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我已介入此事」 劉黎兒、伊格言 以寫作反核

2013年10月2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在台灣因福島核災而起的新一波反核運動中,藝文界人士的參與有著推波助瀾的效果,除了現身發起活動、寫歌或拍攝影片,用筆參與此事的作家劉黎兒與伊格言最近也隨著新書發表,不停舉辦座談會,除了分享核能資訊,更從文學角度提出對社會與人心的批判,25日兩人以「我已介入此事」為題進行對談。
事關核能爭議,劉黎兒與伊格言兩人寫得非常快速。旅居日本的劉黎兒,原以日本觀察與男女情色的作品廣為人知,但在福島核災發生後,劉黎兒接連出版《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福島事故十五年前的災難預告》、《日本現在進行式》、《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和《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等書,目前更又推出了《廢核,給孩子安心的未來》。
在八月推出的長篇小說《零地點GroundZero》,伊格言則是一位小說家,長短篇作品《甕中人》、《拜訪糖果阿姨》與《噬夢人》等等大獲好評。《零地點》描寫台灣發生核災前後種種政治社會現象、反思文明錯誤,故事中出現大量真實人物,有對現今處境的描寫,亦有未來核災發生後的想像情節。
曾任中國時報駐日記者,駐東京特派員的劉黎兒,其實對於資料的收集與採訪是個硬底子,在投入反核行列後,在專欄、部落格不斷發表相關訊息,其中許多台灣主流媒體不曾報導、或曲解原意的外電資訊,也都是劉黎兒熱心提供正確信息,免於國人遭到蒙蔽。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中負責進行論述的趙家緯便表示,對於核能進行深入的論述,其實不是只是為了與官方的辯論中獲勝,更重要的是訴求媒體與大眾,劉黎兒在報章雜誌不斷即時回應,對台灣近年的反核行動有很大的幫助。而綠盟也在近期出版了《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台灣的核四真相與核電歸零指南》。

以小說介入真實世界 尋求壓垮核電的力量

劉黎兒估計,自己為了反核所進行的演講已經有200場,會成為陣中如此重要的參與者,其實劉黎兒始料未及,但這樣的角色轉換也讓她質疑自己已經失去「寫小說的資格」。「我將此書視為一種行為藝術,我選擇與現實直接對撞。」伊格言則希望藉著介入真實世界,小說能引起相關互動。「我很希望零地點是壓垮核四的最後一根稻草。」伊格言如此看待自己的作品。
《零地點》將核災就設定在2015年發生,包括總統馬英九、知名主持人劉寶傑、綠盟等等真實人物,伊格言都寫進書中。其中的真實與虛構的界線為何?伊格言解釋,未來的部分當然是虛構的,但書中屬於過去時間的部分都是基於事實,「我有充分理由相信其為真」。伊格言更透露,在七月當林宗堯請辭核四安檢小組並與媽媽監督核電廠發佈報告時,書其實已經就要送印,他卻認為此事件非常重要,而硬是從編輯手上抽回稿子,加入這段,就是為了回應現實。
伊格言在書中寫到,核四發生事故後銀行發生擠兌,但銀行所擁有大量台北地區的房地產,在核災後根本已經沒有價值等描寫,甚至出現遷都台南的場景。是否表示小說家在「販賣恐懼」來成就自己?是否反核人士非要真的出事才會開心?劉黎兒舉出日本長期反核的教授小出裕章為例,他的書本《核電是騙人的:核工學者的真實證言》在核災後大賣,每週末都有演講的邀約,可能是唯一因為福島核災獲利的人。「真後悔沒有反核到底」但其實小出裕章仍不斷的苛責自己。

剖析核工產業脈絡 追討人文關懷

有醫學背景的伊格言為了寫《零地點》閱讀大量核能資料,包括核工教科書等也不放過,伊格言提出歸納,認為擁核者不斷在討論「機率問題」,「他們就是要告訴你,機率真很小,發生核災的機率遠小過搭車搭飛機等事故。」「但從車諾比與福島核災的經驗來看,核災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因此只要機率不是零,便不該是選項之一。」
劉黎兒指出,全球位於地震帶周邊的核電廠有60多座,但已經有5座發生過事故,機率分明大的嚇人,而台灣同時面對地震、海嘯與洪水等威脅,情況更加危險,「而且乘車搭飛機的風險我們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承擔,核災卻不是如此。」劉黎兒表示。
「如果我是當時的科學家,我想我也會被核能所蠱惑。」面對發展不過幾十年的核能技術,伊格言分析擁核者的心態,認為在二戰之後,雖然見識到原子彈的威力,但也認為若人類已經能控制核分裂,那麼要是能用在「和平用途」,從殺人武器的身份轉為造福人類的新能源,的確迷人。「這是美善的想法,但也有一部份仍是來自核子武器的誘惑。」伊格言認為。「十年核武、十年核電」曾經從事核工業20多年的賀立維,則以自身經驗為例,證實伊格言的意見。
伊格言表示,在《零地點》中也寫到了育幼院、輻射屋受害者等角色,就是為了不斷的向讀者發問「文明的發展能夠建立在剝削上嗎?」更期待可以藉由文學,翻轉對未來的想像力。綠盟成員王舜薇引用了詩人隱匿所寫下的「有核能,無核心」來回應,認為核工業已失去了人的核心價值。劉黎兒則指出,目前核能爭議的最大問題,應是由核工學者把持一切,「他們懂核能,但不懂營造、地質、醫學等等領域。」
在福島核災後,日本雖然如小出裕章核能相關舊書的熱賣,也產生了如《希望之國》、《若無其事的寧靜》等電影,但相關的小說創作卻仍未成為風潮,劉黎兒提出,其實在核災之前,日本便有一些討論核能的小說,包括了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天空之蜂》,便是描寫為了替受曝工人報仇的故事。
但目前僅有知名導演岩井俊二推出小說《守護庭園的看門犬》,描寫如《美麗新世界》的未來,又社會底層的人去看守核廢料的情節。但「居然」也有位美少女作家推出擁核的小說,劉黎兒表示,應是由於作者的父親為東電高層的源由,但其中提及核電廠關閉而缺電帶來生活改變的描寫,劉黎兒認為悖於事實,「核能就是由謊言跟輻射組成!」
而伊格言則認為,台灣不可能出現擁核小說,一來「從沒聽說有人在福島核災後從反核變成擁核,只聽過從擁核變成反核的」,二來則是「他們實在沒有想像力,我認為他們沒有能力寫出小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