了詹順貴外,主責的空保處應該每一場都有官員參與。蔡崇隆表示,民間對於新政府寄予厚望,但許厝國小分校遷校風波、彰化台化關廠案,環署並未嚴守環境正義底線,卻想以「各退一步」來喬出雙贏局面,但環署不該在這些事件上只是當裁判,而是應該做為雲林、彰化縣政府的後盾,守護居民的呼吸權利。
蔡崇隆代表「脫口罩找藍天」工作隊邀請台塑、環署、經濟部參與工作坊,尋求空污治理時間表。攝影:賴品瑀。

環境人權也該是轉型正義  籲政府提出治理時間表

前往聲援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曾虹文指出,目前國內的空污治理有大問題,就是當民眾發現空污問題時,向地方環保局檢舉,往往得到「無超標」的回應,於是六輕等業者就拿著這個「無超標」作為護身符,強調無超標也就無污染、無問題、無須負起責任,因此導致民間再也無法信任政府與企業的局面。但是否無超標就等同無污染?曾虹文認為,像台塑不管在空污、在溫室氣體上都是這麼大的排放源,卻長期沒有計算其外部成本,除了要求業者負起社會責任,同樣需要政府提出有效管理的具體辦法。
蔡崇隆強調,轉型正義可不只是追討黨產、向原住民道歉,環境人權更是重要一環,且跟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因此新政府除了著手司法改革,也不能忘了思考空污問題,應盡快提出空污治理時間表。
「我們也不是要要求一下子全面關掉所有石化廠、火力發電廠,但我們要看到政府提出時間表」,蔡崇隆指出,不只德國正在設法減煤,中國在柴靜推出紀錄片「穹頂之下」後,也有了空污治理計畫,台灣沒理由作不到。

台北港提環差 大台北公共工程土方將送填海造陸

2016年10月1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19日舉行台北港環差案的專案小組審查,要再提供收容空間,供大台北甚至桃園地區公共工程剩餘土方填海造陸用。雖然部分委員對於沒有設置暫置區、相關污染防制機制有些存疑,但此案在第一次初審就獲通過,後續的修正僅需以書面審,不需再開會討論。
19
台北港南外堤內側碼頭區填海造陸計畫位置示意圖,取自環差報告。
台北港目前仍在進行第三期工程,先前在環評審查中提出,將在港區範圍收容港域浚挖土方,並進行填海造島,計畫面積146公頃,並預計收容浚挖土方1300萬立方公尺。
不過,卻因為收容空間仍有餘裕,除了港區的土方、協助林口電廠浚挖土方65萬立方公尺後,尚計畫移撥公共工程剩餘土石方。
台北港方強調,此變更並沒有超過原規劃開發量體,提供這些收容空間,是為了幫助公共工程維持進度,同時也減少港區造陸的投資成本。
台北港更提出原港口大門、義民廟、八里焚化廠與瑞平國小四個空氣測站再增加PM2.5的項目,並要將自由貿易港區的部分混凝土型塊護岸調整成親水護岸,更友善生態與提供民眾遊憩空間。
專案小組認為,此次變更大致上是友善環境的,在第一次初審便放行。不過環委廖惠珠也問到,填海的土石從原本的B1、B2類,擴及至B1至B6,但其中B5類為磚塊與混凝土、B6類為淤泥,質疑是否會污染海洋,以及打算如何防範。港方則表示,土方在進入時必須出具相關土壤檢驗證明文件,包括重金屬、有機化合物、農藥等有機物質必須符合標準,也不會收受土污控制場址、整治場址的土方。「若有問題,第一次是退料,再有第二次就不收了。」強調將會把關。
小組要求台北港補充書面資料,包括說明土方管理計畫,如卸載作業環境、收受土石放方污染檢測及應變對策,與填築拋放作業若衍生局部水質惡化,相關的檢測與防治對策。
另有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出書面意見,對於水域文化資產部分,指出台北港的報告並沒有敘明文化相關的層面,應該暫緩通過。且10月21日將舉行水下文化資產審議會的第一次會議,請開發單位列席陳述意見。
雖然先前有民間團體指出當地水域周邊極可能有沈船、日本軍艦等文化資產,但台北港表示,該計畫範圍的水域僅有航道燈標、工程凸堤、蚵殼叢聚、石塊、地形凹陷等,並無具體水下文化資產。對此環評小組則認為,文資局的意見並非這次變更申請標的,僅提供開發單位參考,並無處理。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接連秋颱重挫雜糧 蔡培慧籲倍增育種經費 尋抗逆境品種

