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不見實質減量 高屏空污總量管制 上路一年半遭環團喊停

2016年12月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為了改善空品,環保署在2015年啟動「高屏空污總量管制計畫」,除了管制空污排放量外,還引進污染物交易制度。當時環署更稱此舉是15年來空氣品質管理制度重大變革,但上路一年,卻遭民間痛批「騙很大」、「幫倒忙」。指責由於認可量過高,並無實質減量,反而「越減越肥」。
6日上午,立委劉建國與中南部環團舉辦公聽會,要檢討高屏空污總量管制計畫,甚至喊出暫停計畫。
不滿高屏空污總量管制效果,中南部環團舉辦公聽會,要從檢討高屏空污總量管制計畫,甚至喊出暫停高屏空污總量管制。攝影:賴品瑀。

「認可量」環團不認可  要求以實際排放做基準

高屏地區是全台唯一PM10與O3皆未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區域,因此當時環署優先選擇從此處開始推動總量管制,除了持續執行各類污染源減量,也祭出經濟誘因,在2015年6月30日公告上路。
環團批判,高屏污染總量管制計畫的「認可量」過高,目前污染「認可量」的認定,是操作許可量的八成,但環團期待的是以「申報量」,也就是實際排放量為基準。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指出,環署的減量指的是「認可量」每年下修5%,但並非實質減量。此認可量經設備停用、拆除、或改用燃料(如石油焦、煤改用天然氣),或增加污染防治設備,其「削減量差額」的95%又可用來抵換、增量。他認為這種減量管制會「越減越肥」,且會增加污染排放。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學術召集人陳椒華更指出,以他所長期關注的六輕、小港為例,環評已經給了過高的空污排放量、地方政府也給了太高的許可量。因此環署在高屏污染總量管制計畫提出要在第一個目標年2018年6月減量5%時,根本沒有實質減量。環團建議,應檢討空污總量「認可量」與削減量差額的認定與抵減增量問題。

環署:空污總量計畫的精神是「逐期削減」

環署則在簡報提出,此總量管制是規範固定污染源。既有的固定污染源方面,認可排放量,建立排放量削減基線、並指定其削減空污物排放量。若業者採防制措施產生的實際削減量比指定削減更多,可以保留差額。
至於新設或變更達一定規模的固定污染源者,則要求須採取最佳可行控制技術、更有「增量抵換」,固定污染源須取得排放額度,來抵銷進駐總量管制區所增加的排放量。
針對民間大有意見的「認可排放量」概念,環署表示,總量管制第一步是建立排放量削減基線,也就是認可排放量。為了鼓勵業者提早投入減量,認可排放量的訂定,以前七年最大來認定。
立委劉建國、陳曼麗、吳焜裕參與討論。圖片攝影:賴品瑀。

污染大戶還能抵換賺錢? 空保處:實質有減才能交易

環團質疑,許可量與實際量落差這麼大,環署要讓業者做抵減增量,將使實際污染排放大增。不過,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解釋,「認可量並不能賣,不能作為抵換交易。」
空保處澄清,抵減必須是有加裝防制設施、有實質減量才能交易。圖片來源:翻攝自環署簡報資料。
蔡鴻德強調,認可排放量與實際排放量間的落差不能成為差額,削減量差額必須同時符合公告總量管制後採行的防治措施、實際削減量多過指定的削減、差額核定後,許可排放量與認可排放量將予實際排放量切齊。也就是說,一定要設置防制設施,達到實質減量才算數;關廠部分,也須主動關廠,而不是因為違反法規被迫關廠,這些才可做為抵換交易的差額。蔡鴻德也承諾,既然民眾對此有誤解,空保處也會設法交出更明確的規定。
環署提出統計數據,指出高屏實施總量管制後,達一定規模的新設工廠僅有兩家,且需要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減量,才能維持許可證有效。環署認為,這代表總量管制的確讓業者更加審慎評估是否要在高屏設廠,可見有效控制了高屏地區產業進駐的空間。

空保處:總量管制不能喊停  快討論第二期的目標才重要

「我知道大家都等不下去了。」面對民眾的怒火,蔡鴻德表示,空污總量計畫的精神是「逐期削減」,直到符合標準。
但面對民眾要求先暫停總量管制,重新找到「對的」總量管制計畫,蔡鴻德認為,如此將使既有成效歸零,且業者的排放上限又從「認可排放量」回到全載產能的「許可排放量」,反無助於改善空品。蔡鴻德強調,現在應該趕快討論2018年過後,第二期的目標應該怎麼訂。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解決垃圾大戰 李應元拋垃圾費「隨袋徵收」四都跟進

