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全國能源會議為延役鋪梗? 環團質疑刻意排除反核民意

2014年12月1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全國能源會議」即將啟動11場團體與分區會議,並預定在明年1月底召開全國大會,但有意參與的反核團體卻發現,從會議的設計與程序中顯示當局似乎已有意將結論導回核電復辟,不但核一二三廠可能延役,核四封存也可能只是虛晃一招,而對此感到非常失望,痛批將能源會議當作政權化妝術,而非真正推動政策共識的平台。
P1130198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10日上午前往行政院門前,要求毛內閣不但要放棄守舊的核電政策,更應該聆聽廢核民意、真實開放全民參與這場能源會議,以討論如何從產業轉型、節能、再生能源等政策,讓非核家園與能源改革得以實踐。
「台灣不缺能源會議,缺的只是改革的決心。」我國16年來舉行過4次全國能源會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回顧,在前3次的結論中不乏許多進步的承諾,但卻未實際落實,反倒在2009年的第4次,大談要增加火力與核能的使用。如今第5次的會議,雖說是為了討論核四封存後該怎麼面對能源問題,卻遭反核團體質疑在未召開前就已經在為核一二三廠延役的結論鋪梗。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指出,此次能源會議以欽點專家及與會代表名單、要求「科學專業」等手段拉高門檻,以排除民間的參與。
紅身汗質疑,會議出席代表與審查專家名單均由官方獨斷欽定,民間毫無提議空間,代表性與完備性嚴重不足。例如在全國大會中,受邀出席的NGO只有7個,且幾乎偏重於北部,不但比例過低,中南部團體更不滿這根本是「天龍國」能源會議,而非全國能源會議。洪申翰表示,民間團體曾向主辦單位表達不滿,但得到的回應卻是建議他們到分區會議發言,但在分區會議提出的意見是否將在大會得到實質回應與審議?對方卻只能承諾將「全程錄影」,洪申翰批,這只是聊備一格,那麼民間團體自己在分區會議搶麥克風的意義何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中岳指出,這樣先射箭再畫靶的全國能源會議終將因背離真實民意而再起爭議,一如反服貿運動後的「經貿國是會議」,當時也是說有公佈、徵求、甚至網路直播等形式,但卻是假開放而終究不受人民接受。蔡中岳沈重呼籲當局「這不只是會再輸一次選舉,而是輸掉台灣的未來!」
除了將展開的大小會議在程序上讓團體們不滿外,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背景資訊」研提也讓他們覺得相當不友善。洪申翰指出,其專業資格門檻過高,要提交任何意見,都遭要求必須附上正式的學術文件,別說一般人難以參與及表達,就連環團中有能力提案的也屈指可數,洪申翰以自身所提出約20項意見的經驗來看,就有零星件遭到退回,甚至不接受引用國外環團所做的研究文件,只因不算是正式的學術文件。
洪申翰批,如此一來會議將走向獨尊僵化的「科學理性」,但廣泛的社會風險評估卻無法進入討論,如電廠附近居民等較弱勢利害關係人都不能表達意見,恐怕將更背離反核民意。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對此「被當空氣」的待遇相當不滿,再次表示當地人已經做好不惜流血「最終戰役」的心理準備。
至於為何如此擔憂整個能源會議都是為了核電復辟而鋪陳?廢核行動平台指出,選後由江內閣舊官僚代表的毛治國擔任行政院長不說,之前毛治國擔任副院長時又正是「核四專案辦公室」的指揮官,負責推動核四與延役政策,已是馬江內閣中的「擁核主戰派」,由這位核電推手主導的「全國能源會議」又使出這些手段,當然讓他們懷疑馬政府面對新民意的能源改革決心。
且11月初原能會主委蔡春鴻也在立法院親口表示「核一、二、三不延役的政策確實轉彎。」更讓他們質疑所謂「馬毛內閣」就是擁核內閣,還是想延續過去守舊、僵化的擁核與延役主張,卻不願正視以節能與再生能源進行能源改革的契機。
廢核行動平台提醒,若當局仍執意擁核,絕對是跟民意相左。蠻野心足協會律師蔡雅瀅指出,此次大選中,縣市長當選人有7成已表態反核,與7成的反核民意相應,當局應該認清此現實,別再大力擁抱僅佔我國電力10.5%的核能。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環署東引設測點 中國PM2.5來襲 2小時前可預警