2016年10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今年秋天颱風接二連三到來,雖然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強調農產存貨都夠,但今年雜糧的播種時機已過,明年國人恐怕難吃到國產雜糧,才是更嚴重的後續影響。農民急尋耐雨、耐淹等環境耐受力高的「抗逆境」作物品種,要求政府大力研發育種。
立委蔡培慧、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與三位農友18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出面呼籲政府應該重視長程性農業育種工作,選育環境耐受力高的作物品種。認為比起農業保險等補救措施,「蹲好馬步」才是在源頭解決問題。而在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的狀況下,農業育種的研發經費不應短絀,研發經費應該倍增,有充足的經費與人力,加速研發出耐雨、耐淹等環境耐受力高的作物品種,台灣農業才能有所準備。
立委蔡培慧、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與三位農友18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出面呼籲政府應該重視長程性農業育種工作,攝影:賴品瑀。

育種經費連年降  也缺育種家跟技術人員

對於民間訴求,陳吉仲回應,育種經費的確近年不斷下降,從2014年的1.8億元,一年遞減1千萬,今年已剩1.6億,但他承諾明年將編1.8億的經費至少先回到2014年的水準。這與蔡培慧主張的倍增仍有差距,不過,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將對育種研究經費與人力進行盤點與檢討,否則淪為空有倍增的經費卻無人執行。
陳吉仲坦言,目前不但缺育種家,更嚴重的是缺乏技術人員,先前政府為了全面精簡人力而「遇缺不補」的策略,造成目前研發機構的技工部分為派遣人力,相關專業無法傳承,雖然目前改採「退二補一」彌補,但仍需要全面檢討。

風災打擊國產雜糧  農民心焦

秋颱不斷來襲,降雨和淹水讓島內雜糧「全軍覆沒」,讓農民相當無奈。雲林東勢的毛豆農黃祈堯直說,現在要轉作其他作物也來不及了,看來只好「開始過年」。雖然陳吉仲承諾農委會將會彈性延長受災農民的申請轉作時間,但也坦言,如以紅豆為例,的確沒有在「雙十節」前播種,種出的紅豆將會不夠紮實飽滿。如此一來,明年國人就難吃到國產雜糧了,只能進口取得,這將是風災帶來的後續問題。「我也在問我自己,這算不算風災農損」,表示農委會正在思考這樣的問題。
名列百大青農的毛豆農侯兆百更擔憂,由於今年的豆苗都泡在大雨裡,可預期未來毛豆種源肯定不足,加上這兩年因極端氣候影響毛豆的供貨不穩定,將相當不利外銷。如果持續如此,將衝擊國內外銷售通路,同時也打擊台灣好不容易起來的雜糧復興趨勢。

郭華仁:因應新挑戰,應提出新栽種制度

蔡培慧、郭華仁與農民提出建議,要農委會重視作物育種,投注更多的經費與人力,加速研發各種如能耐雨、耐淹等環境耐受力高的「抗逆境」作物品種,也建立雜糧種源儲備庫,並推動雜糧作物復耕計畫。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農試所、農改場等研發單位角色重要,除了要找出能因應極端氣候的新品種外,更要設計出新型的栽種制度,以往各地農改場多有幾十套、甚至上百套的栽種制度供農友選擇。現在要因應新的挑戰,也應提出新的栽種制度,而相搭配的就是夠多種類的作物種源,才能提供組合。郭華仁更認為,應該進一步將產銷規則也納入設計考量,也讓大農、小農的不同需求都獲關照。
「基本功不能廢!」郭華仁直言,比起追逐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技轉績效,農改單位更該正視育種的基本功,這才是台灣農業的源頭所在。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明年將編1.8億的經費在育種研發。攝影:賴品瑀。