2016年12月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5日上午立院審查環保署相關基金預算時,環保署長李應元拋出四都優先跟進垃圾費「隨袋徵收」的風向球,打算以此解決各縣市的垃圾大戰。
日前台北市低調替雲林縣代燒垃圾的消息引發風暴,李應元在回答立委李彥秀的質詢時宣示,將來垃圾管理即將朝「圾圾減量」與「縣市互惠」兩大方向來努力,在休息時間時,更進一步向媒體解釋,垃圾減量一項的具體作法,將是推動各縣市垃圾費「隨袋徵收」,且可能由直轄市來優先辦理。
目前只有台北市和新北市有垃圾費隨袋徵收,其餘縣市仍維持隨水費徵收的作法,台北市早在2000年便展開,新北市則在2010年跟進。
環署廢管處處長吳盛忠提供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市在2000年時,每日人均垃圾量為1.007公斤,推行一年後的2001年則降到0.771公斤,在2015年時,則是0.287公斤;新北市則是在2010年時每日人均垃圾量為0.045公斤,推行一年後的2011年則降到0.28公斤,在2015年時,則更減至0.237公斤,可見的確達到了減量的效果。
反觀各縣市的每日人均量,四都在2015年的統計,台中0.393公斤、台南0.373公斤、高雄0.392公斤,桃園更高達0.492公斤,與雙北兩市相比,的確有減量的空間。而目前沒有使用焚化爐的縣市如南投、雲林、台東,也都分別高達0.496、0.409、0.502公斤。
在李應元透露這個消息前,環署也已經展開相關研究,從參考雙北兩市的經驗,來思考可能所需搭配的配套措施。吳盛忠表示,計畫為期一年,不過環署將會在這段期間也積極與各縣市討論。
當時擔任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吳盛忠認為,這個隨袋徵收的成功與否,最重要還是百姓的配合。「早該這麼做了!全台灣都要!」關注垃圾問題「環保媽媽」基金會董事長周春娣聞訊如此感嘆,表示早在1980年代的垃圾大戰時,就開始不斷倡議,只可惜政府沒有魄力做到,「焚化爐一興建,大家又安逸下來」。
以台北市為例,每戶每月約花160元購買垃圾專用袋。而反觀目前仍隨水費徵收的垃圾費,每縣市不同,但大約平均為一度3.7元,而一般家戶平均每月使用35度的自來水,換算下來,平均每戶得隨水費繳交129.5元。兩制相距約是每戶每月30元左右,卻能讓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大幅提昇。
若一切順利,也許此政策後年就能上路。除了桃、中、南、高四都已獲環署視為口袋名單,李應元也透露,基隆市與新竹市也已表達高度興趣。李應元更祭出好康,表示為鼓勵縣市政府一起推動,第一年印製垃圾袋的經費,可以由環保署支出。若以台北市的經驗來看,北市府一年製作5000萬個專用垃圾袋,工本費約為6000萬元。依人口數來推算的話,四都合計一年是3000萬元的經費。

六輕儲槽調整 稱每年減少178.67公斤VOCs逸散

2016年12月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署5日上午進行台塑六輕四期的變更內容對照表第一次初審。雖然六輕表示,此案只是提出將有8座儲槽有變更替換為低/非揮發性有機物的需求,變更後原環評核定量的VOCs排放量可每年減少178.67公斤,是更環保也更具有競爭力,但專案小組仍要求六輕要說明個別物種。
此次六輕提出,8個原儲存異壬醇、三乙二醇、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等物質的儲槽,將來要依照市場需求調整儲槽物料,以活用空間。
DSC_6121
六輕提出變更對照表,稱減少VOCs排放,但環團指六輕各按合案的「環評核定量」超過環評結論,要求環署先暫停審查此案。賴品瑀攝影。