2014年12月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每年秋冬東北季風帶來沙塵、霾害,衝擊台灣西部空氣品質,環保署9日宣布,將在馬祖東引島上增設細懸浮微粒(PM2.5)監測儀器,當作境外污染物監測之前哨站,將早台灣本島約2小時監測到空污,供民眾即早應變。此監測也預計在明年1月加入環署發行的「環境即時通」免費APP,即時提供空氣品質預警訊。
東引島測站能比台灣本島最北的萬里測站,早兩小時測得境外空汙數值。
環保署表示,每年11月到隔年5月,影響我國的境外污染物主要來自中國。尤其季風減緩、風速減弱時,將因大氣擴散不佳而導致污染物累積,使PM2.5濃度升高。環署監測資料處處長朱雨其表示,由於這情況通常會在金門及馬祖離島率先反映,因此環署選在台灣本島西北方的馬祖東引新增PM2.5監測儀器。

距離近、人煙稀  東引成空污前哨站  

朱雨其表示,東引島係我國目前行政區界的最北端,西距中國更僅約30公里,當中國空污濃度升高,東引島將首當其衝。且東引島春、秋、冬三季氣流主要經過中國北方沿海地區、島上無大規模經濟活動,這些條件皆是選為監測點的理由。
PM2.5監測儀器
目前環署在東引島已設有簡易型的PM10監測儀及太陽輻射儀。環署表示,現在再加上PM2.5儀器,其監測的即時濃度資料,將有助於監控中國華中及華南沿海空氣品質狀況,當氣流經過中國大陸北方沿海地區並南下影響我國時,有助於提前掌握我國空氣品質受中國污染物影響程度,提供全國民眾更快速、準確的預警訊息。

季風減弱通風差  台灣中南部空污難散

協助此監測計畫的台大大氣系教授陳正平指出,目前中國霾害仍相當嚴重,雖然中國當局已採取措施,但由於近年東北季風逐漸減弱,對台灣有何影響仍需繼續觀察與研究。
而東北季風減弱,風速與大氣梯度也因此減弱,好處可能是沙塵暴襲台狀況減少,但也因通風差,台灣中南部產生的空污也難以擴散。至於為何季風會減弱,陳正平表示,可能是由於暖化所致,學界也尚在研究中。

境外空污難防  環署專責監測示警

朱雨其表示,來自境外的空污,環署目前僅能盡量提供資訊供民眾自行評估是否避開,的確較為消極,但環署也會盡量減緩國內空污,希望能有所抵減。  
環署已在11月成立專責作業小組,運用空氣品質監測、氣象觀測、衛星影像、氣象預報及模式預測等資料,研判境外污染物影響我國空氣品質的程度,在每天上午10時30分及下午4時30分發布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並視情況適時通報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教育部及衛生福利部等機關,預為因應,以確保民眾健康。
這些空品資訊,民眾也可下載「環境即時通」APP獲知。「環境即時通」可提供使用者設定查詢目前所在位置監測資料,也會提供主動「推播」功能,當濃度測值高於使用者所設定的測值時,會主動示警提醒。未來,此APP將整合其它有關環境訊息,包括大雨特報及淹水警戒等資料,提供更全面的警示服務。

RCA受害工人訴訟15年 本週五終進行一審最後詰辯

2014年12月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工傷案「RCA」訴訟15年,終將在本週五12日展開一審詰辯,受害工人邀請社會各界屆時到場關注,同時也於9日上午前往行政院,邀請新任行政院長毛治國至台北地院旁聽,理解工人們長期的痛苦處境。
RCA員工關懷協會更提出3點訴求,包括要求由桃園市徵收原廠址整治後興建「勞工紀念館」、公開工廠內有害化學物質、給予工傷者補償與照顧。
9日上午RCA工人赴行政院,邀請毛治國12日前往法院旁聽詰辯。