擴大「參與式育種」  農民、研究單位齊力解決問題

郭華仁更提議,除了善待、鼓勵研發單位的育種家與技術人員外,也應該更擴大「參與式育種」的作法,讓小農各自將新品種帶回各自的環境試種,也協助研發者驗證新種適應環境的能力。
在雲林從事友善耕作黃豆、黑豆的豆農蔡得黃亦表示,農民不是只來要補助,而是希望政府與農民共同來克服眼前的困境,也希望找回過去農民間不斷的交流與互助機制,政府協助農民嘗試各種新的技術與品種,並思考如何支持農民學習、交流與自立,而不是只靠發補助來解決問題。
面對陳吉仲只能承諾明年編列1.8億元育種經費,與「倍增」的主張有段距離,蔡培慧認為,農委會有70多億的農村再生經費,應該可以撥用在育種上。陳吉仲則表示,育種研發與農村再造屬不同科目,經費無法直接撥用過去,但是讓更多農民參與「參與式育種」的部分,就有運用農村再生經費的可能。

環署將辦永續物料研討會 再提底渣填海造陸

2016年10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以「填海造陸」做為解決廢棄物問題的方案,長久以來遭民間質疑,但目前仍為環保署的選項之一。「其實沒那麼可怕!」環署廢管處副處長蘇國澤為這些再生粒料說話,強調早有技術固化穩定、也會訂出清楚的規範,之後更要展出日、新、德等國的運用成果,尋求民間支持。
環署將在10月25、26、27三日舉辦「第四屆永續物料管理國際研討會暨資源永續環保科技展」,包括美、英、日、泰、印尼與薩爾瓦多等國的官員專家也將來台交流經驗。
要向民眾宣揚「以有限資源、無限的物料,建構循環型社會」,除了國際研討會外,也將在26、27日會場外舉辦資源永續環保科技展,闡述永續物料管理、C2C搖籃到搖籃的生活用品及再生粒料應用等。
2016-10-18_04-21-45
環署將在10月25、26、27三日舉辦「第四屆永續物料管理國際研討會暨資源永續環保科技展」,攝影:賴品瑀。

所謂「再生粒料」,即是爐石、底渣等,廢管處計畫,要展出德、日、新加坡等國的應用實例,在大地工程、鋪建道路、海事工程、港口的案例;也將展出實體的再生粒料,供民眾查驗,蘇國澤甚至歡迎民眾拿起來摔看看,要證明已有技術可以做到完全穩定。
「希望能對台灣有很大的影響」,蘇國澤這麼說,期待這些研討會與展覽民間能更理解,讓再生粒料的運用順利,讓台灣更永續。環署更為此拍攝影片「點石成金:再生粒料應用」,要展現我國與日本多年來運用再生粒料的成果,並在27日下午露天播放。台北科技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張添晉更認為,應該北中南各有一處進行試辦。
再生粒料
環署將向民眾介紹國外填海造島成功案例。圖片來源:環署簡報資料。
不過蘇國澤面對記者追問卻顯保守,僅表示選址仍未確定,仍須取得民眾支持。例如,目前在台北港周邊運用再生粒料所鋪設的道路,便進行雨水收集等監測,要確認是否沒有溶出有害物質的疑慮。至於哪些地點可能進行填海,蘇國澤則舉如海岸退縮的南星計畫、地層下陷的雲林沿海地帶為例,都能以類似消波塊的形式,來守護海岸,而非破壞。蘇國澤強調,環署已制訂更清楚的規範。
以「填海造陸」來解決廢棄物問題,雖然遭遇民間不少反對聲音,但目前仍是環保署的選項之一,環保署長李應元上任時也曾表示,日、荷等國都有成功案例,環署會繼續研擬沒有爭議的作法。