六輕表示,變更後,替換的將是低/非揮發性酯類可塑劑。
六輕稱變更後整體空污將會降量,因此原先打算僅以公文申請備查。不過環署認為物料替換時將有洗槽的動作,擔憂造成VOCs逸散,因此還是要求六輕以對照表送審。
六輕則表示,雖然有4個儲槽有VOCS,每槽一年開槽2次以內來替換物料,洗槽這個動作將一年逸散12.23公斤,但也因為變更了儲存的物料,每年將降低190.9公斤的逸散,兩者相去之下,還是明顯對環境有利。
對於環評小組在意的清槽,六輕解釋,變更後的物質蒸氣壓極低,逸散程度較低,會逸散VOCs的時間點,僅有開啟人口蓋時。且由於皆是酯類物質,僅需由水清洗槽壁,且這些水都將回到製程繼續使用,並無產生額外廢水、或是使用其他溶劑。
最後小組要求六輕再補件來確定儲槽物質種類。要求在下次會議說明個別儲槽預計更替之有機物物種、年運作總量、總逸散損失計算與翻轉運能之差異分析;清洗槽體所逸散有機揮發物之計算過程、清洗方式及載運過程處理方式;本案儲槽預計儲存物質變更與毒性化學物質之關連性及相關法規管制方式。
不過,由於衝擊中南部空氣品質,六輕近年的擴建計畫不斷惹爭議,連相對來說是減輕污染的「變更內容對照表」審查,也同樣受環團緊盯。台灣水資源聯盟成員再次指出,六輕的「環評核定量」已有超過環評結論的嫌疑,要求環署先暫停審查此案。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表示,據他們統計,在2011年時,六輕申報60多個工廠的加總污染排放「環評核定量」,已超過環評結論。而且根據六輕環評結論,六輕污染排放環評量,TSP(懸浮微粒)、Sox(硫氧化物)、NOx(氮氧化物)、VOC(有機揮發物) 等,每年分別不得超過3340,21286,19622,4302噸/年;但是,經由六輕100年申報給雲林縣環保局的資料,六輕共60多個廠,污染排放環評量,TSP(懸浮微粒)、Sox(硫氧化物)、NOx(氮氧化物)、VOC(有機揮發物) 等,每年加總環評核定量卻分別高達7576.78,43068,43103及15490噸/年,已超過六輕環評結論的環評總量2~3.6倍。
因此他們要求環保署應該先釐清為何六輕60多個工廠,加總的環評核定量這樣高,已涉嫌違法,不先釐清,絕不能通過任何變更,也要求應降低環評量。
六輕相關審查一再落入環評量、許可量、申報量甚至又多了一個認可量,幾個數字之間的爭論,然環署空保處、雲林縣環保局卻都沒有出席此審查,也讓小組感到苦惱。尤其目前六輕陸續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子計畫以變更內容對照表的形式送審,且變更內容對照表通過後也不需到大會再確認,不但民間質疑此舉是再化零為整、專案小組也「擔」了許多壓力。

蜜月灣環差週四又戰 業者資料補正不及硬上

2016年12月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署8日將進行宜蘭蜜月灣開發案環差的第二次初審,5日上午當地地主自救會卻前往環署、監察院、內政部等部會展開一連署的陳情。他們痛批,此案不但違反都市計劃法,而且當年用拐騙等不當方式取走土地,要求環署暫緩這個案子的審查,至少等作完東北角海岸區三通、國土法、海岸法相關子法完成再說。不過,要求暫緩的不只民間,業者也因為資料準備不及而曾向環署要求展延,但環署卻要求如期進行審查,這可能將是此案是否駁回或重作環評的關鍵。
DSC_6119
蜜月灣環差週四又戰,居民要求環署暫緩審查,至少等作完東北角海岸區三通、國土法、海岸法相關子法完成再說。賴品瑀攝影。