「殺人經濟」傷天害地  員工盼犧牲喚起反省

1970至1992年,國際大廠RCA在台設廠,20多年內違法傾倒有機溶劑,不但留下了嚴重的土地和地下水污染,更造成上千員工罹癌。這群受害員工從1999年挺身尋求法律訴訟,至今15年未果,至2009年才首次有成員以證人身份到庭說明,更要到本週五才終於進行一審最後一次詰辯,過程非常漫長。而週五詰辯後,法院即會做出判決,並在下次開庭時宣判。
工人們邀請社會各界與毛治國到場旁聽,除了希望長期痛苦獲得理解外,更盼自身犧牲能喚起台灣反省所謂的「殺人經濟」,別再延續傷害環境、傷害勞工健康的工業政策。
工傷受害人協會專員賀光卍指出,RCA在台期間,總計10萬人曾為其工人,15年前展開訴訟所做統計時,即有上千人罹癌,如今已有200位以上病逝,實際狀況可能更高。
RCA員工關懷協會秘書林岳德指出,毛治國上任後揚言要問青年人找出路、老年人找依靠、企業找機會,甚至要為弱勢者提供有尊嚴的生存環境,那麼絕對應從RCA案記取教訓、停止殺人經濟,並提出日後相應政策,例如公開廠內有害化學物質,不能再以「商業機密」為由隱匿。

為病死同事討公道  小蝦米鬥大鯨魚

RCA工人們更強調,政府應更照顧工人,給予工傷者補賠償、照顧並提供法律扶助。賀光卍補充,光從勞保資料統計,國內工人每天有3位工傷致死,2~30位致殘,更有上百人因工傷住院,職災率高達6 ‰,勞動環境大有進步空間。賀光卍強調,這都還只是勞保資料,遠不及實際狀況,在台灣產業從工業轉向服務業後,更多職業病、心理壓力等都還不在統計之中。
此案15年來一路艱困,但也促使政府補強土污法、職安法、職保法、乳房切除納入勞保殘廢給付、免擔保金保證書等,對環保與工傷權益的爭取貢獻良多。
RCA員工關懷協會會長劉荷雲表示,15年來,參與上訴的工人們從原先1500多人,一路因絕望、老、病甚至死亡而退出,目前尚有約500人堅持訴訟,不願在這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役裡卻步。「我們不自己站出來,誰還會來幫忙?」劉荷雲強調,除了為自己、為已病死的同事們討回公道外,更要為了守護環境而戰。

土壤、地下水污染大  整治範圍僅6頃

工人們也提出由桃園市徵收原廠址,並在整治後興建「勞工紀念館」,除了警戒後人莫重蹈覆轍,更要提醒勿忘RCA造成的土地和地下水污染。
賀光卍表示,比起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直至2009年才有技術與能力處理,遺憾的是,RCA案僅在廠區內6公頃多的範圍進行整治,但地下水互相連通,實際污染範圍應遠超過這個面積;目前RCA不認帳、現任地主長億集團也態度消極。因此工人們除了在行政院提出要求,也將在10日上午拜會新科桃園市長鄭文燦,要求桃市府正視地下水整治,並出面徵收興建勞工紀念館。