澎湖爭取焚化廠 打臉環署13年前「不再設立」承諾

2016年10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上週末(15日),澎湖居民才以八成選票向賭場說不,殊不知,還有焚化廠興建計畫等在後頭。目前澎湖每年垃圾約1.8萬噸,在代為處理的高雄市要漲處理費後,澎湖縣政府打算爭取經費,在湖西鄉興建焚化爐來解決垃圾問題。
2000年在全台各地居民陸續反對之下,讓環保署在2003年宣佈不再興建焚化爐。但此次澎湖打算興建垃圾焚化爐,環保署卻說「樂觀其成」,更準備了10億經費,等於打臉自己當年的承諾。
因高雄要漲垃圾代處理費用,澎湖決定提出自建垃圾焚化廠計畫。圖僅供示意。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澎湖每日產生50噸垃圾,觀光旺季甚至達80噸,每年合計約產生1.8萬噸的垃圾,由於澎湖縣境內並無焚化爐,一向以每噸2100元送往高雄焚化處理,但今年初卻醞釀調漲至2300元,目前經協調後將暫緩,但面對未來可能的財務負擔,澎湖縣府爭取斥資5至6億元興建焚化爐。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在2003年12月核定「垃圾處理方案之檢討與展望」,當時的環署宣示不再興建焚化廠,也喊出「零廢棄」的目標。並提出預定2020年時要達到75%的垃圾回收率,既已營運中焚化廠則預定2012年開始除役,並於2026年全部除役完畢等政策。
目前全台有24座焚化廠營運中,在回收率逐漸提升的狀況下,需焚化的垃圾量早達不到設計處理容量的一半。明明餘裕量非常充足,但卻由於部分縣市寧可收受事業廢棄物、不願拒收外縣市垃圾、調漲外縣市垃圾處理費,而引發去年的垃圾大戰,也讓環署跳出來說要落實區域治理,區域內的縣市需互相支援。
但澎湖縣府也因此從去年便開始企圖爭取自設焚化廠,吃不消垃圾轉運處理成本飆漲的,除了澎湖尚有金門,金門垃圾轉運處理成本原本每噸3790元,卻將上漲到5097元。

環署於新政府上台後一個月時,提出「建構綠能永續新世代垃圾處理計畫」,也就是焚化廠延役計畫。但環團看守台灣卻發現,除了焚化廠延役,其中更藏有一筆10.13億元的經費,是要用在澎湖,計畫興建一座日處理量達100噸的中小型焚化廠,用以處理澎湖、金門與連江三離島縣,約86噸的垃圾。
對此,環署督察總隊隊長蕭清郎表示,環署對於地方要處理自己的垃圾是樂觀其成,但澎湖要蓋焚化爐的話,要尊重當地居民的意見。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核廢問題應全民面對、政府盡快啟動討論」 民間論壇提共識

2016年10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選址不該將人口密度高低作為最優先的考量」「台灣自己的核廢料應該自己處理」「以行政區劃分選址公投範圍不公平」,對於核廢問題,這樣的聲音也不少。雖然台灣走向非核家園已是共識,但是已經產生的核廢料是棘手問題,如何共尋出路,而非落入弱弱相殘的悲劇,民間自發「民間核廢論壇」,在全國各地集結討論。
15日下午,民間舉辦全國總場,並對外發佈共識,提出核廢問題應是全民一起面對,政府該盡快啟動核廢討論,尤其要求資訊公開,強調資訊公開將是所有條件的前提。
民間自發「民間核廢論壇」,並在15日下午發佈共識。攝影:賴品瑀。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言人崔愫欣指出,核廢問題早已迫在眉睫,燃料池爆滿的高階核廢料與蘭嶼暫存的低階核廢料,都為當地居民帶來數十年的威脅與恐懼。展開相關討論機制,政府不能再延宕。
將核廢處置問題視為反核運動下一步的關注焦點,全國廢核平台在今年3月的反核遊行之後,展開一系列民間核廢論壇巡迴,以審議式民主的方式,找來各地草根組織參與,目前已完成北海岸、屏東、恆春、高雄、台南、蘭嶼、台東、NGO,合計八場。討論以「核廢處置應具備之條件」、「核廢處置之機制與程序」兩大方向作為主軸。
參與的民間代表提出,核廢資訊公開應該完整、獨立與普及;選址政策除了科學證據,也要尊重在地社群,雖然地質安全、環境科學評估當然是選址的基本條件,但地方意願、社會性等公平正義也必須顧及等,民間核廢論壇提出,不該以地區人口密度高低作為評定的唯一要素,使用能源多的地區,也應該作為核廢選址或承擔財務等,不能把問題只丟給核電廠與偏僻地區,反造成「弱弱相殘的悲劇」。
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郭靜雯解釋,就以極可能淪為低階廢料場址的台東南田為例,南田位在台東的最南端,若由台東縣民來公投,但實際上更鄰近的屏東縣民卻無權表達意見,便是不公平。
對於低高階核廢料的處置,論壇對低階核廢料較有共識,認為應該境內處置;高階核廢料方面,則有意見認為台灣應該自行承擔核廢處置的責任與風險,若送往其他國家,也許將讓他國的弱勢因此受到傷害,但也有聲音認為,台灣若的確無處理的條件,也不該放在境內,因此,論壇提出共識,建議先討論、尋找中期貯存的場址。
除了發佈已是共識的意見外,蘭嶼場更加入蘭嶼現有核廢料相關的討論,蘭嶼東清村成員謝來光指出,蘭嶼的意見是,蘭嶼核廢料的遷出應該與選址脫勾、政府應該提出核廢遷出具體時間表作為承諾、成立蘭嶼核廢遷出委員會以專案處理蘭嶼核廢料事宜、政府應對過去的錯誤政策道歉,並記錄在歷史與教科書上。
崔愫欣表示,這一波的論壇僅是第一波、僅是開頭,相關資料也全部上網歡迎各界閱讀,將來也不排除由民間再舉辦第二波,讓非核電周邊的民眾也進入討論。「不能只把問題丟給核電廠周邊」。強調應該由政府出面,讓全國好好討論核廢處理問題。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關西採礦案進二階 民間串連問礦業政策環評何時作