選在宜蘭頭城海岸開發渡假村,蜜月灣的開發面積107.4公頃,至少比台東美麗灣大上了18倍。在前次小組會議時,正反雙方都很有意見,包括環保局長、立委、議員等地方頭人接到場參戰,縣長林聰賢也在臉書上表態,認為不該沿用多年前的環評資料。
守護罟寮灣行動聯盟指出,此案歷經數十年的開發計畫變更,雖然在2003年通過環評,但十多年來當地歷經風災侵襲,包括海岸線退後等,環境已大不相同,應該重啟環評,不能僅以環差闖關。
「環保署在急什麼?」聯盟發起人孫柏萮直指此案涉及海岸線與國土變更,但目前國土計畫法與海岸管理法的相關子法都還正在研議,但環保署、營建署卻接連要在8、9日舉辦環差審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色區計畫第三通盤檢討。
環署是否打算讓此案朝向重作環評的方向進行?綜計處科長溫裕勇回應,環署尊重小組審議後的結論,不過在上次的會議中,大家所討論的就是此案是否要重做環評。
至於民眾要求延後此案的審理時間,溫裕勇則表示,上次會議結論要求業者在9月30日前補件,而業者也曾向環署要求展延到年底,原因就是地質的調查與建築的細部規劃來不及完成,這也正是上次會議中受到爭論的部分,而環署並未同意業者的要求。溫裕勇認為,若讓業者展延,將使環評審查沒有效率,且拖越久、資料的時效性就越沒有了。
對於溫裕勇這樣的見解,陳情民眾認為可以接受,也就不再堅持此案必須延後。而業者無法在時間內拿出令人滿意的資料,也讓此案遭到駁回或是走向重作環評的可能也更大。
不只居民對10多年老案如今卻只要做環差不滿,此案更掀出50年前地方權貴強取豪奪土地的往事。
當地地主石忠儀、游秀經等人,更出面控訴此案開發商「博愛」公司50年前強取豪奪土地,當地受害居民達上百人,因此被迫住在山崖下危險的住所,讓原本有好幾百人的聚落,現在只剩下5、60人住在那裡。
石忠儀指出,在1969年左右,當時的國大代表羅文堂、監察委員許文政等人,假借開發觀光特定區的名義向當地居民取得土地。當時說會有地方繁榮、就業機會,更說將給里民馬路邊的店面,一頭承諾3年內若未開發,土地可原價買回;卻又另一頭恐嚇里民若是不賣,將來徵收時價格會更低,如此合計拐騙走上百甲的土地。此土地糾紛更在2012年遭宜蘭地方法案民事判決,判地主們勝訴。
不過,即便贏了地上權的訴訟,但家園卻早已被博愛的推土機給推倒,「家沒有了,我們也回不去了。」想起這件事,石忠儀仍大感不公,除了強調博愛應該履行承諾,讓地主原價買回原屬於他們的土地,更請求環署在審查時主持公道。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大幅提高發電效率 宜蘭地熱特殊保溫技術實測成功

2016年12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我國第一起民間地熱發電計畫「宜蘭利澤地熱」,在環評審查一路走得坎坷,至今尚未經大會確認通過。不過,2日上午團隊在陽明山一處地熱井發佈好消息,表示自行研發的同軸套管,經測試已可宣告保溫技術試驗成功。
計畫主持人高成炎表示,雖然慢了日本的團隊一個月,但這個保溫技術的實測成功,正是他們的取熱不取水的技術最重要的一環。不管是要在利澤工業區的大型發電,或是北部、東部的溫泉業者以自有井進行小區域發電,都有更值得期待的未來。
研究成員林子淵手拿保溫套筒,強調保溫技術能大幅提高地熱發電效率。攝影:賴品瑀。

新技術減少耗能  無引發地震、污染困擾

宜蘭利澤地熱在環評中提出,要以閉迴路循環的方式,利用套管以同一批水來「熱交換」取熱。強調此法節省循環取熱的能量消耗,也沒有引發淺層地震的困擾,更不受地質條件限制。且不會污染地下水、也不可能帶出高礦物鹽熱水與有毒氣體逸散。
宜蘭利澤地熱一案目前已通過環評初審,仍待完成補件與環評大會確認。高成炎表示,雖然計畫預算上達10億,不過目前各界反應相當有興趣,但終要等確認通過環評,才能展開募資。
保溫套管內外側為不鏽鋼材質,當中裝填特製保熱材料。計畫成員、台大機械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林子淵解釋,此次選在台北市31號地熱監測井實地測試,結果顯示他們設計的保溫套管,取地下30公尺50°C熱水,引到地面時仍維持溫度。
高成炎團隊以30公尺深的台北市31號地熱監測井進行實測。攝影:賴品瑀。