水污費12月開徵恐跳票 公聽會業者反彈

2014年12月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污染者付費」環署在11月喊出12月中旬「即將開徵」水污染防治費,但環署至本月8日才在上下午接連舉辦協商與公聽會,工業、畜牧業廠商態度仍抗拒。對此,環署表示須調整、研議細節,也改口沒有施行時程表。如此一來,12月開徵希望渺茫,最快也得在明年初上路。
10801574_10152518044860924_5341604371489336701_n
2006年環署制訂「水污染防治費收費辦法」,雖每年依法編列水污染防治基金預算,但立法院年年刪預算,因此未能開徵。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與高雄日月光K7廠偷排廢水事件後,立院通過決議,要求環保署先徵收大企業水污費。
依此辦法,水污費開徵第一年的收費對象是工業,畜牧業也將在開徵第三年開始加入,第四年則是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其他指定地區或場所專用污水下水道系統、社區專用污水下水道系統及家戶收費等。
環保署水保處預計徵收項目,包括了鉛、鎳、銅、總汞、總鉻、砷、氰化物等。開徵第一年給予5折費用,第二年6折,逐年往上調,一直到第六年才會全額徵收。
水保處統計,排除畜牧業後的事業徵收家數約5,154家,平均年繳1,000元以下者占8成,平均年繳約2,300元;工業區污水下水道業者有68家,每家年繳約42萬元,可由工業區內廠商分攤。
水保處指出,此金額對產業及國際競爭力的衝擊有限,我國徵收項目少於韓國、馬來西亞,且中國雖有61項徵收項目,但只收取每家業者最高的3項物質,相較之下我國的水污費並不嚴苛。

找「好學生」開刀?  業者反彈

但參與公聽會的工業與畜牧業多數仍採反對意見,指出雖然水污費徵收金額不算高,但要求做檢驗所需花費,卻可能遠高於此。
部分業者不滿,抨擊環署徵收水污費是因為工業最好徵收,但業者已花很多錢處理水污設備,現在又要付水污費;反觀違法工廠卻不在開徵之列,實在對有良心的業者不公平。棉布印染公會秘書長簡英雪指出,《看見台灣》與日月光事件的重點是「偷排」廢水,環署該做的是打擊不法,而不是一再找「好學生」開刀。
更有業者指出,政府要求業者的同時,也該反省是否有做好對於污水下水道、未登記工廠的管理,而不少縣市政府並未帶頭做好上游的水土保持也同樣要咎責,不能過份反商、仇視工業,否則產業出走、關廠將傷害國家經濟發展。
10858538_10152518044720924_6339335637625875365_n

檢測費比水污費高?  環署:業者可擇有利計價方式

許多業者更指出,為徵收水污費而要求業者每半年進行檢測,檢測費用反而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台中電廠環境工程師楊士弘提出,水污費徵收應更密切配合水污法相關規定。例如現有排放許可證,其已依水污法有定期檢測申報的機制,且廠商改變製程就一定得申請變更許可證,應足以反應實際狀況,不應讓所有業者都要再去檢測一次所有項目。
對此,環保署水保處簡任技正張莉珣解釋,水污費有兩種計費方式,一為以水量樣態許可值90%去直接計算,而不需再做檢測。但若業者對自家排放水質有信心,則可自行進行檢測,並以此計算費額。環署與地方主管機關將不定期前往抽驗,業者可選擇有利的計價方式。

民生污水也須處理  

彰化環盟理事吳麗慧與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北辦公室主任粘麗玉則指出,雖樂見水污費開徵,但關於家戶廢水一項,目前許多縣市的下水道系統普及率仍低,甚至不達2成。公部門是否有打算在4年內完成污水下水道?或是徵收經費將用在積極建設污水下水道?
平鎮工業區代表也指出,依該工業區狀況而言,工業廢水經處理後,水質是好過了未經處理的民生廢水。經濟部工業局代表同樣表示,家戶廢水污染其實並不亞於工業廢水。
工業局也提出,除了課水污費,環署也應鼓勵業者投入設備改善、節水,並提出應有的獎勵。

畜牧業反列入「事業」  農委會盼「農工分離」

而畜牧業者大力反對列在「事業」之中,農委會代表也提出「農工分離」,認為農業廢水有特殊性,建議農業事業的徵收費額有折扣。
張莉珣則認為畜牧業已改為第3年才加入徵收,相關單位與業者應把握時間提升技術。
動權團體動物社會研究會成員更進一步建議業者改善不友善的飼養方式,如此一來,也可降低污染、降低成本,否則過度用藥也會讓廢水含有鋅、銅等重金屬。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回歸地質、環境 北市保護區處理原則輪廓漸明