2016年10月1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14日下午舉行第303次環評大會,其中第三案是引發爭議的新竹關西羅慶仁、羅慶江開礦案。遭環署二案合併後,專案小組建議此案需進行二階環評,此次大會也確認維持結論。雖然單就此案看來,並無太大的懸念,但西部是否復礦、甚至全國的礦業政策檢討何時展開,這些政策是民間更為在意的。
關西採礦案確認打入二階,各地礦場周遭居民則串連追問礦業政策環評何時作。攝影:賴品瑀。
由於月前經濟部向環團地球公民基金會發公文,稱西部復礦免政策環評,與新政府上任後環署宣示要對西部復礦政策進行政策環評的說法相違,也讓民間痛批礦業改革連第一步都做不到。除了新竹關西,宜蘭員山南澳、花蓮新城、和中、富世、支亞干、清水、台東石雨傘、成功等其他也與礦場相鄰的當地居民也北上關心,上午先集結在行政院外,要政院說清楚礦業政策環評到底何時要做。
中午時立法委員高潞以用在立法院總質詢時也提出此事,行政院長林全回應,已同意由政務委員協調經濟部及環保署,雖然個案不方便否決結論,但長期政策將陸續進行政策環評,林全更說,產業做政策環評做總綱是未來趨勢。

業者反擊失敗 羅慶仁、羅慶江案確認打入二階

關西案成為礦業改革的指標與前哨戰,引起數十民眾到場旁聽環評大會。業者在環評大會進行絕地反擊,先質疑環署副署長詹順貴非審查小組成員,卻在8月26日的專案小組會議中出席,並以個人意見強行主導小組,更指出小組召集人呂欣怡加入臉書社團「關西不要台山陷-反對水泥業礦石復採」也「按了讚」,也是已有既定的反對態度,批兩人「先射箭再畫靶」,都是不公平的待遇,也違法行政程序等規定,會議應是無效,要求環署讓他們回小組補件重審。
業者爭取敗部復活,把矛頭指向副署長詹順貴、小組召集人呂欣怡在會議前有固定成見,攝影:賴品瑀。
不過環署回應說,詹順貴是環評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當日以此身份參與會議與發言並無抵觸相關規定,而呂欣怡與此案並無利害關係,也不曾參與開發計畫,並不需要迴避此案。呂欣怡亦表示,身為此案召集人有責任多方瞭解公眾的意見,加入臉書社團僅是收集民意的其中一個管道,且該社團並非利害關係人團體,而是一個公開分享資訊的社群媒體,詹呂兩人也繼續參與會議討論,最後環評委員無人有異議的狀況下,確認此案必須進行二階環評。
大會要求將來在二階環評時,要審查的部分包括開採作業造成的空品、噪音振動、飛石等可能影響量化評估、生態衝擊、保育類動物調查、水質評估、土石流潛勢、地質鑽探、鄰近聚落、原住民知情同意等等。