保溫度佳  成發電效能關鍵

團隊模擬在5000公尺深的地熱井取熱,可保持降溫在60°C內,也就是說。5000公尺深的地熱約320°C,他們所灌入的水經地熱加溫後達到320°C,經過保溫管流到地面,還能保持在260°C;反之,若無保溫,到地面可能只剩下150°C,兩者差距便是發電效能的關鍵所在。
林子淵表示,根據現行菲律賓地熱電廠資料,鑽探到2000公尺地底320℃時,取熱到地表只剩165℃,降溫高達155℃。因此各國也競相尋找更好的保溫技術,日本也在11月時,宣告在大分縣實驗成功,早了他們一步。

適合小規模發電  溫泉業者也可用  

除了蘭陽地熱公司的101MW大型發電計畫可用外,地熱公司專員陳彥竹指出,此保溫技術也可運用在既有的地熱井上,例如雙北、宜花東的溫泉業者也可運用。溫泉業者的自有井溫度約為120至150°C左右,足以發電約50至100kW,供小規模區域使用,而這也是綠能的特點:分散。
陳彥竹指出,由於位在環太平洋火山帶,台灣屬高地熱能源蘊藏區,工研院更估計全台地下2500公尺內的地熱潛能高達1GW。目前同在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國家,如日本、菲律賓、印尼等,都積極運用地熱,台灣已經處於落後狀態。由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地質屬新生層且地殼較薄,比起古老的歐洲大陸必須下挖到5、6000公尺才能取得地熱,我們只需1、2000公尺就有了,應該善加利用。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AQI新制上路 高雄八測站呈「對敏感族群不良橘」

2016年12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署宣布空品指標從本月1日起,以「AQI(空氣品質指標Air Quality Index)」取代原本PSI(空氣污染指標)與PM2.5(細懸浮微粒)雙指標的呈現方式。環署也舉行記者會,表示因應AQI新制,在「空氣品質監測網」、「環境即時通」APP都有改版,並說明相關數據更新與如何操作。
1日起,環署所提供的「空氣品質預報」資訊,改以AQI指標呈現,並提供未來三天空氣品質狀況。另新增前一日的空品狀況可查詢,且預計最晚年底前,將可查詢所有測站近三年的資料。
環署監資處處長蕭慧娟表示,AQI指標整合了原本的PSI及PM2.5雙指標,之後民眾就不會對雙指標、雙顏色有解讀困擾。且民眾可直接查詢AQI指標,得到更全面的空氣品質資訊,並依建議採取對應行動與防護措施。
AQI上路首日,高雄八測站呈「對敏感族群不良橘」。圖片來源:「環境即時通」APP。

AQI新增 PM2.5、臭氧  北中南都有份

AQI指標分成六級,比起原PSI的五級,AQI增加的是AQI值101至150的「對敏感族群不良」等級。其中民眾已相當熟知與關心的「PM2.5」,當濃度達到35.5微克,就屬橘色。在新制上路首日,便可看到高雄八測站呈現的正是「橘」。
除了PM2.5外,此次新增的臭氧8小時濃度也需關注。臭氧污染主要源於汽機車排氣中,二氧化氮產生的光化學煙霧,與汽機車排放、工廠大有關連。因此,此項指標與都會區民眾相當有關。相較於中南部居民為PM2.5所苦,北部都會區也得正視臭氧帶來的傷害,人體若暴露在高濃度的臭氧中,可能會產生頭痛、眼睛灼熱、刺激呼吸道的狀況。
AQI六級依序為:0至50的良好(綠色)、51至100的普通(黃色)、101至150的對敏感族群不良(橘色)、151至200的對所有族群不良(紅色)、201至300的非常不良(紫色)、301以上的有害(褐紅色)。此指標也將做為學校等機關升空污旗的依據。
AQI1
包括PM2.5與臭氧等指標,AQI取各項指標最嚴重一項呈現。圖表提供:環保署。

年底各項空污監資大公開  歡迎民眾多運用 

更新後的空氣品質監測網與環境即時通APP,除了將提供AQI指標外,也可查詢得到PM2.5、PM10、臭氧等各單項空氣污染物即時監測數據。
且包括地方政府測站、特殊性工業區 、中油及台電共219個測站的空品監測資訊,預計年底前,除了較晚列為特殊性工業區的中科,及仍在訴訟的台化所應設的測站,其他204個測站近三年的資料,都將可在環署網頁查詢,也歡迎各界運用。