2014年12月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因內湖慈濟基地、薇閣小學等案陸續提出變更保護區的申請而引發爭議,北市都委會因此舉辦「全市性保護區處理原則」的討論會,4日為第三次專案小組會議。前兩次會議中遭到痛批的都發局做了2次現勘,並實際將各種樣態使用情況分類列出,重新檢視了現況。
為了杜絕個案一一闖關,都委會成立小組,由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黃書禮擔任召集人,希望討論一套原則,以後不符合資格的個案就直接封殺,也不再徒生爭論。由於本屆都委會將在18日舉行最後一次大會,明年1月新的委員會就上任了,趕著提出結論,都委會此次開完會,下週11日上午將再舉行第四次小組會議。
北市都發局、都委會提出保護區處理原則草案,已回歸環境與地質
都發局整理先前會議結論,今次會議提出處理原則草案5項,而先前的文教、宗教、社福、醫療等用途可放寬的原則已不在其中,而是回歸環境,尤其地質的實際條件。
暫訂的5點原則包括:1本次保護區處理原則係提供予各行政區通盤檢討時參考處理、2保護區如需變更為非保護區者,以鄰接非保護區邊界地區為原則。3政府為施作必要之共設施或公益設施,得檢討變更為公共設施用地或其他分區。4既有合法建物或聚落,坡度平緩(平均坡度<30%)者,得檢討是否解編其他使用分區。5保護區變更為非保護區不得位於環境敏感地及山崩潛感地,且需經本府大地工程處檢核確認。
小組更對於阻絕財團不當開發有所共識,強調未來如有變更保護區的申請案,必須先瞭解地質安全及風險評估,再加入社會公平正義等,做更細緻的處理。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王鑫表示,應該學習英國在2011年所提出法案的精神,將來在審議中應該重視居民、社區意見,例如更重視諮詢民眾,給居民更大的權力。王鑫表示,要抵制財團的運作,也需要倚靠居民的力量。
延續著上次會議中已提出「保護區內屬陽明山管理局時代已取得合法建築執照的地區,未來以改建而非重建為思考方向。」委員們對於第四點「既有合法建物或聚落,坡度平緩(平均坡度<30%)者,得檢討是否解編為其他使用分區。」的必要性也有不少討論。
脫宗華指出,若以坡度來認定,那麼如何辨別是「偷整地」或原始坡度,也該討論憑據為何。
李永展則要求釐清目前北市內符合第四點的,是否即是陽明山區域內在劃設成保護區前就已取得陽管局合法執照的那些建物,抑或是還有其他個案,若皆屬陽管局所發,那麼直接明訂「以改建而非重建為思考方向」即可,而非還能檢討是否解編。
但張桂林認為既然這些既有建物已是合法,政府是要解決問題,那麼應該要在第四條後面提出配套,以維護這些居民。張桂林舉例,許多申請「保變住」的案例,也都只能取得住一資格,不可能貿然蓋十幾層的大樓。辛晚教也認為看待這些既有合法的建物,應該從合理合法兩點來看,合法合理的可以讓他重建,合法不合理的就只能整建不能重建。
預料下次會議中第四條仍會是討論的焦點所在。建管處也將回頭釐清陽管局當時發照範圍,確認北市內與第四點相關的案例有那些。
在都委會的要求下,都發局對北市內位於保護區的既有建物,做了清查與分類
另,北市大地工程處亦表示,第五點的「環境敏感地及山崩潛感地」,可直接引用全國區域計畫的「環境敏感區」,如此除了地質,行水區、溪谷等也將納入,且可依地質法來運行。
長期關注北市保護區議題的民間人士潘翰聲與洪美惠也受都委會邀請與會加入討論,洪美惠表示,感受到委員們的誠意,如今討論已更走向上位政策、看北市整體的規劃,她感受到進步。而潘翰聲表示,期待看到原則中明確表態以後只做通盤檢討,不再有個案的變更申請;而早在保護區劃設前便存在的既有合法建物,也應該只能改建、維護,不能進行重建。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民宿好過高麗菜」 南投縣再送清境農場變更政策環評