政策環評年底展開? 礦務局:還在審慎評估

在行政院前,居住在各礦場周邊的居民紛紛現身,這也是首次台灣礦場受害社區與部落的聯合行動。面對民眾一度嗆聲「行政院不給出承諾我們不走」,行政院說將責請兩部會盡快處理,經濟部仍說尚在審慎評估中。「就是礦務局的問題!」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怒斥,礦業政策環評由環署發動,甚至一度承諾年底就要展開,明顯看來就是礦務局在抗拒,更是不滿礦務局在雙方還在討論的過程中,就自行發公文稱「無需就礦業開發進行政策環評」,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批,這就顯示礦務局長年無人挑戰,不但局長一做做了20年沒換過,更有不願資訊公開、身擁霸王條款可讓礦場無限展延期限永免環評等,早該全面檢討。
潘正正強調,全台截至2014年底,共計有254個礦區、189個開工礦場,但其中4/5的礦場卻從未經過環評,曾經有環評或區委會審查者,更只有15%,其他的資訊從未公開,各項資料民間都無法監督。
去年關西石灰石採礦計畫,分為亞泥、羅慶仁、羅慶江三案分別展開環評程序,居民與環團反對此案的同時,也一再要求行政院檢討西部復礦政策,並進行政策環評,這些建議已得到環署支持,並到行政院展開部會協調。
經濟部解釋,發公文回答地球公民說西部復礦不需政策環評是依據現況,之後是否需進行礦業政策環評,仍在與環保署討論,並指出水泥外銷的狀況已有控制,正在逐年下修,但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郭淑玲指出,經濟部所謂的「大理石礦石開採總量管制」措施,每年依照國內需求訂出水泥生產上限,再分配給各礦場,並預計在2025年將外銷降至20%,但也等於是說,如果國內需求高,還是會有更多的山林遭殃,且還是有20%外銷到國外,這樣「挖台灣的山蓋國外的樓」卻又拒絕做礦業政策環評,民間無法接受。

拿回土地權狀也沒用 霸王條款護身 礦權一延再延 永免環評

「我們也不求政府偏心居民,只要求公平!不要幫著財團坑殺我們。」全國礦場周遭的居民首次集結串連,要求政府做好政策環評,關西金山里居民羅政宏表示,在反對此案的過程中,也才認識理解宜花東地區礦場邊的居民,都有同樣的遭遇,自己並不是個案。金山里在1960年代被亞泥迫遷了30戶,花蓮富世也是被趕走了50戶。    
各地居民也表達了對於住所周遭礦場的不滿與安全上的擔憂,如花蓮和平水泥專區的和中吾谷子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玉樓指出,部落就在礦場正下方,四年前蘇拉颱風引起土石流已重挫部落一次,現在又有蘇花改工程持續引發落石,環境已經不同,現在已是高風險、並不安全的地方了,族人相當擔憂若台泥金昌礦場再擴大,規模從150公頃成長為250公頃,且只離部落1公里,多項總和下來可能帶來什麼影響。楊玉樓不滿,台泥卻連說明會都沒開,從未與他們面對面說明。
「拿回了權狀又有什麼意義?」花蓮新城反亞泥,持續了20多年的還我土地運動,居民近年才終於拿回多年前遭亞泥詐騙、偽造所失去的權狀。但居民田春綢、鄭文泉卻指出,亞泥目前卻仍能依法繼續使用土地,明年也可輕易繼續展延礦權,他們質疑,這樣的制度難道不需要檢討?
16-10-14-17-22-08-912_deco
立委高潞以用指出,8成現役礦場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卻從未踐行原基法21、22條原住民族知情同意權和自然資源管理權,完全漠視並剝奪原住民族的權利,攝影:賴品瑀。
高潞以用更指出,比對目前台灣礦場區位和原民會傳統領域調查結果,發現超過8成的現役礦場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卻從未踐行原基法21、22條原住民族知情同意權和自然資源管理權,完全漠視並剝奪原住民族的權利。高潞認為不管是從環保或原住民族權益保障的角度來看,整體礦業法的改革勢在必行,「要全面做好才行!」高潞要求政府在完成礦業、水泥業政策環評、檢討礦業法和環評制度、落實部落知情同意權以前,都必須暫緩開發案的進行,並隨後在立院總質詢中當面向林全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