「環境即時通」APP 可自訂個人化警示通知

蕭慧娟更大推「環境即時通」APP,表示目前已有24萬使用者,每月瀏覽量也破百萬。用戶可以可透過「警示設定」功能,設定個人化、在地的空品與紫外線警示通知值,當監測值到達用戶自定的門檻時,系統將主動推播訊息,提醒用戶。
除了提供空氣品質外,包括環保署的紫外線、鄉鎮天氣、河川水質及沙塵訊息,中央氣象局的鄉鎮天氣、豪(大)雨及地震報告、水保局的土石流警戒及水利署淹水警戒,與地方環保局的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連續自動監測設施(CEMS)即時監測資料,也都可以從環境即時通得到。
目前「環境即時通」APP在Google play已經更新,App store則在受審中,預計下週可完成更新。

承諾不放生殺生 靈鷲山貢寮道場環評初審過關

2016年12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不得有放生、殺生、餵食等滋擾野生動物、砍伐原有植物及引進外來種動植物的行為,且規劃相關教育宣導作業。」以這樣少見的承諾,宗教團體靈鷲山在貢寮山區的開發案於1日通過環評初審。
「蛇是我們家庭的一份子,我們會愛護牠們。」靈鷲山的師父釋性月如此回應。
DSC_0432
承諾不放生殺生,靈鷲山貢寮道場環評初審過關。攝影:賴品瑀。

開發面積不大  但生態恢復困難

靈鷲山將在東北角海岸天然林建設「宗教文化園區」,這個園區將有地上五層、地下一層的建築,加上道路與綠地,佔地合計達2萬5692平方公尺。
為了供信眾禪修,靈鷲山將設有246間寮房供僧眾與信徒居住,與研討室、禪堂、圖書館、餐廳等設施。但由於恐怕將因砍樹整地,衝擊藍腹鷳、穿山甲、食蟹獴等生物的棲地,生態部分是初審小組歷次最為重視的一項,也引發民間關切此案。
比起第一次初審,靈鷲山減少了2樓層,讓建築高度從19.2公尺降低到17.2公尺,也將停車空間減半,從112降為56位,改為專車接駁。
「生態恢復困難」但環評委員張學文斷言,即便宗教園區不比工業,但水泥化、後續人為活動擾動,都宣告開發後棲地無法回復原貌,雖然這個開發案的面積並不大。因此,此案的生態補償也備受關注。

環委質疑生態補償  靈鷲山諾不放生、不殺生

靈鷲山所選的生態補償基地,鄰近貢寮運動公園,原屬新北市府所擁有公園用地,但市府目前並未開闢計畫。靈鷲山將在西南側1.16公頃移植538棵樹木、另1.3公頃則利用既有樹木與草生地營造棲地。
不過,環委張學文、李堅明也質疑,將山上的植物移植到海邊,存活的可能性有多高?靈鷲山則回說,生態補償基地其實並沒有那麼靠近海邊,且現況外來種多,將來他們會注意維護土質跟做好防風,設法提高存活率,以確保生態補償存活率之達成度。
除了指出開發基地的生態恢復困難、生態補償基地的地點必需要適宜,張學文更對多年前靈鷲山有過放生的歷史存疑,要求承諾做到不放生、不殺生、不餵食,更解釋不殺生是指做到不砍植物、不移入外來種,來確保不會干擾生態。
釋性月則解釋,他們已經改良所謂放生的作法,多年前就不再以大量購買再放生的方式進行,目前採取勸說民眾素食的作法,另外就是多年前曾經在台南搶救了一匹老牛,交給農人妥善照料直到善終。
DSC_0433
靈鷲山所選的生態補償基地。翻攝自簡報資料。

有人打獵、傷害野生動物?  靈鷲山稱:開發才是守護當地

釋性月強調,他們近年在無生道場,曾陸續送醫、照顧過一些野生動物,為此向特生中心等機關求救,可說相當盡心。「我們是要保護這塊地的。」釋性月反說山下有人打獵與傷害野生動物,因此讓靈鷲山進行開發,才是守護當地野生動物。
靈鷲山的師父們強調,「我們會讓牠們的環境很安靜的。」他們不會破壞動植物,他們的大殿中甚至與大石頭共存,並不刻意去移動,可見一斑。
至於為何非要選這一塊生態豐富的基地來開發,釋性月表示這是在2000年二通時所通過的「宗教園區」範圍內,地勢最平坦的一塊,靈鷲山只能選擇此地。