2014年12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南投縣政府變更清境農場為風景特定區一案,在4月遭環署政策環評專案小組退回後,9月製作修正本後,3日再舉行專案小組第2次意見諮詢會議。民宿林立的清境農場長期遭批為山坡地濫墾的代名詞,此案是否要就此「就地合法」,多個環團前往旁聽。
甫當選南投縣長的立委林明溱也到場,強調目前的民宿業者其實努力種樹,比起20多年前遍地高麗菜的狀況更友善環境,縣府想開始好好管制,大家都該協助,給業者生存空間。但也有環評委員陳尊賢堅持「違法就是違法不能就地合法」。更警告林明溱「你就祈禱未來4年不要發生2千人滑下去的事情」,提醒不能輕忽當地地質條件過度開發,以免成了下一個廬山。
甫當選南投縣縣長的立委林明溱也前往保清境

新訂都市計畫解套民宿違建?  投縣允諾管制

清境農場1960年代為榮民農場,並在1980年代轉型為觀光農場,其如瑞士般的景色大受好評,遊客數每年超過百萬人次,但其過度開發山坡地的惡名也不斷受批評。
南投縣提出新訂都市計畫,將變更林業、遊憩、農牧用地,其中風景區佔182.81公頃,保護區佔250.59公頃。投縣表示,此變更將做到落實國土保育、管理不當開發、強化山域特色、提升公共服務水準等。更承諾完成都市計畫後就會展開管制,到時將清查民宿,違反水質水量保護、地質地質危險、位於四級坡以上的拆除,並非全面就地合法。

政策環評內政部主審  環署無權否決

但上回送審時,環保署考慮中央地調所才在3月底公告「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L0002 南投縣-01)」,並已經立即生效。環署副署長葉欣誠在確認資料未能即時反應公告現況下,為避免浪費行政資源,「秒殺」了此案,明快裁定退回,要求南投縣政府依據地調所公告資料重新修正政策環說書。但此案審查主管機關仍是內政部,環署只能在政策環評中提供意見,指出可能衝擊環境、需注意的點,無權否決政策環評。
今次會議,小組決議要求南投縣政府補充更多環境衝擊的調查詳細評估,他們更將前往現勘,以提供更完整的環境衝擊說明給內政部。
南投縣清境農場新訂都市計畫區域圖

加強管制能防災?  環團:廬山殷鑑未遠

此次再審,環團仍提出質疑與不滿,認為舊違法不先處理,就要談就地合法,並不能實際的改善現況。目前當地佔定1、2千平方公尺的飯店民宿不在少數,甚至有達到5千多平方公尺的。台南社大研究員吳仁邦不禁痛批「這些年南投縣政府到底都在幹嘛?」
環評委員亦普遍認為清境已超限開發,也質疑變更後投縣府就會展開管制,更遑論拆除違法民宿。委員陳尊賢更直言「加強管制並不能預防災害」,指出此案專業性跟合法性須多加考慮。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指出,南投縣政府多年來默許業者開發,始終未處理違法民宿,如今提出都市計畫並不能解決問題。呂翊齊更指出同在南投縣的廬山,就是經過都市計畫變更,讓業者一次又一次就地合法,最後颱風來了,反讓廬山化為烏有,投縣府應記取教訓。
內政部營建署代表同意此意見,強調新增都市計畫與否,與縣府是否盡責管制無關,而縣府更該講清楚要如何讓業者就地合法。報告中提出比照未登記工廠,營建署認為根本是「兩回事」。

南投縣長:開發已成事實  應給業者生存空間

林明溱與南投縣建設處、與當地業者皆指出,比起20年前滿地高麗菜、農藥、土壤酸化、的狀況來說,民宿業好太多了。
清境發展協會施先生更以「歷史共業」來解釋現況,直說民宿業者需要生存與工作權,「請考慮我們的將來跟未來」。林明溱也指出清境風景優美,就像瑞士,別處條件都沒這麼好,既然開發已成事實,地方政府要管制,大家都該幫忙。林明溱並力保業者,「已經存在的讓他合法,給他生存空間,別一直喊拆,搞得人心惶惶。」

環委駁:就地合法只是積非成是

陳尊賢對此言不滿,直批林明溱「要祈禱未來4年不會有2千人因此滑下去」陳尊賢強調,違法就是違法,且違法就地合法有很多先決條件,並不能積非成是。「未來4年可能不會發生事,但以後幾任何時會出事,只能問上帝。」
小組召集人林慶偉也表示,「過去還沒出事是事實,但也要考慮若發生莫拉克規模的風雨呢?」,劉小蘭也提醒當地環境承載量已超限,不能繼續開發。

南島民族國際會議 尋求在傳統領域實現「部落善治」

2014年12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原民會1、2日舉辦「2014南島民族國際會議」,會議主題為「部落善治與原住民族發展-實踐及展望」,包括紐西蘭、加拿大、美國、澳洲、斐濟等國內外學者及民間團體參與,討論經濟發展、土地權、公共政策與社會福利。而這些議題的根本,多仍源於與土地的關係。
洪簡廷卉拍攝,斐濟與夏威夷學者帶領會議成員唱「This Land is Your Land 」
所謂善治,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工學系副教授高德義解釋,善治即「良好的治理」,也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談的是政府與公民合作管理公共事務。此一社會、市場、社會三者的新穎關係,對南島等地區的原住民來說,是一種渴望。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Awi Mona(蔡志偉) 指出,此次會議特別強調觸及原住民族的經濟治理、土地治理、公共政策治理,甚至是社會福利服務的良好治理。
台灣原住民由於長期處於非核心地位,不管是教育、就業、醫療等資源都有明顯的城鄉差異,政府也總以「給予」、「施予」的態度,從社會福利角度來「補貼」,而非原住民本就該「擁有」這些權利、權力的概念。

承認傳統領域權  原基法仍未落實

自2001年「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修法,將原民的獵槍、魚槍除罪化開始,台灣陸續在2004年修改森林法中原民的採集權,甚至在2005年完成原基法。其實台灣已逐漸確立原住民傳統習慣與文化權利,但對原住民土地、傳統領域及自然資源權利等如何更進一步討論,也需不斷與其他國家交流。
澳洲原住民族與托雷斯海峽島民研究中心研究策略部門主任 Lisa Strelein大談「解殖」。分享當地原民如何在傳統領域爭取原民治理,他認為應先承認原住民和土地與水域的關係,爭取到一個空間後,才能實際體現獨特的認同、文化。在此過程中,應提出一些過渡性的司法措施,而「傳統領域權」即是當中的重要手段。
但不只是台灣,許多國家的原住民與政府同樣面臨土地所有權、管理權的困難談判,政大民族系助理教授官大偉便指出,2005年原基法推出後,台灣政府雖已承認包含傳統領域在內的原住民土地權利,但落實上卻與原基法有很大差距。官大偉也指出,近來新一波傳統領域調查,仍在試圖拉近兩者間的差距。

傳統領域如何共管?  毛利Style重建法院

傳統領域能有什麼共管模式?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副教授Iacinta Ruru分享政府是如何與毛利族人一同治理城市。在2012年時,紐西蘭南島基督城發生嚴重震災,造成當地法院跟司法系統全毀。重建時納入當地毛利族人的聲音,一起規劃重建法院計畫。
當地毛利族人若有任何司法問題,就要進到毛利族人的傳統聚會所,用毛利族人的精神與方式進行司法審判。「就是要在毛利族的環境裡面,用符合毛利族的方式」,此做法改變了紐西蘭殖民樣貌,回復符合當地毛利人的精神。

還地於原民撕裂人心?  「療癒式法學」協助和解 

提及歸還原住民土地是否即是劍拔弩張造成撕裂?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Shelly Johnson提出「療癒式法學」作法。指出加拿大、紐西蘭、美國、澳洲都有原民法院,運用古老知識、教誨甚至長老靈性等發展了「療癒式法學」,共同面對之前政府對族人施加的欺壓、歧視等不公平措施;重新修補、連結並尋求和解。
Johnson表示和解的旅程當然非常漫長,但長老說,最重要的是要在過程中不斷地記得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